如果我是纪录片《靖国》的导演
如果我是纪录片《靖国》的导演
很早前就想看《靖国》(中文名《靖国神社》)这部片子。那是因为在日本的海报里的第一句话是:ニッポン人に物申す,特意把日本人写成ニッポン人,觉得很有意思。
小泉的时代早已结束,人们也不再提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了。但是,靖国神社依然存在,鸟居依然耸立,游人依然如织。也许只有现在,风浪过去之后,我们才可以冷静地去思考它。之所以重提靖国神社,还有一个原因是无意中发现这部片子的学术监修是钱国红,一哥儿们。老钱大学低我一届,跑去日本多年,写了不少历史书,当上了东京一所大学的教授,这回总算(?)做了件让我觉得有点社会意义的事。后来他告诉我,导演李樱跟他是旧交,仅此而已。
跟普通的纪录片不同,《靖国》没有任何旁白,这大概也是导演强调客观性的用意所在,从艺术的角度也得到了类似默片的效果。片子的叙述线条主要贯穿在对一个老刀匠的现场记录上。老刀匠现年92岁,受过皇室的嘉奖,一辈子就是一个只会打造日本刀(剑)的职人。好像亲入现场进行采访的就是导演本人,他用日语问了很多,听得出来,那口日语像是在日本呆了很多年的人说的,也许临场有点敬畏,发挥得并不好,许多地方绕多了说不清楚,老刀匠也不是很配合,不知是真懵还是装傻,涉及到靖国神社方面的问题老人家几乎回答得很少。(虽然我本人很明白导演想从他口中问出点什么)。当然,老刀匠还是在镜头前做了些事情,铸一把剑,舞弄几下,再哼上一曲老歌……。在此期间,8·15终战日那天靖国神社的现场镜头不断插入,这部分的采访取景无疑是成功的,我想这主要是日本人在掌镜有关,当然,即使是中国人混迹其中,也不容易被辨认。李樱导演说现场拍摄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但镜头里并看不出有什么麻烦。
关于靖国神社,我想多说几句。靖国神社前身为东京招魂社,后来为了祭祀日本的卫国战争西南战争中阵亡的勇士,改名为靖国神社。据说当年的盟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本想将它从历史上一把抹去。但与裕仁天皇见面后就改变了决定,裕仁首次屈尊前往盟军远东司令部与麦克阿瑟到底谈过什么,至今仍属绝密,未见天日。事实上,连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认,裕仁天皇是二战的头号战犯。而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甲级战犯表面上说是殉国,实际上都认为自己的死是为了天皇本人。这种情结在东条英机的那个呼吁战后全体国民匡扶皇室的“荡气回肠”的遗嘱里表露无遗。天皇本人对甲级战犯是如何看的,无人知晓,也许内心非常复杂。但有一条,根据前几年公开、在日本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天皇侍卫书写的富田笔记,至少可以证明裕仁天皇本人对于把这些甲级战犯的灵位合祀之事是持不同态度的,他认为这是当时神社的宫司(主持)松永“虽有强烈的和平之念,未有理解父辈之心”之所为,接着天皇又说:“打那以后,我不去参拜。这就是我的心结。”以前对裕仁不很了解,还真以为是个受东条军部架空的庸君,看了这个后才发现是蛮有性格的一个人(当然,没性格也不可能发动“大东亚圣战”)。而作为参拜神社(甲级战犯合祀后的靖国神社)的始作俑者的中曾根康弘连续参拜过十次后终止了这种行为,其原因之一是涉嫌违反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因之二是考虑到中国和韩国的感受,当时胡耀邦还在台上,中曾根也说过自认为跟胡私交颇深,自己必须保全这个朋友云云。当然,后来中国的时局也发生了变化,胡耀邦也还是下了台。到了小泉时代,中曾根也还是反对小泉公然参拜的。而当年支持小泉参拜的日本人当中,很多已经超出了对靖国神社认同与否的范畴,而是基于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靖国神社里面合祀的灵位属性比较复杂,除了日本人外,还有很多外国人,包括基督徒、台湾的少数民族、韩国人等,他们的后代大都认为自己的祖先宗教信仰都不一样,灵位放在里面不合适,所以强烈要求迁出。率领台湾原住民代表的奇女子金素梅在《靖国》一片里直问神社的良知、每句话都掷地有声,与满脸茫然的神职人员形成鲜明对照,场面堪称压卷。或许是政教分离的体制造成的,我发现现任的神社宫司权力很大,面对哪怕是日本国内的质疑,他也从未回应过什么,政府也奈何不了。事实上就连很多日本的战争遗族,都不希望自己祖先的灵位摆在靖国神社,他们也希望能把灵位带回故乡入土为安,片中帮助金素梅的那个日本人自己也是个神职人员,他的父亲在二战阵亡,还得到了政府颁发的类似“烈士家属”一类的证书,他不认为这是什么荣誉,他在片中说道,作为后代对祖先的思念和悲伤被这么一纸空文吸收并终结了,这是很荒唐的事。老人家随口嘟喃出来的几句话,让我非常震撼。我忽然想起了《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为了战友们死后的名分撞得头破血流。阵亡者们一旦有了名分,一切的一切,是否就可以这样尘埃落定?很多国民党的阵亡将士,他们的尸骨又是何去何从?当年纳粹德国将士们的后裔,他们又是如何安放自己的悲伤?穿越历史的迷雾,人类何以告慰先人?
《靖国》一片在中途有一段两个日本普通主妇关于如何祭祀自己阵亡的父亲的议论,镜头像是偷拍的,主妇的会话非常自然和真实,我也不认为她们是右翼或者是被蒙骗的“群众”,但我会觉得,靖国神社的存在玷污了很多日本人纯真的情感,绑架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影片后半段播出了很多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因而被日本的右翼贴上了“反日”的标签。佩服导演李樱的勇气和谋略。如果我是他,还会再往深处走走,比如访问一下政治家、宗教家、遗族会,甚至右翼的首领,当然,这样做难度大不说,也可能会偏离了以现场事件记录为主线的初衷。还有一个就是,中文版里的翻译字幕特别的烂,准确度只有百分之六十,不知是不是还有其他标准的版本?
原作:asobo
出处:http://bbs.quwei.cn/viewthread.php?tid=65&extra=page%3D2
很早前就想看《靖国》(中文名《靖国神社》)这部片子。那是因为在日本的海报里的第一句话是:ニッポン人に物申す,特意把日本人写成ニッポン人,觉得很有意思。
小泉的时代早已结束,人们也不再提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了。但是,靖国神社依然存在,鸟居依然耸立,游人依然如织。也许只有现在,风浪过去之后,我们才可以冷静地去思考它。之所以重提靖国神社,还有一个原因是无意中发现这部片子的学术监修是钱国红,一哥儿们。老钱大学低我一届,跑去日本多年,写了不少历史书,当上了东京一所大学的教授,这回总算(?)做了件让我觉得有点社会意义的事。后来他告诉我,导演李樱跟他是旧交,仅此而已。
跟普通的纪录片不同,《靖国》没有任何旁白,这大概也是导演强调客观性的用意所在,从艺术的角度也得到了类似默片的效果。片子的叙述线条主要贯穿在对一个老刀匠的现场记录上。老刀匠现年92岁,受过皇室的嘉奖,一辈子就是一个只会打造日本刀(剑)的职人。好像亲入现场进行采访的就是导演本人,他用日语问了很多,听得出来,那口日语像是在日本呆了很多年的人说的,也许临场有点敬畏,发挥得并不好,许多地方绕多了说不清楚,老刀匠也不是很配合,不知是真懵还是装傻,涉及到靖国神社方面的问题老人家几乎回答得很少。(虽然我本人很明白导演想从他口中问出点什么)。当然,老刀匠还是在镜头前做了些事情,铸一把剑,舞弄几下,再哼上一曲老歌……。在此期间,8·15终战日那天靖国神社的现场镜头不断插入,这部分的采访取景无疑是成功的,我想这主要是日本人在掌镜有关,当然,即使是中国人混迹其中,也不容易被辨认。李樱导演说现场拍摄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但镜头里并看不出有什么麻烦。
关于靖国神社,我想多说几句。靖国神社前身为东京招魂社,后来为了祭祀日本的卫国战争西南战争中阵亡的勇士,改名为靖国神社。据说当年的盟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本想将它从历史上一把抹去。但与裕仁天皇见面后就改变了决定,裕仁首次屈尊前往盟军远东司令部与麦克阿瑟到底谈过什么,至今仍属绝密,未见天日。事实上,连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认,裕仁天皇是二战的头号战犯。而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甲级战犯表面上说是殉国,实际上都认为自己的死是为了天皇本人。这种情结在东条英机的那个呼吁战后全体国民匡扶皇室的“荡气回肠”的遗嘱里表露无遗。天皇本人对甲级战犯是如何看的,无人知晓,也许内心非常复杂。但有一条,根据前几年公开、在日本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天皇侍卫书写的富田笔记,至少可以证明裕仁天皇本人对于把这些甲级战犯的灵位合祀之事是持不同态度的,他认为这是当时神社的宫司(主持)松永“虽有强烈的和平之念,未有理解父辈之心”之所为,接着天皇又说:“打那以后,我不去参拜。这就是我的心结。”以前对裕仁不很了解,还真以为是个受东条军部架空的庸君,看了这个后才发现是蛮有性格的一个人(当然,没性格也不可能发动“大东亚圣战”)。而作为参拜神社(甲级战犯合祀后的靖国神社)的始作俑者的中曾根康弘连续参拜过十次后终止了这种行为,其原因之一是涉嫌违反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因之二是考虑到中国和韩国的感受,当时胡耀邦还在台上,中曾根也说过自认为跟胡私交颇深,自己必须保全这个朋友云云。当然,后来中国的时局也发生了变化,胡耀邦也还是下了台。到了小泉时代,中曾根也还是反对小泉公然参拜的。而当年支持小泉参拜的日本人当中,很多已经超出了对靖国神社认同与否的范畴,而是基于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
靖国神社里面合祀的灵位属性比较复杂,除了日本人外,还有很多外国人,包括基督徒、台湾的少数民族、韩国人等,他们的后代大都认为自己的祖先宗教信仰都不一样,灵位放在里面不合适,所以强烈要求迁出。率领台湾原住民代表的奇女子金素梅在《靖国》一片里直问神社的良知、每句话都掷地有声,与满脸茫然的神职人员形成鲜明对照,场面堪称压卷。或许是政教分离的体制造成的,我发现现任的神社宫司权力很大,面对哪怕是日本国内的质疑,他也从未回应过什么,政府也奈何不了。事实上就连很多日本的战争遗族,都不希望自己祖先的灵位摆在靖国神社,他们也希望能把灵位带回故乡入土为安,片中帮助金素梅的那个日本人自己也是个神职人员,他的父亲在二战阵亡,还得到了政府颁发的类似“烈士家属”一类的证书,他不认为这是什么荣誉,他在片中说道,作为后代对祖先的思念和悲伤被这么一纸空文吸收并终结了,这是很荒唐的事。老人家随口嘟喃出来的几句话,让我非常震撼。我忽然想起了《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为了战友们死后的名分撞得头破血流。阵亡者们一旦有了名分,一切的一切,是否就可以这样尘埃落定?很多国民党的阵亡将士,他们的尸骨又是何去何从?当年纳粹德国将士们的后裔,他们又是如何安放自己的悲伤?穿越历史的迷雾,人类何以告慰先人?
《靖国》一片在中途有一段两个日本普通主妇关于如何祭祀自己阵亡的父亲的议论,镜头像是偷拍的,主妇的会话非常自然和真实,我也不认为她们是右翼或者是被蒙骗的“群众”,但我会觉得,靖国神社的存在玷污了很多日本人纯真的情感,绑架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影片后半段播出了很多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因而被日本的右翼贴上了“反日”的标签。佩服导演李樱的勇气和谋略。如果我是他,还会再往深处走走,比如访问一下政治家、宗教家、遗族会,甚至右翼的首领,当然,这样做难度大不说,也可能会偏离了以现场事件记录为主线的初衷。还有一个就是,中文版里的翻译字幕特别的烂,准确度只有百分之六十,不知是不是还有其他标准的版本?
原作:asobo
出处:http://bbs.quwei.cn/viewthread.php?tid=65&extra=page%3D2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