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里奇与伦敦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每出一部新片我是一定会去捧场的:岩井俊二,阿尔莫多瓦,西蒙佩吉,特吕福如果活着也算上一个,最近又加上盖里奇。
Revolver我是没看过的,据说劣评如潮,那么本着珍惜生命的原则就不去恶心自己了。这部Rocknrolla本来是不想看的,从预告片来看好莱坞风格严重,实在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然而自打上映以来反响很好,粉丝们纷纷以此片作为庆祝盖里奇与麦当娜离婚的理由,欢呼着我们的cult片大师又回来了。前几天听了电影的OST,从以往的经验来看,OST很惊艳的电影大概不会离谱到哪去,于是开始急巴巴地盼啊盼,终于盼到了。
开头五分钟让我长吁了一口气:这就是我要的盖里奇啊。浓烈的Rock n' Roll,让人禁不住跟着摇摆,梆梆梆一堆人物砸向你,干净利落地把背景介绍清楚,接下来只要看着一段段情节怎样接起来就好了。我本能地觉得这是另一部两杆大烟枪,那一袋子钱一定是会送到伦敦黑帮手里的,那幅画多半还会被转回到俄国黑帮老大那里,主角One Two肯定没事,其他人大多难逃一死。果然不出所料。
盖里奇的另一个标志是黑色幽默,这里当然不可能少。主角面对暗恋自己5年的gay同伴时抓狂加无奈的表情让我憋出内伤;被两个俄国杀手追杀的那场戏让我前仰后合,One Two到最后看着两个俄国小强时脸上分明写着几个大字:你们要是实在不愿意死,那我自杀好了,别再折磨我了好么……;黑帮交易中当然少不了色诱,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换成了gay,长相很小受的Bob千娇百媚地往律师身边一坐,我都能听到One Two胸中扑通一声什么东西落地的声音。
总体评价么,很盖里奇。没看过两杆大烟枪和Snatch的同志们可以去看看,肯定过瘾;看过两杆大烟枪和revolver的同志们看了一定欣慰;看过两杆大烟枪没看过revolver的同志们(如我),厚道一点吧,无论是谁受了八年婚姻的摧残以后总得需要点时间来恢复不是?
说了一大半才刚刚说到题目,关于伦敦。
在我对城市的符号化印象中,很多城市,比如巴黎,比如布拉格,是很阳春白雪的感觉,古老的建筑和城区,是那种随时可以作出白白的云啊蓝蓝的天的感叹的。只有伦敦,是下里巴人的,从狄更斯开始,灰蒙蒙的伦敦是各色神通鱼龙混杂,乱糟糟地一起在泥巴里面打滚。上流社会都优哉优哉地住在风景如画的庄园里,伦敦,是个热闹的大泥潭。
盖里奇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接过了狄更斯的衣钵,从两杆大烟枪开始,他就热衷于把各色黑帮揉到一起,各个老大互相踩乎,小人物诚惶诚恐地在夹缝中钻营。泥潭里走路是要小心的,动不动就会掉进黑吃黑的深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不只会发生在中国。大家挖空脑袋想出各种鬼主意投机取巧,能否如愿多半还是得靠上帝。
只是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伦敦也不能幸免。盖里奇在访谈里略有些惆怅地说,以前如果一个混混能搞到几十万美金简直是可以上头条的大新闻,现在黑帮间不到几亿美金的周转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在灰色的天空下混杂的也不只是伦敦的鱼龙,《两杆大烟枪》中的小混混们还是一水的伦敦腔,Rocknrolla中却已经加近了俄国腔,苏格兰腔,还有不知道是什么腔。老派黑帮的老大时不时还狂妄地叫着"I run this town!",一幅地头蛇的姿态,却还是免不了对着新进的俄国黑帮卑躬屈膝。全球化的浪潮,伦敦的大门也挡不住。
盖里奇接下来要拍福尔摩斯,这是我心目中又一个类型的伦敦符号,带着高筒帽的古怪绅士,手杖“嗒嗒嗒”地敲在湿漉漉的石砖上,推开一扇窄门走进去,门牌上写着“XX街XX号”。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符号的混合,不知道会撞出怎样的一个伦敦。
Revolver我是没看过的,据说劣评如潮,那么本着珍惜生命的原则就不去恶心自己了。这部Rocknrolla本来是不想看的,从预告片来看好莱坞风格严重,实在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然而自打上映以来反响很好,粉丝们纷纷以此片作为庆祝盖里奇与麦当娜离婚的理由,欢呼着我们的cult片大师又回来了。前几天听了电影的OST,从以往的经验来看,OST很惊艳的电影大概不会离谱到哪去,于是开始急巴巴地盼啊盼,终于盼到了。
开头五分钟让我长吁了一口气:这就是我要的盖里奇啊。浓烈的Rock n' Roll,让人禁不住跟着摇摆,梆梆梆一堆人物砸向你,干净利落地把背景介绍清楚,接下来只要看着一段段情节怎样接起来就好了。我本能地觉得这是另一部两杆大烟枪,那一袋子钱一定是会送到伦敦黑帮手里的,那幅画多半还会被转回到俄国黑帮老大那里,主角One Two肯定没事,其他人大多难逃一死。果然不出所料。
盖里奇的另一个标志是黑色幽默,这里当然不可能少。主角面对暗恋自己5年的gay同伴时抓狂加无奈的表情让我憋出内伤;被两个俄国杀手追杀的那场戏让我前仰后合,One Two到最后看着两个俄国小强时脸上分明写着几个大字:你们要是实在不愿意死,那我自杀好了,别再折磨我了好么……;黑帮交易中当然少不了色诱,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换成了gay,长相很小受的Bob千娇百媚地往律师身边一坐,我都能听到One Two胸中扑通一声什么东西落地的声音。
总体评价么,很盖里奇。没看过两杆大烟枪和Snatch的同志们可以去看看,肯定过瘾;看过两杆大烟枪和revolver的同志们看了一定欣慰;看过两杆大烟枪没看过revolver的同志们(如我),厚道一点吧,无论是谁受了八年婚姻的摧残以后总得需要点时间来恢复不是?
说了一大半才刚刚说到题目,关于伦敦。
在我对城市的符号化印象中,很多城市,比如巴黎,比如布拉格,是很阳春白雪的感觉,古老的建筑和城区,是那种随时可以作出白白的云啊蓝蓝的天的感叹的。只有伦敦,是下里巴人的,从狄更斯开始,灰蒙蒙的伦敦是各色神通鱼龙混杂,乱糟糟地一起在泥巴里面打滚。上流社会都优哉优哉地住在风景如画的庄园里,伦敦,是个热闹的大泥潭。
盖里奇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接过了狄更斯的衣钵,从两杆大烟枪开始,他就热衷于把各色黑帮揉到一起,各个老大互相踩乎,小人物诚惶诚恐地在夹缝中钻营。泥潭里走路是要小心的,动不动就会掉进黑吃黑的深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不只会发生在中国。大家挖空脑袋想出各种鬼主意投机取巧,能否如愿多半还是得靠上帝。
只是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伦敦也不能幸免。盖里奇在访谈里略有些惆怅地说,以前如果一个混混能搞到几十万美金简直是可以上头条的大新闻,现在黑帮间不到几亿美金的周转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在灰色的天空下混杂的也不只是伦敦的鱼龙,《两杆大烟枪》中的小混混们还是一水的伦敦腔,Rocknrolla中却已经加近了俄国腔,苏格兰腔,还有不知道是什么腔。老派黑帮的老大时不时还狂妄地叫着"I run this town!",一幅地头蛇的姿态,却还是免不了对着新进的俄国黑帮卑躬屈膝。全球化的浪潮,伦敦的大门也挡不住。
盖里奇接下来要拍福尔摩斯,这是我心目中又一个类型的伦敦符号,带着高筒帽的古怪绅士,手杖“嗒嗒嗒”地敲在湿漉漉的石砖上,推开一扇窄门走进去,门牌上写着“XX街XX号”。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符号的混合,不知道会撞出怎样的一个伦敦。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