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好有年代感。
87年年初上映的电影,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拍的?很有生活气息。八九十年代的这些电影,很平民化。
男主海子,没有工作。学日语,400一个学期,没几天就不学了。男主又去干邮差,骑单车送报纸送信,经常念错字。
男主遇到朋友兄妹,跟着她们卖烤羊肉串。
男二为人踏实,勤奋努力读书,个体户打算自学考研。辞了工资不高的工作,和妹妹摆摊卖烤羊肉串挣钱。“人没自信,活着干什么?”
猥琐男接过妹妹递过来的羊肉串,还要乘机咸猪手骚扰。
我:猥琐男骚扰怪怪去s吧!
高知家庭女儿的大学男朋友用了她父亲的关系自费去美国留学,转头就踹了她,女角色自s未遂。
我:什么脑回路?!我就好奇到底有多少这种一旦被男的欺骗背叛利用就寻死觅活的角色。
男主送信,不会用遥控器。
男主和父亲谈话,父亲要求儿子不要在和卖羊肉串的来往,男主把父亲气晕过去。
我:这段父子谈话挺有意思。中国式父母,似乎永远在打击式教育、控制型支配型陪伴,总是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来比去,总是干涉孩子的人生,学校、职业选择、工作城市、生活方式、婚恋生育。开口闭口有出息、有面子。
男主西装革履带着父母去西餐厅那一段很有趣,非常有时代感、年代感。第一次吃西餐厅的父母,男主强调左叉右刀。父母嫌贵,嫌没吃饱。
男主去健身房举哑铃。
我:那个年代开始流行健美?
电视机里,陈佩斯的卖羊肉串?
我:这是以前的央视春晚吧?我几年前似乎在网上看过。
男主父亲说卖羊肉串是倒爷?
我:那时候改革开放快十年了。商品经济还没有普遍吗?做买卖怎么了?小商人、小老板怎么了?
男主父亲跟踪男主,发现儿子又在卖羊肉串,回家就把儿子的乒乓球拍、篮球、吉他全都摔了,还把自己气晕了。
男主被父亲赶出了家,带着自己的东西住进了男二家。
女二去找男二。正巧男主父亲去找男二,认出了人,一见面就劈头盖脸地指责女二指责女二勾引儿子、引儿子入歧途。
我:好典型啊,自己儿子二三十岁还是孩子,别人家的女儿就是狐狸精?
男二要男主和自己妹妹分开,打定主意考研究生。
我:那时候w文g结束也有十年了,改革开放也有七八年了,思想观念看起来还挺保守的。重学历体制,轻商业生意。
出现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所以是在北京拍摄的?
男主带了一大堆东西去看望气出了病卧床的父亲。奶粉、麦糊精、橘汁、桃仁酥、八宝精、香蕉、烧鸡、茯苓饼、怪味豆、茶、臭豆腐……
我:那会儿零食也挺丰富的。
男主“爸,你是天生的聪明伶俐。你不像我妈,这妇道人家啊,头发长见识短”。妈“您可真多余”。
我:我只觉得悲哀。儿子贬低母亲抬高父亲,还顺便贬低了女性集体。每个儿子,都是刺向男宝妈心窝的利剑。厌母的儿子也必定厌女。觉得母亲身份低微的男人,也这么看清女人。
接着男主母亲、父亲争执起来自己对于家庭的贡献。
母亲:肉,修菜篮子,打死老鼠,做饭,洗衣服,叠被子,倒尿盆……
父亲:修保险丝,宰鹅,养君子兰……
我:我只觉得悲哀。哪怕到了现代,大部分已婚妇女婚后的重心都在生儿育女、照顾家庭、买菜做饭、洗衣卫生这些事情上面。无数的琐事、杂事。已婚妇女就是免费的、廉价的家庭保姆。
我小结:这场戏看下来,又是父子和解。
男主又弄错信,不认字。佘爱淼,男主弄成了“余爱水”。之前,男主也犯了几次这种错误。具体的,我记不大清了,比如把“轩”当成“车”。
男主指责自己没用。男主父亲认错,不再逼儿子学日语。
男二兄妹聚餐。男二破格录取考上研究生。男二对妹妹说“记着,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叫别人看笑话,也不需要别人的怜悯!”
我:对的。可是为什么女角色总是这种受“教育”的角色?女角色都没有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吗?
男二夹在书里的花。
我:我也喜欢在书里夹花、夹树叶。年少时期的浪漫。
最后,男二考上研究生走了。男主发现辅导自己的恩师就是女二的父亲,女二父亲还给男二推荐工作建议他到自己身边,男二拒绝了。
我:又是女角色父母家庭扶持男角色。我怎么就没有在影视里面看到女角色家人给女角色提供工作机会?更不要说男角色家人给女角色提供工作机会的?怎么,女人不需要工作吗?女人不需要资源、人脉吗?
女主哥哥(男二)走后,女主去找男主。
女主“是我哥让我来找你。”
男主“你哥骂我了吗?”
女主摇头。
男主“XX,我是个不争气的人。”
女主“我哥说,你是好人。”
两人去了一片芦苇?杂草?中,夕阳西下。
男主“XX,你哥走了,你一个人孤单吗?”
女主“孤单,不过我养了只大花猫。”
男主“你就像只猫,大花猫。”
女主“我哥哥说你是属耗子的。”
男主“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属一样。”
女主“那你和我哥都属什么呢?”
男主“你哥当然属学者了。我这个人呐,大概就属……吃。”
女主“那我呢?”
男主“你?”
女主“我属于你。”
夕阳下男主亲吻女主额头,二人相拥走向夕阳。
我:好垃圾的结尾。又是女角色被“教育”、“指点”、“说教”。“我属于你”这句话真的太让我恶心了,男主男二都在成长,都在经历,都在思考和感受,都在闯荡,都在这个世界找寻自己、探索自己、发展自己。而女主呢,不用思考不用探索不用发展,哥哥不在了就去依靠男主。这不就是传统那一套“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的爱情叙事?显然,这一套,早就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了。“我属于你”这一句,完全是女主自己把自己物化,女主成了男主人生的一部分,却没有一点自我。
我:看完整部电影,我能看到两个男角色的人生轨迹,他们的观念、碰撞、思想、转变、奋斗。三个女角色呢?
女主是男二的妹妹。女主最后来一句“我属于你”和男主在一起。
女二是男二有好感的人?似乎女二和男主多年前还是同学。结果读完男二的信,就没了。(ps:这个女角色穿西装真有气质。我看了演员表,才发现是离婚合同里面的女主演。真是完全认不出,气质太好了。)
女三是男主的妹妹,戏份更少。
这三个女角色的人生呢?她们都是两个男角色人生的陪衬吗?她们的愿望、想法、学业、事业、理想、梦想、野心、欲望呢?
电影挺有意思的,但是作为一个女观众,不适的地方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