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悲伤——《赤裸童年》

今天看了《赤裸童年》。莫里斯·皮亚拉真是个品味独特的导演,这部片子本来讲述的是一个痛苦的主题,但是并没有让我感到悲伤,或者他的创作出发点根本就超越了悲伤。
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儿,先后被不同的人家所收留,他渴望被人所爱,也渴望家的温暖,但是就控制不住做些挑战那些大人耐心的事情:打架、偷东西、在床上撒尿、把汤倒在别人身上、把家里的猫从高处摔下。那些养父养母始终迷惑不解,面对这样一个孩子,要多少耐心才算足够。而他似乎也想知道,在这些大人放弃他之前他能把他们推出多远。
这个男孩子会让我们想到皮亚拉的另外一部电影《关于我们的爱情》中的那个如株任性植物般的女儿,他们的都是皮亚拉创造出来的同一类型的人物:毫无缘由地就跟这个世界不一样,而且自顾自地跟这个世界相处。
当然,在《赤裸童年》中,这个孩子算是有着背景性理由的:被父母遗弃,而且他的父母从来都没有联系过他。但是,导演从没打算交代他的心路发展过程,因此故事开始于他被新的养母带到商店试衣服。她希冀新的衣服会给他带来新的生活,并且唤起他的感恩之情。
但如果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爱,然后感恩,被温情所俘虏,并且顺理成章地接受改变走上正常人生道路的男孩子,那就不是皮亚拉片中的人物了。尽管他的名字很普通——弗朗索瓦,一个很常见的法国男孩的名字。
在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皮亚特对于生活的独特而强悍的感受力,这是个非常会抓戏的导演。
首先,皮亚拉挑选了一对中年人的家庭,他们自己有个跟弗朗索瓦差不多大的女儿。这样的家庭和男孩子毫无疑问是一对容易产生矛盾的组合。中年女人的挑剔和躁动都是可能促使弗朗索瓦更加叛逆不羁的因子,而小家碧玉的女生也很容易对弗朗索瓦的所作所为感到不适。而弗朗索瓦也的确充分地发挥了他的“破坏性”,高潮处就是他把那只摔死的猫从猫房扔了出去。因此,尽管养父曾跟这个从天而降的养子之间有过些许温情,尽管小女孩后来已经很习惯弗朗索瓦的存在,尽管当养母看在弗朗索瓦临走前送给她一条漂亮的丝巾亲吻了他(那条丝巾是用养父偷偷塞给他的钱买的),但是他们还是决定把这个他们搞不明白的孩子送走。弗朗索瓦走的那场戏延宕的非常到位:一家人把弗朗索瓦送上车后,回到家中,养母接着按部就班地收拾家务,顺便把弗朗索瓦刚刚用过的碗筷拿到水池里清洗。。。
第二家是三个老年人为中心的组合: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更老的母亲。这对老夫妇收养了几个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他们喜欢自己的身边围绕着孩子,来排解孤独,弥补亲生的孩子不在身边的缺憾。跟前一个家庭组合相比,这个组合似乎看起来更让人心安。不过,当我们看到这个家里还有个同时被收留的孩子时,便会不自觉地把那个孩子当作一个潜隐的不安定的因子,会猜想这个孩子与弗朗索瓦的关系可能会成为这场戏发展的主线。可后来的情节证明,导演只是把两个大男孩的交往当成剧情的一小部分,因为弗朗索瓦真个不属于任何人的孩子。
与老奶奶相处的时候似乎是弗朗索瓦状态最柔软的时候,弗朗索瓦刚来的时候,老人就对他说,你是这个家里最好看的。他跟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从来不拿老人的钱,我猜想他喜欢老人家从心所欲的状态,这让他放松。老人去世了,他一直看着她也不害怕,也不知道怎么表现自己的难过,只是大病了一场。都说关于老人和孩子的题材是很讨巧的,因为是世界性的,所以很多导演喜欢拍,但是回过头来看这部60年代拍摄的电影,仍然有很多场景让人有一种陌生化的感动。跟前一对中年夫妇相比,这对年纪上几乎可以作为爷爷奶奶的养父养母似乎更加宽容,他们对待弗朗索瓦的方式是典型老人式的:总的来说是有点糊涂,同时也带着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温情,是那种很透彻很纯粹的爱。皮亚特非常善于用表面稀疏平常的纪实手段来表达最深刻的人类感情。比如一把年纪的养父给弗朗索瓦讲述自己的光荣历史时,这小家伙突然上去亲了老头一口;而这个老头也曾为了把弗朗索瓦故意踢到下水道里面的凉鞋捞出来闪了腰;养母有时会撒娇地坐在养父腿上,晃荡着腿给弗朗索瓦炫耀他们的爱情;她早上给弗朗索瓦擦脸时用毛巾使劲儿擦,带着老人无所谓的态度,像在揉搓一只小动物;当这个桀骜的孩子让他们无可奈何时,他们教训他的方式是把毛巾缠到一块然后抽打他。。。
按理说,这种比较特别的相处方式,可能会让弗朗索瓦有所改变。
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失眠;他在街上跑来跑去;他仍旧把打架当做跟群体交往的重要办法;他在电影院偷雪糕吃,可能天底下的那种“坏小孩”都喜欢看电影,弗朗索瓦也不例外,他在看电影时导演给他的大特写可真好看。他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是个行动派,比如送东西,比如突然亲一下,比如干脆生病。似乎他也非常喜欢跟行动派的男人蹭在一起,他们都是愿意自己动手做东西的人,只是摸摸那些工具就让他高兴。
看这部电影时,我偶尔会想到街上的那些流浪猫和流浪狗,它们的主人大多是没有准备好做主人的人们,要么因为跟主人的节奏不合拍而被放逐掉。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的境遇跟弗朗索瓦有些类似。后来看到,皮亚拉果然也安排了一个来看望老夫妇的抱狗女人,带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联想和冲击。
在影片的结尾,弗朗索瓦因为砸坏了人家的汽车,被收留所收留,给老两口的信里写道:亲爱的父母,我正在给你们写信,我现在在值班房,我开始给自己制作床头灯,你知道,我非常想念家里和你们,我保证在圣诞节之前,还有接下来的日子,一切都会很好,这样我才能在假期的时候回家。。。
这部片子拍摄完成于1968年,是莫里斯·皮亚拉的一鸣惊人的处女作,跟那些新浪潮导演的作品不一样,皮亚拉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颠覆电影美学的意图,但是这些作品却在时间的考验中逐渐地显示出某种独特性,就跟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样:谁也无法规诫他。尽管他有那么多不一样,但他并不悲伤。。。
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孤儿,先后被不同的人家所收留,他渴望被人所爱,也渴望家的温暖,但是就控制不住做些挑战那些大人耐心的事情:打架、偷东西、在床上撒尿、把汤倒在别人身上、把家里的猫从高处摔下。那些养父养母始终迷惑不解,面对这样一个孩子,要多少耐心才算足够。而他似乎也想知道,在这些大人放弃他之前他能把他们推出多远。
这个男孩子会让我们想到皮亚拉的另外一部电影《关于我们的爱情》中的那个如株任性植物般的女儿,他们的都是皮亚拉创造出来的同一类型的人物:毫无缘由地就跟这个世界不一样,而且自顾自地跟这个世界相处。
当然,在《赤裸童年》中,这个孩子算是有着背景性理由的:被父母遗弃,而且他的父母从来都没有联系过他。但是,导演从没打算交代他的心路发展过程,因此故事开始于他被新的养母带到商店试衣服。她希冀新的衣服会给他带来新的生活,并且唤起他的感恩之情。
但如果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爱,然后感恩,被温情所俘虏,并且顺理成章地接受改变走上正常人生道路的男孩子,那就不是皮亚拉片中的人物了。尽管他的名字很普通——弗朗索瓦,一个很常见的法国男孩的名字。
在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到皮亚特对于生活的独特而强悍的感受力,这是个非常会抓戏的导演。
首先,皮亚拉挑选了一对中年人的家庭,他们自己有个跟弗朗索瓦差不多大的女儿。这样的家庭和男孩子毫无疑问是一对容易产生矛盾的组合。中年女人的挑剔和躁动都是可能促使弗朗索瓦更加叛逆不羁的因子,而小家碧玉的女生也很容易对弗朗索瓦的所作所为感到不适。而弗朗索瓦也的确充分地发挥了他的“破坏性”,高潮处就是他把那只摔死的猫从猫房扔了出去。因此,尽管养父曾跟这个从天而降的养子之间有过些许温情,尽管小女孩后来已经很习惯弗朗索瓦的存在,尽管当养母看在弗朗索瓦临走前送给她一条漂亮的丝巾亲吻了他(那条丝巾是用养父偷偷塞给他的钱买的),但是他们还是决定把这个他们搞不明白的孩子送走。弗朗索瓦走的那场戏延宕的非常到位:一家人把弗朗索瓦送上车后,回到家中,养母接着按部就班地收拾家务,顺便把弗朗索瓦刚刚用过的碗筷拿到水池里清洗。。。
第二家是三个老年人为中心的组合: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更老的母亲。这对老夫妇收养了几个被父母遗弃的孤儿,他们喜欢自己的身边围绕着孩子,来排解孤独,弥补亲生的孩子不在身边的缺憾。跟前一个家庭组合相比,这个组合似乎看起来更让人心安。不过,当我们看到这个家里还有个同时被收留的孩子时,便会不自觉地把那个孩子当作一个潜隐的不安定的因子,会猜想这个孩子与弗朗索瓦的关系可能会成为这场戏发展的主线。可后来的情节证明,导演只是把两个大男孩的交往当成剧情的一小部分,因为弗朗索瓦真个不属于任何人的孩子。
与老奶奶相处的时候似乎是弗朗索瓦状态最柔软的时候,弗朗索瓦刚来的时候,老人就对他说,你是这个家里最好看的。他跟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从来不拿老人的钱,我猜想他喜欢老人家从心所欲的状态,这让他放松。老人去世了,他一直看着她也不害怕,也不知道怎么表现自己的难过,只是大病了一场。都说关于老人和孩子的题材是很讨巧的,因为是世界性的,所以很多导演喜欢拍,但是回过头来看这部60年代拍摄的电影,仍然有很多场景让人有一种陌生化的感动。跟前一对中年夫妇相比,这对年纪上几乎可以作为爷爷奶奶的养父养母似乎更加宽容,他们对待弗朗索瓦的方式是典型老人式的:总的来说是有点糊涂,同时也带着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温情,是那种很透彻很纯粹的爱。皮亚特非常善于用表面稀疏平常的纪实手段来表达最深刻的人类感情。比如一把年纪的养父给弗朗索瓦讲述自己的光荣历史时,这小家伙突然上去亲了老头一口;而这个老头也曾为了把弗朗索瓦故意踢到下水道里面的凉鞋捞出来闪了腰;养母有时会撒娇地坐在养父腿上,晃荡着腿给弗朗索瓦炫耀他们的爱情;她早上给弗朗索瓦擦脸时用毛巾使劲儿擦,带着老人无所谓的态度,像在揉搓一只小动物;当这个桀骜的孩子让他们无可奈何时,他们教训他的方式是把毛巾缠到一块然后抽打他。。。
按理说,这种比较特别的相处方式,可能会让弗朗索瓦有所改变。
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失眠;他在街上跑来跑去;他仍旧把打架当做跟群体交往的重要办法;他在电影院偷雪糕吃,可能天底下的那种“坏小孩”都喜欢看电影,弗朗索瓦也不例外,他在看电影时导演给他的大特写可真好看。他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他是个行动派,比如送东西,比如突然亲一下,比如干脆生病。似乎他也非常喜欢跟行动派的男人蹭在一起,他们都是愿意自己动手做东西的人,只是摸摸那些工具就让他高兴。
看这部电影时,我偶尔会想到街上的那些流浪猫和流浪狗,它们的主人大多是没有准备好做主人的人们,要么因为跟主人的节奏不合拍而被放逐掉。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的境遇跟弗朗索瓦有些类似。后来看到,皮亚拉果然也安排了一个来看望老夫妇的抱狗女人,带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联想和冲击。
在影片的结尾,弗朗索瓦因为砸坏了人家的汽车,被收留所收留,给老两口的信里写道:亲爱的父母,我正在给你们写信,我现在在值班房,我开始给自己制作床头灯,你知道,我非常想念家里和你们,我保证在圣诞节之前,还有接下来的日子,一切都会很好,这样我才能在假期的时候回家。。。
这部片子拍摄完成于1968年,是莫里斯·皮亚拉的一鸣惊人的处女作,跟那些新浪潮导演的作品不一样,皮亚拉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颠覆电影美学的意图,但是这些作品却在时间的考验中逐渐地显示出某种独特性,就跟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样:谁也无法规诫他。尽管他有那么多不一样,但他并不悲伤。。。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