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懂了千与千寻的神隐吗??
静静的开端: 我们的时代
生活剧一般的开端。音乐虽然是近似主旋律的那首《あの日の川へ》,但在这里只作为“好听的曲子”而存在着。
风和日丽,道路畅通,乐声轻巧温馨,琐碎的家常谈话--一切都极为流畅,在这里导演无意提及一个“重点”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因为那在同时也意味着限制住了观者的思维和视角,而这对于期冀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信息的剧本是不利的。
只是一辆车,只是一家三口,只是...一次搬家。
然而并不是全家人都认为“只是搬家而已”。千寻不经意中流露出了孩子特有的冷漠和埋怨的表情。
之所以说是“特有的”,因为这种表情是带着天真调皮;在本质上脱离不开撒娇,是期冀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千寻的父母,对孩子的言语则有着公式化的冷漠),换言之,是有着部分面对父母的成分;而非是一种真正冷峻的面对世界的神色。十岁的女孩子并没有这种阅历和痛苦。她也同样还没有明白家长能练就对一些事物司空见惯而不动声色的本领...
因此千寻有强调“还是以前的学校比较好”,这种对家长的攻心就简直是声色俱下了(记忆中似经常这样,笑)。
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举止冷漠,对世界没有期冀,不会接受自然的色彩。
很多人会得出这样的第一印象,而接下来的影片主题就是如何救赎一个精神上比较不可救药的孩子,在一次冒险中给她填充精神元气。(虽然接下来接触的每个人都明明有各自的病态...)
其实这种观点只是很简单的一层。
孩子会有缺点,但是仍然洁白干净,任何年代,任何洪流都改变不了这一点。宫崎导演更会这样认为。费尽心力做这部动画,也是因为爱着他们。
会冷漠和埋怨,嘴上的小油壶也可能会挂一天,但千寻夸张化的表情已经远超了“孩子的错事”的范畴,任何对她的指责都会马上自动变化成对这个冷漠社会的讥讽。
在突出当代孩子的“巨大、醒目的缺点”的同时,宫崎导演暗暗地铺陈这一切:
父母为了寻求住宅而搬家,因此千寻必须转校,而孩子只能跟随在大人后面亦步亦趋,像一个随从或者附庸。父母只注重物质上地养大子女,却从未关心他们的心灵。小到一个要求,或者一点嗔怒,往往只需要一句安慰,而长辈在敷衍以外简直没有做其他的。长此,自闭的种子就开始萌发了。
长大了以后我们才会说:孩子善于撒娇,长辈善于无视。
因为搬家和小孩子,就要提到《龙猫》。但是《龙猫》中的孩子乐观地面对了这一点,她们想的是“新朋友、新学校和新房子”,兴高采烈,而非恋旧。
这也暗喻了人们之间越来越少和简单的关系。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的千年,(在《龙猫》中重笔描述的)邻居、同学等关系都渐渐变为形式,个人的庞大的朋友群体正在社会上消失,现代人都更倾向于只有少数知己,并且由于自我封闭,交流有时甚至是沉默的。
孩子的活力被限制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久而久之,如同豢养的鸟儿。宫崎导演自己很有意味地说:“现在孩子找一块打棒球的地方都很难”。千寻并没有无视自然的色彩,她纯真到会为花的枯萎而惋惜,这种突然的感情流露,也作为生活中的小插曲处理了,导演决意让观者在这个午后随千寻的父母看到这些,却并没有做作地将这件事抬高。细节与意味,如同千寻踏入的世界中的萋萋芳草,任人采攫,而回荡在耳边的,却只有静静的风声。
一 时代下的孩子,和时代下的人们
千寻捧着花束。对本地的抱怨,千寻母亲其实也说了一句:地方很偏僻,买东西很不方便。丈夫回答:习惯就好了。(对千寻的嘀咕则忽视了)
父亲被体现为家庭事务的决断者,这是个很亚洲的家庭类型:父权威专断,妻子顺应丈夫,孩子没有发言权,三度景深。类似的情形多次发生,确切说直到父母变猪,千寻孓然一人时才结束。下面的类似之处就不赘述了。
现实中的车子,学生书包和孩子的鬼脸,乃至一模一样的零食,都在巧妙地消除观者的世界与银屏之间的隔膜。
不光是关于花的谈话,接下来开窗的画面也是随着母亲的“把窗户打开”而出现,父母对子女是命令式的态度,而千寻已经习惯这一切。
我们知道日本的街道是靠左行车的。但是千寻父亲的轿车却是左舵车。其实对千寻家庭的描写从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富有。日本造汽车很普遍,而千寻父亲却开着“洋车”,一辆西方生产的奥迪轿车,甚至是存在安全道路隐患的。千寻之父的专横偏执也体现了出来。
车蛮横地冲在山间小道上,自信过度、唯我独尊的表情跃然银屏。期间千寻母亲曾劝告丈夫勿高速,却得到了“这车是四驱”的回答。而停车则是因几近撞到隧道门口的石像。
石像是进入日语“不思议之町”也就是不可思议的小镇之前的最后一个暗示。先前已经有了另一个石像,用了惹眼的3D效果;而第一处出现在误入歧途的路口,神社的牌楼,日语称谓之“鸟居”,以及神祠。日本神道的徽印种种。这时候千寻是带着很新奇的态度审视那些石头小房子。传说毕竟是传说罢了。谁都会这么想。然而也就因此形成了对下面剧情的巨大照应:千寻必须强迫自己认知传说中的人物的真实存在。
进入隧道前千寻父母自信将孩子留在后面安全,并不是因为相信这里安全,而是自信孩子被晾在一边就会自己追上来;因此这点并不能认为是家长对安全的忽视。父母对于物质上的问题还是很重视的,即使方法欠佳。
至此前奏结束。事实上,片子的节奏是很舒缓随意的,这简直很类似北野武的电影,前面大段的懒散和集聚(笑)。
二 存在在梦境与现实之间
点缀着夏之花朵的草地,毫无遮挡的蓝天,和风而动的白云,散落其间的,是破败的建筑和石像,这种景象,引得心灵会莫名哀伤。配乐的琴键,有着晶莹的意味,让人联想起水晶一类的精致事物。
事实上完全有理由认为已过六旬的宫崎导演会对自己把这种情景融合到剧情里感到得意。他也喜欢这些,并且是非常非常喜欢。他对世人说,自己会在古建筑公园徘徊,斜阳西下之时,有落泪的冲动。
也许真正能和自然完美结合的人类存在的证据,都需是破败不堪的。风之谷,天空之城,OnYourMark,幽灵公主...我们见惯了宫崎导演的“荒野美学”,最后的最后,这几年老先生忍不住放出了“狠话”:我期望青草接管世界。
这实在不是什么“清醒者的责任感”使然,事实上宫崎导演恰是不符责任的,对于动画,他乐于加进“没必要”加的,精心雕琢成浑然天成的样子,像一个把自己的魂灵和生命也都统统灌注进作品的呢喃的老艺匠。
比如突然冒出的古老的小镇,消失了的食肆形式,古朴的道路,石板缝隙间青草招摇...
但是仿佛梦的色泽会失真,而脑海中纷乱的记忆也会扭曲变形,小镇的斑驳,实在很独特。到处是莫名的符号和标记,剥落的墙皮上漆着花朵、文字、星星和月亮,仿佛自己就告诉你,这是梦的场景,这种景象在现实中,不会存在了。
音乐的旋律变得好古老。
千寻父母延续他们的专断。九十年代各地都在开发,然后就是倒闭。作为大潮退潮后的少数成功者的千寻父亲,把这种话说得简单而轻易,不了解的外国人也可一窥当时的社会状态。比这更加讽刺的是,他认为“美丽的自然”就一定是主题公园的杰作,而千寻母亲则认为“感到舒服”的地方,是适合野餐的(提到应当带三明治)。
都市人的趣味之恶俗,入木三分。
父亲既然在别人劝他减速的时候会夸赞车好,就一定会说出“信用卡、现金,随他收取”这种话来。而他吃饭的样子,是非常夸张的,简直是一种暴发户的习气。
千寻的“孩子的天然优点”再次体现。唯一一个认为这样不妥的人。剧情里神话中的神明并没有体现什么光辉性,“吃了神享用的食物”有着汤婆婆作为借口的可能;本质上是,单单这样不打招呼就开动筷子,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很不好的。
千寻独自闲逛。此时她的柔弱变得很显眼--对于台阶拾级而上。而她并不是只有这般的力气,而是健全而轻快的孩子。这就为她下面剧情里能够“卖力”提供了条件,这样不会把周遭事物的客观催化,提升到一个主观的“帮助”的高度。
天不可思议地黑,神秘的少年出现,衣履也是很脱离现代日本的。一切看起来都很怪异,千寻只得接受,观众只得接受。这种连贯一脉相承于片头,不过性质已然大异。千寻不能相信少年的说法,但天空印证了,因此她就转变为将信将疑。
白龙第一次出现就很飘忽莫测。他有着这种自由度和自由的习气,易于汤屋里的任何人的印象,至此开始带给观者。
千寻父母存在一种人到猪的卡通化过渡,因此衣服不合身(笑)但仍然存在,提醒着变化的突然。而杯盘狼藉的画面能勾起任何人对贪食的厌恶--如果先前千寻父母的吃喝带给人的感觉还算被压制住的话。
夜晚出现的怪物,在氤氲雾气中抽打猪的这位“掌柜”显出了一点真面目,真是分外难得。除此之外,其他情景里都是半透明的幽灵。
随着幻景展开,日本能乐风格的旋律开始出现了。白天时过来的钟楼,现在其左右已然拓展起一片灯火,石蛤吐出的水形成了旷阔的河,迷幻的对岸,明明白白地“无法逾越的彼岸”的意思,意指千寻无法归去。这种情景,比单纯强调“世界的规则”在剧情之初要生动得多。
就像千寻看到天黑才开始逃走,她也是看到自己的手臂竟然能穿人而过才没有拒绝帮助。危急时刻的崩溃并且毫无主见,人们会本能地拒绝一切事物,包括好意。本来手臂已经穿人而过了,但还能拨动头发这种轻巧的事物,隐含却也明显地告知“逐渐消失”的童话设定正是进行时。
即使时间不容许,白龙也并为强迫千寻吃药。千寻挥舞着空气一般的手臂挣扎的同时,持着单药的那只手始终一动未动,待她认识到自己真的在消失后,药送到了嘴边。理智地等待,为对方着想地选择恰当时机,少年的举止精干,而且,朋友是在处事上是异于父母的。
清冷的夜映衬着很温情的一刻。
对千寻所念的咒语也许并非无意为之。
流传甚广的《柳毅传》传奇有云:“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水和风是龙的依托,也是龙的力量,拿来施展是很合适的。
隔墙开门,穿过仓库、冷库、养殖场。看似随意的设计精妙非凡。自后观者会了解到此地是一个“消费中心”的事实,而巨大的消耗是如何补充的,这个问题没有占篇幅地解决了。另外还突出了带她飞跑的那个人--总之,是全面的相导。
一个新学校的各处也许几天就被一个学生踏遍,而亦会有毕业时仍感到陌生的人。对境况的熟悉,引申出来是一种人生的差别,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慵懒的人,女侍从,打杂的女孩们,忙碌的青蛙一样的家伙们,如果猜测他们不会到工作范围以外的地方走走(即使近在咫迟),那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接下来就出现了最初的这类人。对客人点头哈腰的青蛙,是对公式化的人们的讽刺。欢迎光临。欢迎光临。欢迎你回来。不断地说着表象上的谦辞,鞠躬很欢,但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则是“一动不动”的可笑。而谦辞和鞠躬,正是日本社会所泛滥的。皮笑肉不笑。内心咒骂。脸上的每个细胞都非凡恭敬。
汤屋就是浴室,而“油”是这个屋的名。其实夜晚纷纷前来的神灵,在日本民俗里几乎都是很常见的,比如戴纸面具的春日神,是神社的春日大社祭中扮的主要角色之一,对于日本这个注重传统和保留民俗的国家,小孩子没有理由先前没见过这类传说中的人物的样子。千与千寻的神隐,以想象为舞台,却在各个方面都突出了现实意义。千寻看到神祠的表情是惊奇和求知的,然而人们所拜的“神”真正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却惊慌不止,这种孩童心理的刻画,鲜明饱满而有异于成人世界。
险境连连白龙也施展各种才华。千寻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白龙的衣服,后者按住千寻的手慢慢将它们挪开。含蓄地表达,本质上却是残酷而必须的。至此,千寻学着面对。
回应了屋子里的人。柔软的口气迅速变成冷酷的嗓音,八面玲珑的...孩子。
白先生的翻译是不得已,区别于san,照理说用了sama一词已然极尽尊敬之能事,应该翻译成“大人”。正像它用在别的地方的:提到神灵的时候,往往加在后面,“kami-sama”。用在这里,真是残酷的敬语。
同样照应的是:白龙进屋的时候有龙套待他进屋后拿起他的草履。
三 世界的另一面
走访别国,往往总是先惊叹于表象上的华丽,然后才会注意到百姓的生存状态。千寻开门从油屋正面的庭院里走出来时,她就远离了这个地方光鲜的一面,而“工作”用另一种话说就是加入到让这种光鲜的表象持续运转的队伍里。这种暗喻式的表达,也是本片“东方风格”的一部分--没有强调,没有凸显,内在的影响却如潮水冲刷一般不可抵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激发孩子的本能,而要他们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镜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了这出电影。”
正如一系列的变故对千寻产生的影响,她的弱势也在种种危机中不断体现。待到她独处的时候,剧本以一个“很一般”的场景体现出了千寻在性格上的缺陷:过度害怕下很高的楼梯。
“从来不特地去生活里找原型角色。每年都会有两三次和孩子专门呆在一起,每次大概两三天。虽然不知道孩子一定会怎么想怎么做但只要耐心和爱护地揣摩他们的心理,也可以让他们对剧中人产生亲近感。”
一般的女孩和寻常的场景。危险和恐惧并不是来临得天花乱坠,本来宫崎导演对于冒险故事是太擅长了的,但却在有意压住这些本来更能吊起观众胃口的设计,而突出“寻常”的意味。很长时间里观者不停地体验到千寻的各种柔弱之处,花样繁多,绝不会厌烦(笑),而那些看似不困难的情景,让故事贴近了现实。
另一方面,没有安全措施同时年久失修的楼梯指示出了这个世界求存的困难,并且世界没有笼罩着一个存在一点仁慈的规则或实体(在现实中是政府机构)。这是现实中(“城市女孩”的现实中)所体验不到的。白龙的意思是,凡事需要你自己来;另一层不是给十岁孩子听的意思则是,这里没有为失败者着想的义务。更大的锻炼随后到来:崩坏的楼梯板。无法控制地飞跑到底同时还干脆地解决了先前的拖沓,张弛有度。对千寻即将工作的地方,初次的描写是间接的。有人推窗吸烟,雾气升腾,室内传来厨房烹饪的声音和服务员忙碌的话语。
工作狂的釜爷,有着童话风格的设定:工作繁多,所以是“六本腕”的--不停地给自己的六只胳膊分配任务。老先生坐着,后面的剧情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怪人(还是习惯敬称之为老爷爷)的腿是不怎么用的,他吃和睡都是在工作的台子,而走路的时候更习惯用六只胳膊。联想起刻苦的学生弱不禁风,办公室一族的腿脚不便,让人哑然失笑的暗喻。煤灰精灵被搬的东西压扁。千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帮助体现出了她的好心和缺乏锻炼。
事实上,千寻得很多缺点都是看客片面地主观夸大的。懒散啊,了无兴趣啊,柔弱不堪啊,都只是些小的,很容易克服的缺点。她的心地单纯和善良,在故事的后半段多次体现出来,而这些无疑是在油屋这个染缸学不到的东西,反而是一不小心就可能失去。
宫崎导演的话说,她的沉睡的“生命之力”被唤醒了。这“生命之力”包含很多内容:求生欲望,勇气,乐观的生活态度,希望,坚忍...而不单只是表面上的体力的改变;唤醒者是生存的挑战,而挑战本身是不在乎你用什么手段完成目的的。
因此油屋并不是一些喜欢形而上学的影评人喜欢形容的笼罩光芒的培训场所。正像观看的孩子们所认为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被灌输了“这里汤婆婆随意掌管生死”,世界规则的某种龌龊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油屋里可以看到种种社会的缩影,宫崎导演只是让十岁女孩提前面对“浓缩版的社会”而已。不光每种人的性格都像戏剧一样鲜明,而且时间也是同样被“浓缩”了,在这里有了生存信念就会迅速获得力量--千寻卖力工作并且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冒险;行善会以很快的速度看到好处--无面转眼就从恶者变成好人;行恶会在转眼间得到报应--千寻父母变成猪只;甚至别人的人生需要承担的后果也恰好在她到来的几天集中爆发--白龙的事情。她客观地见证各种东西。
一个童话,然而却是现实。恰如那梦境一样的街巷,触手可及的却是时间的沧桑。
千寻的成长是客观催化和主观努力的双重过程。她“学会”的东西很少,“唤醒”的东西很多。而不是把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变身”成勇敢者那样没大脑的迪斯尼式成长喜剧。最后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小女孩用她贯穿全片的优点改变了整个油屋(虽然按照切实的悲观视角,是暂时而浅显的改变)。而现在,她正走出第一步:帮助被压扁的煤灰精。精灵们纷纷让自己被压扁,来博取同情减轻工作量。釜爷嚷“你们想要变回普通的煤灰?!”“不工作魔法就会消失!”,说明它们是魔法变化来的精灵,而工作是自己被赋予生命的条件。
先前就有一个镜头:被火燎到的一个小煤炭精的黑烟凝聚成了另外四个。这实在是一种魔法^^被呵斥的精灵们向千寻发脾气。可是它们并没有理由,只是因为釜爷说,你想坏规矩的话就是对它们不好。它们自己并没有太多主见的。盲目地工作,盲目地生存,煤灰也能长出可爱的眼睛,也能吃到霜糖。也许这样不错。谁知道有多少在混凝土丛林中压抑了梦想的人会用“这样也不错”来安慰自己呢?
然而它们倒也不会像人那样,发出“是自由地堆在角落的煤渣子好还是劳累但有生命的精灵好”这种生存得很实在的动物会认为很愚蠢的话题(笑)。
玲:“啊呀!!是人类啊!!”。
设定资料里说,最初设置的世界是更加奇异的。玲是夸张化的人物,嘴会超出脸的轮廓。无面的身上绘满花纹。而龙也是很奇异的。
但最后他们都在“贴近现实”的指导思想下,变成了比较亲切的样子。
玲也许是人,但喜欢壁虎实在是日本民间传说中妖怪的一大嗜好(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犬夜叉》里小狐妖七宝,呵呵),因此也许这里所有的“人”都只是“精灵”。但不论玲和千寻到底是不是一类,她对千寻的“恐惧”也是盲目的,因为她对着一个柔弱的女孩说“好危险”。而这是统治阶级汤婆婆的意志传达到底层后的夸张表示。一个女孩在她的眼里变成了入侵的洪水猛兽。
煤灰们对鞋子(或者...说是现代的鞋子吧)表现出了兴趣,它们限制在自己的工作小圈子里,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而千寻,这个“外面的世界”的孩子,和上台阶拾级而上一样,拉那扇推拉门要使劲两次。玲的警惕体现着她的强干一面...千寻看到了新鲜的事物的新奇感在细腻的种种剧情设计中不断体现出来。
可供交流而不是观其外表的神第一次出现了。是日本民间信奉的农神,很奇怪但是亲切的形象。我们可以假设他真的具备特殊的神力,也可以像玲一样明显地视之如蠢货。可是他没有去自己想去的楼层,而是送千寻上更高一层--汤婆婆的阁楼去。电梯间里有着充满想象力的眼神交流。并且以鞠躬的形式道别,可爱而不拘泥于自己的地位的家伙。在这里,“长辈”的形象是主要的,而“神”则是外表和形式上的东西。
千寻忽视礼貌的地方已经有四次:没有和玲说请多关照;没有向老爷爷道谢;萝卜神先向她行礼道别,她才被“提醒”;没有敲门。第一个是玲的小脾气,而其它的是不应该的。不过,要注意到的是,这里存在着一点古气,因此礼貌上说来是明显比现实琐碎的--即使是现实的日本。
汤婆婆的场景里光影跳动:熊熊燃烧的壁炉,珠光宝气的饰品,装潢和用品也都极尽讲究。千寻站在距离写字台很远的位置,而之后白龙也站在这个位置。空旷的空间和很远的距离使得工作寻求者有一种在法庭上当被告的感觉。相对的,汤婆婆则是法官一样的主宰者。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汤婆婆因为宝贝儿子而受惊的同时,壁炉的火焰也熄灭了;靠着魔法的力量,契约书和笔自己飞来的同时,壁炉的炭慢慢变红热并且开始燃烧。
剧情最后钱婆婆曾说:用魔法做的事物是不顶用的。而这里汤婆婆的壁炉都竟然是魔法的火焰,正如之后用魔法收拾房间,她沉迷于此,并且深深自信--
把人变成别的东西的魔法,移动物体的魔法,飞的魔法,让人闭嘴的魔法,燃烧壁炉和点烟的魔法...还有,控制他人的魔法。
千寻变成了千,而名字,在故事里成了自我的一种意象。
正像那个少年在前面一贯精制而准确地行事,白龙以一句装蒜的话来接千寻。(您是叫我么?)
这里白龙自己用的自称是Haku-san。千寻认为电梯间里是保密说话的好地方,事实上也是。白龙并没有十足的理由对她冷眼,如果他真的是个“热情”的人的话。
而事实上,他不是。所以先前的温柔就成了惊鸿一瞥,难忘,却成了过去式。他有着复杂的性格,以及自己难以控制的不确定性。
人不是生来就这个样子的。谁都会有痛苦。而目前千寻的认知还不能理解这一点。做了好多昨天会认为不可思议的时之后,她身体上难受的地方在看到白龙莫名其妙的冷漠后还是勉强忍住了。接下来她问了她一定会问的话,却是以孩子的方式:这里有没有两个名字一样的人。(除去感情因素,很忍俊不禁的罢)。她还不能接受这种突变,所以在问玲的话里用的名字是Haku,但这也代表着一种信任。
先前我们就领教了玲市侩的嘴...而这里她说了在自己的立场上正确的评语。
千寻身体上的难受突然远甚于刚刚在窗前的一幕。她一定认为自己的支撑点倒塌了。而同时,玲在关心千寻的穿衣问题。玲是很关照千寻的,而且是每时每刻。然而白龙始终是特别的,这不光是因为这是第一个帮助者,或者是异性的缘故(笑)
在玲这里,在千寻的父母那里,物质上的关心,比如身体不适或者穿衣,都是很容易给出和得到的。只有白龙几乎是用哄来鼓励了千寻。这才是真正特别的地方啊。笑。
一个细节:玲没有给千寻里面穿的衬衣,接下来也从没提到有这些衣服。可是它们是必须有的...因为衣服的样式,衬衣会从外衣的开口里看到...
四 以清晨为开始
此时的音乐很好听,而OST里竟然没有(唯唯独独地...)。前面是用OST的第四曲的旋律,变得更舒缓。之后转变得很悲伤的样子。
白龙出现了,片中唯一一次独处。看起来简直就是为了验证玲的话一般。
惨淡的光线,萧瑟的清晨,乐曲带着清幽和怅然。与故事里最寻常出现的木地板的日本房间抑或豪华装潢带给人的暖感不同,这些画面是冷色调的。硬和冷的石墙,少年苍白而冷峻。就连走路的姿势都是极不随便的。一笔带过,却甚过千万张浓墨重彩。请安这种下对上的礼仪反馈在汤婆婆那里则是得意的神色,她正变化成鸟,展示着自己能力上的深邃。
这是一种控制者的得意,但恰如她为了飞去而变成很丑陋的鸟,汤婆婆是没有资格在飞这种事上对着优雅的龙得意的。然而,她确实笑着展示自己的魔法,意味深长地瞥弟子一眼,后者默默承受这一切,不难堪也不骄傲,然后,一个鞠躬。
清晨的光影在精妙的场景里碰撞。早晨阳光穿过缝隙的光柱让人惊叹。乐音、鸟鸣、电车声交织。闲适的感觉让观者也陶醉其间。寻常,但却至美。只是都市人往往沉迷于懒睡,抑或在工作日惊慌失措地完成起床的各种功课,然后上班上学。
花絮里也着重提到了千寻穿鞋的动作,并且说是女孩子的习惯。然而...一个男生真是如何也想不通啊^^
日本人生活细节的写照,然而,记忆里分明是千与千寻的神隐之后,动画里这种磕鞋子的动作才“雨后春笋”起来的!包括猫的报恩。关于一个小动作的跟风也能这么华丽。叹。注意千寻有向无面行礼。
千寻不知道无面是妖怪。妖怪徘徊着不敢进油屋去,也不知道如何去(金子的使用,是后来现学的)。戳在桥上没有人搭理中,千寻向它道了早安。其实...私以为,如果无面对千寻有什么思慕的话,应该这里就有了(笑)。
白龙的沉默和内敛都很特别。这并不是孩子应该的状态,而千寻正流露心情。白龙只是看着、守着而已。他在尽可能地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而非告诫者。同时,他的性格也只能让他做这些。正如接下来他以卡片让千寻醒悟自己本来的名字,而这同学的卡片甚至也不是直接呈递的,而是包在千寻的衣服里,让她自己发现--亚洲式的含蓄。而另一面,他很少用“你”,而是直接叫“千寻”,期望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形式让千寻不要忘记。
千寻总体来说并不觉得白龙与她有着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别。因此即使她会磕巴地自称为千,却没有在白后面加一个先生(一切以日语音轨为准,个人认为小玲也没那么叫是因为她的脾气)。千寻不自由,有着无法解开的枷锁。因此她看到了龙的表情惊异之外还有羡慕,羡慕那种自由感吧,高高地飞着。可是后面她才知道“龙”是谁,而龙的羁绊又是如何远大于他人。现实往往是讽刺的。
而无面也跟随千寻跨过了桥。对于它,千寻的行礼被认为是一种许可,可是它明显感到底气不足。
数小时后的雨夜,它站在庭院往里看,千寻说“我给你留门了”,又是一种许可;但它仍然只是停留在“进去”这一步,并且试图帮助(或者笼络)千寻,以此报答。浴场热闹起来以后它也没有做更多的尝试,直到迅速地“变坏”--而前后是何其反差。这期间千寻开始了真正的工作。而汤婆婆又不好的感觉。“有东西混进来了”恰在无面进入以后。汤婆婆敏锐的“魔法神经”察觉到了,而主观上被“腐烂神”的表象所困扰,并没有深究腐烂神的本质。此时,另一个“异物”,无面,则在自由游荡。
为“腐烂神”准备了一点可怜的贡品,每个人都在尊敬地试图将之劝走,而手却按在鼻子上。成语敬而远之的合适画面吧?
日本的神道是自然崇拜的,因山川草木皆有神,以“八百万位天神”的虚数来形容,繁多而形形色色。汤婆婆体现了圆滑的经营者的一面:她是对内的统治者,却只是处在人类的层面,因此尽力避免着惹怒神灵。
因此刚刚还颐指气使的汤婆婆,忽而就变为走狗一般依顺。
河神的真身并没有先前那么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污染物的“填充”。他豪爽地将金子“散布”给每一个人,却不在意人们最终会如何分配,以及人们争夺的丑态。从这一点上说,河神是高高在上的,正像他强迫地最终进来,又自如地离开油屋。无面却注意到了人们的丑态。
青蛙是清晨人静的时候期冀在地板缝隙中找到残余金子的。他碰到了无面,而无面因为金子而信心十足,他出现在浴缸里。青蛙首先指责无面,然而发现掉下的金子的来源后,转瞬间被贪欲折服。
吞掉青蛙的无面,至此开始以青蛙的形态行动,以青蛙的嗓音说话。表象的变化,内在则是青蛙加速了它的堕落。
接下来兄役忙不迭地接着金子。
千寻则在安睡并作梦。
梦直白地表达了千寻对父母的不安。猪很多,占满视角,分不清谁是父母。而其中有更深层的意味。就像先前千寻父母变的猪将店面搞得杯盘狼藉而引人厌恶一样,画面中所有的猪都表现出了十足的贪欲。讽刺的是,它们不记得自己是人,因此更不可能是期待用那颗丸子变回人。它们哼叫并且满口垂涎。人已经异化成猪,不记得自己是谁,不晓得为什么在这里,但强烈的贪欲却依然存在着,使场面变得很恶心。
五 一页特别的纸
这出“童话”有着一两页特别的地方。血和伤口,这种赤裸的视觉暴力极少在宫崎导演的电影里出现,即使是被美国划分为“指导级”的《幽灵公主》,血也是没有多加渲染的。它们只是安静地流淌而下而已。
…特别的白龙也终于迎来了特别的代价。即使他自己口上也许会说不会在乎这些,然而世界上已然有了会替他在乎的人了。他,是感激千寻的。虽然并没有表达出来,但是眼神的确很温柔。这种眼神出现在如此狰狞和伤痛的头上,混合出奇怪的效果。跳动的神经正被极力压制着。白龙以神的面貌出现,他现在处在一种绝对无言的状态,这能省很多事。他没有必要表达出感谢并为之愧赧了。导演也不必更痛苦地设计一个人形的龙是如何难受,这样可以放开他。与之类似的是,后面到沼底接千寻的时候,变身的白龙比起冷毅的少年形象来说反而更容易接受千寻的暖意,这样没有别扭。
而同时,他却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宫崎导演无意造神。神也许只是一种称号和一种能力。他说,OnYourMark里出现的天使,也许要叫“鸟人”呢。
他并不高大,也并不特别强力。最后,在老于世故者钱婆婆的攻击面前,也仍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而已。
然而白龙的自负是极大地存在着的。他不愿意羁身在这栋洋溢着丑恶的建筑中,同时责备自己的能力单薄。于是他做了弟子,而不是油屋众生的常态。
因此他可以自在地飞和探索广阔的天地。歌词“...探求海的另一方”明明就是在说白龙。
然而他就此成为一个背负着“心腹”骂名和被迫行恶的人,虽然其他任何人都统统全心敬畏汤婆婆。
他可以有着特别的高傲和矜持,也可以有着超出常人的坚忍,他一出现,所有其他人就都统统成了剪影的背景。
然而他也同样会得到这个世界给的报应。
即使如此,也只是一个谁也看不出的谢谢,然后继续我行我素,不计代价。
浮现出的更多是狂野和失控。这是一种积聚力量的变化,而身体正像压缩的弹簧一样绷紧,因此这个情景带给观者以非凡的力量感和不屈精神。
用直接飞走的形式拒绝了千寻的帮助,干脆而不容他人质疑。飞向汤婆婆的阁楼,决计不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高傲支撑着他的人生,也要一直撑到最后一刻。一定是想静静地待着,甚至,带来自己悲运的恶人的讥讽,也比让人惭愧的朋友的关心要好。
越深刻地看,白龙越是有别于先前作品里的那些男主角们。他并不是生活化的,而是真正的剧本人物。而且是一幕来得很古典的剧。
...血飞溅出镜头令人心惊,仿佛是北野武的桥段摆错了位置。粘稠、刺目,因而带来让人几近窒息的氛围。这突出了一个意义,也就是“代价”。
六 高于童话
而此时他人都在为无面、或者说是为金子而忙碌。“帮助”这种事,在现代社会是极其缺乏的,也因此更要为有所相知的朋友尽力。正如同千寻在遇到各种阻拦者时说的:我很急,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朋友受伤了。
无面抓起喝斥千寻的兄役把他扔到人堆里。后来恼羞成怒却难以转嫁,又把他吃了。无面即使贪欲膨胀,也仍然是试图“帮助”千寻的,虽然这种头脑很简单。千寻无视金子:这是她在各色人等中的唯一性。也因此,她虽然并不优秀、并不有地位、甚至并不漂亮可人,却突然在堆满垂涎金子者的地方,像白龙一样鹤立鸡群了。争抢的人们,是千篇一律的,像那些梦到的猪贪食的表情一样千篇一律;而人们看到先前几乎捧到天上的大主顾转而吃人,又都是千篇一律地惊慌逃走。社会中,人们千篇一律地工作,学校习惯用学号记住学生,自我的缺失缓慢而不太恐怖地存在着--然后,仍是千篇一律地在KTV、网吧、迪厅和其他别的什么地方销魂。
可是好歹现实社会需要钱,而油屋里用不到钱。很像一些寄宿学校的样子。没有花钱的必要而迷恋金子,无数个葛朗台们在吃了太多东西而膨胀的巨大的无面的阴影下,捡拾那些看似灿烂的金色小颗粒。
故事里充斥着个性鲜明的年轻人。白龙,千寻,打杂的女孩们,每一个都是特例,而现在汤婆婆宠爱的儿子坊第二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看起来他还从未离开过婴儿间,他对千寻说:外面有着不好的病菌;我们当然会嗤笑着认定这是汤婆婆的哄孩子话之一。坊的外形,以童话语言表达成巨大的婴儿--体积、力量、脑筋都已经远远超过婴儿,形态却仍然是婴儿。把这种画面翻译成俗语就是常说的“长不大的孩子”。坊被其母汤婆婆溺爱着,并且深以为理所当然。这种自闭远超于千寻等城市女孩的小小缺点。桥段中表现了坊的可笑:千寻用手上白龙的血吓唬之,可谓哭天喊地,而后来他则说“我根本不害怕!”。
而汤婆婆面对白龙的话竟然是“他的血把地毯染脏了”。著名的兔死狗烹之类的话中,这一句大抵上也可以跻身经典之列了罢。
钱婆婆的出场几乎是灾难性的。随着她的解说,简直看似没有任何希望了。虽然目前给人的感觉只会是“凶恶”,然而她也体现了和汤婆婆不同的地方:将人头妖怪、坊、汤婆婆的随从怪鸟都施加了很有童心的魔法。钱婆婆行事有着名正言顺的理由,而且并未加害于别人--先前铺天盖地的式神只在千寻身上表现为纸张;然而她和白龙的矛盾不可调和。站在有理的一面上,她正向后来自己说的:我太大意了。她以一个得意者的角度说了羞辱他人的话(“龙是温柔而且愚蠢的”)。又站在得意者的位子上没有尽快地办她想做的事(被变成婴儿的三个妖怪引开了注意力),因此给了弱势的白龙机会。
向钱婆婆咆哮,以尾击碎了式神,钱婆婆的虚像因此失去了依托--力量的爆发,孤注一掷的勇气,种种在刹那间闪现。而因为千寻,白龙没有放弃而尽力拼搏。从这里影片开始像恶补一样地说白龙做的事和身世,因为先前他实在是太飘忽了,然而形象却又丰满;而这种丰满,需要理由比如个人阅历。
千寻说了很多日语常用的安慰的话(虽然白龙已然昏了)。比如“大丈夫”--...虽然这些话对于白龙大概是不合适的(笑),然而重要的是千寻以前从白龙那里知到了如何真正关心和帮助别人,并且如今在“回报”出来。
做作的侍女们。从谈话中,可以得知她们是主动要一窥无面的面目的;却惊慌地跑出,大叫,丑态百出。无面满嘴口涎,一运动体内就产生出类似瓶子里液体晃动的声音:很形象地,它胀得极饱了。
因为吞食了兄役,无面声音也变成他的。
虽然处在一个极其丑陋恶心的姿态,无面也仍在心理简单地试图以糟蹋过后还算完整的食物笼络千寻。千寻的问话让无面羞愧,它的声音变成青蛙的。羞愧让它渐渐接近了自己的本来面貌,虽然只是“青蛙的阶段”。青蛙的声音是无面最初开始用的,那让它得以说话。无面用青蛙的声音说“我寂寞”,然后又变成日语发音相近的“我要千”,再然后又以兄役的声音说“我想要!”。语声的切换代表着无面的挣扎。之后它仍试图给千寻金子,因为这是它“唯一会的”。汤婆婆也为一是因为这点,才不收拾这个吞了三个人的妖怪,而是意图榨光它的钱。无面用了两种语声说“拿着(金子)”。
无面是空无一物的。它不会说话,也没有脸。思想简单。在油屋环境对其的影响中,它对千寻的思慕也就渐渐转变成了变态式的“占有”,也就是吞吃掉。而同时这种思慕又在极力反对这么做。随后千寻投给无面丸子,无面呕吐是转身过去的,说明它还有那么一点羞耻之心。无面在呕吐和追逐中不断变小。而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导演刻意为之的青蛙的脚蹼。
而无面在吐出青蛙前的呕吐声,是最后的青蛙的话音。
千寻简单地将不恶的无面放进来,而油屋里的人们让无面滋长了恶,又在拜金中助长了无面的恶的膨胀。事情不可收拾之后,每个人都在集体无意识地将责任推往“新来者”和“特别的人”--千寻。反过来千寻则顺应地承担责任;事情不可收拾以后,他们先前的恐惧感被油屋首脑汤婆婆的坐镇压制住了,现在又迅速释放出来。人们奔逃逃窜;千寻则不在意用自己来吸引无面离开油屋。
她对这种事的危险性有一种额外的把握:“那个人在这里会学坏”;因此对无面以前的帮助,千寻的分析认为那是真心诚意的。无面看到别人争抢金子后凝视自己的手,无面吞掉青蛙,这些渐进的变化千寻是没有看到的,她遵循的是孩子纯真而正确的直觉。
七 回归到一出童话
乘电车的人。没有言语,没有颜色。仅有的动作是呆坐和上下车--而且,在取形形色色的包裹的时候,那些包裹也变得和他们一样仿佛幽灵而没有颜色了。财物是身外之物。但一经他们的手触碰便也被沾染了那种颜色。
电车车厢让人想起大城市里寻常的巴士或铁路,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情,面无表情地乘车,各怀目的,一哄而散。而谋生的人们也往往持有形形色色的包裹,学生书包,职员公文包,务工者的麻包...除了占据空间带来的体积,没有人会彼此注意它们,就象不会注意它们的主人一样。而在海原的电车上,人们的共性甚至连颜色也包括进来。其实这种半透明的灰色,是很类似无面的半透明的。透过的光线使他们看起来从未脚踏世界,灰色衬托出了他们的沉默无语。人们和无面同样是不说话也面无表情的。虽然人忙碌,却也同样缺乏目的感。而音乐,和它所描绘的海一样,做了这一切默默的旁观者,至美而清寒。
其实,在另一辆同样莫名其妙地开着的列车上,宫泽贤治先生微笑着告诉一个男孩,要让所有的人都幸福,才有真正的幸福...许这就是“颜色”的意义。千寻有着在乎的人和在意的事,尽可能地为别人着想。因此她是鲜亮的存在,而那些沉浸在庸碌中的人们则是晦暗的。这不失为简单而精巧的解释。而同时,不经意间世界很虚渺的地方一掠而过:开着的列车,忽然每节车厢多了两扇窗子,从12到14。过后刻意地去数沼底站的电车,却变成每边13扇了。而此晚的月亮的变化也是奇异的。
先前,得到坊的身体的三个“头”妖怪不失时机地利用着自己的新能力。妖怪本来是汤婆婆的宠物,此时则想拍死变成弱小老鼠的坊本人。钱婆婆感叹“这里的人怎么了”便是因为这个罢。先前,它们没有这种力量,如今一瞬间从被欺凌者变成欺凌者。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它们以坊的身份大吃零食。无面是吃了饭菜然后吐出碗,而它们亦同理地吃巧克力然后再吐包装纸。贪欲的符号呵。
汤婆婆曾沉迷于“挖空无面的金子”这种事,而忽略了变成老鼠的儿子。而现在她同样忽略了变成儿子的三个妖怪。
她明明是自己也曾对无面动手的,而当时她认为能从“贵客”得到更多金子的想法应该已经破灭了,然而她却仍然对“黄金万两变成泡影”念念不忘,责怪千寻--转嫁自己因为阻止无面反而出丑的怒气。她穿着浴袍,明显是刚洗净了身上无面的呕吐物。
白龙出场,他比以前更在精神上无视汤婆婆。不同于先前的实在落魄,这种“打压不住”的骄傲又让汤婆婆觉得刺眼了,后者脱口而出:你怎么没死。白龙:你最宝贝的事物让人替换了。
白龙心里大概是吃惊又感到意料之中的,因为汤婆婆竟然抓起金子看。需要注意的是,金砂闪耀着光泽,汤婆婆突然瞪大眼睛看它们的时候,整堆金砂突然“很合时宜”地一起发光,更加璀璨...真是“聪明的”金子...
汤婆婆意味深长地笑得很狞。从她会封住在一边的“宝贝儿子”的口看来,她已经知道如果白龙说的是对的,那也并不是金子而是儿子了。汤婆婆溺爱孩子当然是甚于贪财的,可是现在的情景让她失去判断力;因此她心怀恼怒而尽力不表露出来(其他下属是傻的,她要唬住他们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感不动摇),眼神几欲洞穿对方。而这得一个基础竟然是:她先相信金子是真金,因此而转向认为被替换的可能是孩子。
没有首先想到子女本来就很可笑了,被“金光灿灿”的金子迷住再加一层,然而汤婆婆更举止乖张的一面表露出来:她封住“宝贝儿子”的嘴,却在亲眼目睹儿子和宠物的巨变之后,十分失态。
金子化为粪土!又一个打击。汤婆婆的反应...OST曲目里用了“狂乱”一词。变成泥巴的金子被汤婆婆打飞,然而下属却纷纷接住...他们下意识里有着贪财的欲望,金子到泥土的质变虽然产生了,可主观上仍然是伸出手,尽可能地接住更多...简直就是葛朗台扑向十字架一般迅猛…
汤婆婆的权威是建立在一种人为的位置上的,正像最初千寻见到她的时候,她远远地坐在那里,一切都在掌握中。而她丑态百出之后,有着“殷勤的魔法”的椅子自动让她坐上去,而稳坐的感觉恰带来了那种“位置感”,又膨胀了她的自信心--虽然是有点空虚的自信,因为她不得不接受弟子竟然向她谈什么条件。
跟随旅行的坊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在列车上他是非常兴奋的。他也获得了见世面和成长的机会,并且也在尝试着--在小鸟累坏之后,自己走路。
千寻屏息让自己平静的动作有好几次,第一次是清晨见到无面,第二次是为了到阁楼去而走危险的地方,第三次是这里进屋前。三件事在她脑海里产生的恐惧感是渐次增加的,而钱婆婆先前看起来简直是极为可怕。而这表现着她渐渐学会勇敢。
无论是举止,还是房间内,都体现着钱婆婆与其妹妹的区别。很早先前她用式神作为傀儡使得自己显形的时候(这种事在日本的传奇故事里太常见而轻易了),自己却说“原来这样真的会变透明啊”,证明竟然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法术。
而现在,钱婆婆用手开门和做事,而不是像汤婆婆一样喜欢显摆移动物体的法术(笑),并且点题地说:“法术做的东西一点用也没有的”。
钱婆婆将高人一等的法术视为一种能力而不以此炫耀,这和送千寻上楼的萝卜神是相似的。同时,她却在送千寻的东西上施加法术。头绳是女孩子常用而不离身的,钱婆婆的朴素而富有心思表露出来--同样表露的是这个简单物件有着魔法,以外在的漂亮颜色展示出来--并不是织物的质感和颜色啊。老太太说,这是幸运符。而导演在为之寻求配合。白龙扫了一阵风地到来。昨夜的月是满月,接下来应该是下弦月,而现在则是从满月变成上弦月!
宫崎导演是喜欢飞行的感觉的。提起先生的动画,人们浮现在脑海里的往往是白云之上的逍遥。然而真正自在的飞,第一次也唯一一次地出现。先前白龙和千寻都是不自由的,而现在,至少在形式上,他们都获得了某种自由的可能,也因此这个情景格外畅快而速度感非凡,导演为之设计了富于美感和力量感的动作。音乐也几乎是华丽的--久石让在印象音乐那张CD中直接改改就成了圆舞曲。而这之前的飞则是挣扎式的--在制作花絮里,宫崎导演对年轻的手下们说要画好白龙就去看鳗鲡饭店,被杀的鳗鲡是怎样扭动(寒...)。
事实上有些东西被导演善意地“忽略”了。不自由的白龙以飞来获得某种安慰,浮云无端,长空无限。因此(如果没有突发情况)他飞的时候应该都是有所骄傲的。另一方面即使被汤婆婆指派不好的任务,也不可能每次都被这样的伤折腾。导演截取了一个特别的时间点让千寻到来,不光看到白龙的人生的矛盾集中地爆发,而也在差别中体味到了追求自由的可贵。白龙还没有完结的麻烦,千寻能否顺利带父母走,导演希望观众的这些疑虑在飞翔的自由感中统统化为流水。
是的。白龙也变得特别沉静,而先前的眼光则满是逼人的锐气。宫崎导演刻意地强调这一幕:他所爱着的晴空的广阔,让他内心平稳而暂时放弃苦撑姿态。风的声音其实很安静。迷底揭开的时刻就这么到来。
鳞爪是龙的特征啊。需要注意的是,没有鳞的地方--比如角--也落下鳞片。白龙在这种状态下变回人形。人是比龙看起来亲切的,白龙的性格并没有高于人而存在着,而在外在上却确是如此。这种变化,虽然只是普通变身的一个变形,但明显有着预示“蜕变”和“解脱”的涵义。
九 归去之刻
汤婆婆说凡事都有规矩,而众人则在起哄。我们不妨称之为汤婆婆的规矩,它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创制的。然而人们却深以之为铁律,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轨道就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众人起哄则预示着规则的表面上的“神圣性”被破坏。
而另外一种与这不同的话是“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喽,这是这个世界的规矩”--这是钱婆婆说的话。这个“规矩”才是千寻真正要学习的。对这种差别的思考则是,即使屈身于规矩也要坚持考虑规矩本身,而不是麻木地依顺。这尤其是对于日本吧...各种规矩夸张而个人普遍排斥外界的国度。然而导演并不是要特别提这个,这并不是嫉世愤俗的作品(红猪很嫉世愤俗吧?),因此导演把这一层深深地隐藏起来了,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地方。
先前父役、兄役、青蛙曾说千寻的好话,而现在的故事风格简直是太童话化了:意图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好人好报”的印象,即使这快得略有莫名其妙。人人都为千寻加油和祝福。随后千寻也顺利地过了一道坎。
契约以爆炸的形式消失掉,而汤婆婆则小小地惊慌了一下。这说明汤婆婆即使如此使用法术,也不是能达成万能的。契约是她所握持的,千寻的名字是她所夺走的,契约消除需要千寻答对是她的“规矩”,而猪是她所安排的。这一切牢牢在她掌握之下,然而,笑,契约的消失形式仍会出乎她的预料,简直让人想起伊索寓言中所说的狮子和蚊子。如果将契约的纸张爆炸作为契约消除的普遍情况的话...那就是,现在还从未有人能离开这里。汤婆婆难得像她姐姐一样遇到一个“新奇的”魔法,不过却是让人自由的,多么可笑啊。
千寻画了一个很大的圆,最终又回到了到来时的那片草地。分别的时候白龙仍然用的是“千寻”一词,一种关心的延续。
千寻完成了她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而这些对她日后的生活是很宝贵的。
然而千寻的成长是突发而强制性的。她能够成功,而且是一贯正确地做事最后成功,要得益于白龙、釜爷、玲所做的缓冲和引导。而同时,正向别人只是“引导”的,她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的同时,保存了自己所有纯真的优点,并且渐渐地影响别人。宫崎导演称希望电影能变成孩子“借鉴的对象”,他是引导、不告诫的,把这种特点制作到了电影人物中。
白龙与千寻的关系,在千寻面对真正庞大的社会这个问题面前只是很小的。而后者的不安感虽然巨大却不需要十岁观众承担。事实上,孩童的成长是不会注意悲哀和恶的。我们长大了才醒悟到,长辈曾教自己认清社会上的丑恶并且避开,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回想童年,无言以对。
故事有着极多的为了孩子的成分,也有着极多的额外给其他人的成分,但“面对社会能否长久保持内心”的不安感,孩子是无从知道的。宫崎导演多次强调,这不是冒险故事。其实冒险和危险都是具备的,传奇的场景也是很多的,先生的潜台词也许是“这是和生活有联系的故事”(吃零食“欣赏”电影的人们注意了!)。
为了避免让小观众脱离联系感而只是认为“这是有趣的故事”,宫崎导演用白龙和千寻关系上的不安感来替代那些更深层的涵义。这种不安感,与整个世界的挑战和面对世界的不安一样,都是一分别就会袭来的。白龙安慰千寻并说“一定”也能回去,由此,孩子也会体会到信念带给生活的切实意义,需要坚信“一定”的事物还有很多。
而种种希望,皆以那头绳为寄托,一声三角铁的清脆声音闪过之后,结尾的旋律如同滚滚的洪流,将千寻冲刷回了现实世界。
依旧是种种极其含蓄的表达。其实,这和白龙不直接告诫千寻不要忘记自己一样。宫崎导演认同了他认为正确的,也实实在在地做着他认为正确的。
因此故事也以一种很亚洲的风格结束了:有所悲哀,然而不论是剧中人还是观者,都已经升华到了能够克服之而“向前看”的高度。(至少导演是如此期待)幽灵公主之后四年,宫崎导演依旧只得以某种精神力量来让人安心。
这不是幽灵公主那样导演极力压制住失控的局面,并最终以一种妥协的形态升华主题的电影。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力量能改变整个社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出淤泥而不染,这仍然是有着极大的理想性的。幽灵公主呕心沥血地将“你们没资格活”侥幸地变成了“活下去”,而千与千寻的神隐,也在无路可走中尝试把灰暗变成光明的点金术,这真是一种悲哀。
这也许就是宫崎导演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创造一整套和故事并无关联的自然环境的原因了。“ただ青い空の 青さを知る”啊。借用同样爱着孩子的冰心的一句话--六年过去了,白龙“一定”平安的了。千寻也“一定”好好的吧?因为我们大家都“一定”的!
生活剧一般的开端。音乐虽然是近似主旋律的那首《あの日の川へ》,但在这里只作为“好听的曲子”而存在着。
风和日丽,道路畅通,乐声轻巧温馨,琐碎的家常谈话--一切都极为流畅,在这里导演无意提及一个“重点”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因为那在同时也意味着限制住了观者的思维和视角,而这对于期冀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信息的剧本是不利的。
只是一辆车,只是一家三口,只是...一次搬家。
然而并不是全家人都认为“只是搬家而已”。千寻不经意中流露出了孩子特有的冷漠和埋怨的表情。
之所以说是“特有的”,因为这种表情是带着天真调皮;在本质上脱离不开撒娇,是期冀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千寻的父母,对孩子的言语则有着公式化的冷漠),换言之,是有着部分面对父母的成分;而非是一种真正冷峻的面对世界的神色。十岁的女孩子并没有这种阅历和痛苦。她也同样还没有明白家长能练就对一些事物司空见惯而不动声色的本领...
因此千寻有强调“还是以前的学校比较好”,这种对家长的攻心就简直是声色俱下了(记忆中似经常这样,笑)。
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举止冷漠,对世界没有期冀,不会接受自然的色彩。
很多人会得出这样的第一印象,而接下来的影片主题就是如何救赎一个精神上比较不可救药的孩子,在一次冒险中给她填充精神元气。(虽然接下来接触的每个人都明明有各自的病态...)
其实这种观点只是很简单的一层。
孩子会有缺点,但是仍然洁白干净,任何年代,任何洪流都改变不了这一点。宫崎导演更会这样认为。费尽心力做这部动画,也是因为爱着他们。
会冷漠和埋怨,嘴上的小油壶也可能会挂一天,但千寻夸张化的表情已经远超了“孩子的错事”的范畴,任何对她的指责都会马上自动变化成对这个冷漠社会的讥讽。
在突出当代孩子的“巨大、醒目的缺点”的同时,宫崎导演暗暗地铺陈这一切:
父母为了寻求住宅而搬家,因此千寻必须转校,而孩子只能跟随在大人后面亦步亦趋,像一个随从或者附庸。父母只注重物质上地养大子女,却从未关心他们的心灵。小到一个要求,或者一点嗔怒,往往只需要一句安慰,而长辈在敷衍以外简直没有做其他的。长此,自闭的种子就开始萌发了。
长大了以后我们才会说:孩子善于撒娇,长辈善于无视。
因为搬家和小孩子,就要提到《龙猫》。但是《龙猫》中的孩子乐观地面对了这一点,她们想的是“新朋友、新学校和新房子”,兴高采烈,而非恋旧。
这也暗喻了人们之间越来越少和简单的关系。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的千年,(在《龙猫》中重笔描述的)邻居、同学等关系都渐渐变为形式,个人的庞大的朋友群体正在社会上消失,现代人都更倾向于只有少数知己,并且由于自我封闭,交流有时甚至是沉默的。
孩子的活力被限制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久而久之,如同豢养的鸟儿。宫崎导演自己很有意味地说:“现在孩子找一块打棒球的地方都很难”。千寻并没有无视自然的色彩,她纯真到会为花的枯萎而惋惜,这种突然的感情流露,也作为生活中的小插曲处理了,导演决意让观者在这个午后随千寻的父母看到这些,却并没有做作地将这件事抬高。细节与意味,如同千寻踏入的世界中的萋萋芳草,任人采攫,而回荡在耳边的,却只有静静的风声。
一 时代下的孩子,和时代下的人们
千寻捧着花束。对本地的抱怨,千寻母亲其实也说了一句:地方很偏僻,买东西很不方便。丈夫回答:习惯就好了。(对千寻的嘀咕则忽视了)
父亲被体现为家庭事务的决断者,这是个很亚洲的家庭类型:父权威专断,妻子顺应丈夫,孩子没有发言权,三度景深。类似的情形多次发生,确切说直到父母变猪,千寻孓然一人时才结束。下面的类似之处就不赘述了。
现实中的车子,学生书包和孩子的鬼脸,乃至一模一样的零食,都在巧妙地消除观者的世界与银屏之间的隔膜。
不光是关于花的谈话,接下来开窗的画面也是随着母亲的“把窗户打开”而出现,父母对子女是命令式的态度,而千寻已经习惯这一切。
我们知道日本的街道是靠左行车的。但是千寻父亲的轿车却是左舵车。其实对千寻家庭的描写从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富有。日本造汽车很普遍,而千寻父亲却开着“洋车”,一辆西方生产的奥迪轿车,甚至是存在安全道路隐患的。千寻之父的专横偏执也体现了出来。
车蛮横地冲在山间小道上,自信过度、唯我独尊的表情跃然银屏。期间千寻母亲曾劝告丈夫勿高速,却得到了“这车是四驱”的回答。而停车则是因几近撞到隧道门口的石像。
石像是进入日语“不思议之町”也就是不可思议的小镇之前的最后一个暗示。先前已经有了另一个石像,用了惹眼的3D效果;而第一处出现在误入歧途的路口,神社的牌楼,日语称谓之“鸟居”,以及神祠。日本神道的徽印种种。这时候千寻是带着很新奇的态度审视那些石头小房子。传说毕竟是传说罢了。谁都会这么想。然而也就因此形成了对下面剧情的巨大照应:千寻必须强迫自己认知传说中的人物的真实存在。
进入隧道前千寻父母自信将孩子留在后面安全,并不是因为相信这里安全,而是自信孩子被晾在一边就会自己追上来;因此这点并不能认为是家长对安全的忽视。父母对于物质上的问题还是很重视的,即使方法欠佳。
至此前奏结束。事实上,片子的节奏是很舒缓随意的,这简直很类似北野武的电影,前面大段的懒散和集聚(笑)。
二 存在在梦境与现实之间
点缀着夏之花朵的草地,毫无遮挡的蓝天,和风而动的白云,散落其间的,是破败的建筑和石像,这种景象,引得心灵会莫名哀伤。配乐的琴键,有着晶莹的意味,让人联想起水晶一类的精致事物。
事实上完全有理由认为已过六旬的宫崎导演会对自己把这种情景融合到剧情里感到得意。他也喜欢这些,并且是非常非常喜欢。他对世人说,自己会在古建筑公园徘徊,斜阳西下之时,有落泪的冲动。
也许真正能和自然完美结合的人类存在的证据,都需是破败不堪的。风之谷,天空之城,OnYourMark,幽灵公主...我们见惯了宫崎导演的“荒野美学”,最后的最后,这几年老先生忍不住放出了“狠话”:我期望青草接管世界。
这实在不是什么“清醒者的责任感”使然,事实上宫崎导演恰是不符责任的,对于动画,他乐于加进“没必要”加的,精心雕琢成浑然天成的样子,像一个把自己的魂灵和生命也都统统灌注进作品的呢喃的老艺匠。
比如突然冒出的古老的小镇,消失了的食肆形式,古朴的道路,石板缝隙间青草招摇...
但是仿佛梦的色泽会失真,而脑海中纷乱的记忆也会扭曲变形,小镇的斑驳,实在很独特。到处是莫名的符号和标记,剥落的墙皮上漆着花朵、文字、星星和月亮,仿佛自己就告诉你,这是梦的场景,这种景象在现实中,不会存在了。
音乐的旋律变得好古老。
千寻父母延续他们的专断。九十年代各地都在开发,然后就是倒闭。作为大潮退潮后的少数成功者的千寻父亲,把这种话说得简单而轻易,不了解的外国人也可一窥当时的社会状态。比这更加讽刺的是,他认为“美丽的自然”就一定是主题公园的杰作,而千寻母亲则认为“感到舒服”的地方,是适合野餐的(提到应当带三明治)。
都市人的趣味之恶俗,入木三分。
父亲既然在别人劝他减速的时候会夸赞车好,就一定会说出“信用卡、现金,随他收取”这种话来。而他吃饭的样子,是非常夸张的,简直是一种暴发户的习气。
千寻的“孩子的天然优点”再次体现。唯一一个认为这样不妥的人。剧情里神话中的神明并没有体现什么光辉性,“吃了神享用的食物”有着汤婆婆作为借口的可能;本质上是,单单这样不打招呼就开动筷子,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很不好的。
千寻独自闲逛。此时她的柔弱变得很显眼--对于台阶拾级而上。而她并不是只有这般的力气,而是健全而轻快的孩子。这就为她下面剧情里能够“卖力”提供了条件,这样不会把周遭事物的客观催化,提升到一个主观的“帮助”的高度。
天不可思议地黑,神秘的少年出现,衣履也是很脱离现代日本的。一切看起来都很怪异,千寻只得接受,观众只得接受。这种连贯一脉相承于片头,不过性质已然大异。千寻不能相信少年的说法,但天空印证了,因此她就转变为将信将疑。
白龙第一次出现就很飘忽莫测。他有着这种自由度和自由的习气,易于汤屋里的任何人的印象,至此开始带给观者。
千寻父母存在一种人到猪的卡通化过渡,因此衣服不合身(笑)但仍然存在,提醒着变化的突然。而杯盘狼藉的画面能勾起任何人对贪食的厌恶--如果先前千寻父母的吃喝带给人的感觉还算被压制住的话。
夜晚出现的怪物,在氤氲雾气中抽打猪的这位“掌柜”显出了一点真面目,真是分外难得。除此之外,其他情景里都是半透明的幽灵。
随着幻景展开,日本能乐风格的旋律开始出现了。白天时过来的钟楼,现在其左右已然拓展起一片灯火,石蛤吐出的水形成了旷阔的河,迷幻的对岸,明明白白地“无法逾越的彼岸”的意思,意指千寻无法归去。这种情景,比单纯强调“世界的规则”在剧情之初要生动得多。
就像千寻看到天黑才开始逃走,她也是看到自己的手臂竟然能穿人而过才没有拒绝帮助。危急时刻的崩溃并且毫无主见,人们会本能地拒绝一切事物,包括好意。本来手臂已经穿人而过了,但还能拨动头发这种轻巧的事物,隐含却也明显地告知“逐渐消失”的童话设定正是进行时。
即使时间不容许,白龙也并为强迫千寻吃药。千寻挥舞着空气一般的手臂挣扎的同时,持着单药的那只手始终一动未动,待她认识到自己真的在消失后,药送到了嘴边。理智地等待,为对方着想地选择恰当时机,少年的举止精干,而且,朋友是在处事上是异于父母的。
清冷的夜映衬着很温情的一刻。
对千寻所念的咒语也许并非无意为之。
流传甚广的《柳毅传》传奇有云:“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水和风是龙的依托,也是龙的力量,拿来施展是很合适的。
隔墙开门,穿过仓库、冷库、养殖场。看似随意的设计精妙非凡。自后观者会了解到此地是一个“消费中心”的事实,而巨大的消耗是如何补充的,这个问题没有占篇幅地解决了。另外还突出了带她飞跑的那个人--总之,是全面的相导。
一个新学校的各处也许几天就被一个学生踏遍,而亦会有毕业时仍感到陌生的人。对境况的熟悉,引申出来是一种人生的差别,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慵懒的人,女侍从,打杂的女孩们,忙碌的青蛙一样的家伙们,如果猜测他们不会到工作范围以外的地方走走(即使近在咫迟),那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接下来就出现了最初的这类人。对客人点头哈腰的青蛙,是对公式化的人们的讽刺。欢迎光临。欢迎光临。欢迎你回来。不断地说着表象上的谦辞,鞠躬很欢,但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则是“一动不动”的可笑。而谦辞和鞠躬,正是日本社会所泛滥的。皮笑肉不笑。内心咒骂。脸上的每个细胞都非凡恭敬。
汤屋就是浴室,而“油”是这个屋的名。其实夜晚纷纷前来的神灵,在日本民俗里几乎都是很常见的,比如戴纸面具的春日神,是神社的春日大社祭中扮的主要角色之一,对于日本这个注重传统和保留民俗的国家,小孩子没有理由先前没见过这类传说中的人物的样子。千与千寻的神隐,以想象为舞台,却在各个方面都突出了现实意义。千寻看到神祠的表情是惊奇和求知的,然而人们所拜的“神”真正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却惊慌不止,这种孩童心理的刻画,鲜明饱满而有异于成人世界。
险境连连白龙也施展各种才华。千寻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白龙的衣服,后者按住千寻的手慢慢将它们挪开。含蓄地表达,本质上却是残酷而必须的。至此,千寻学着面对。
回应了屋子里的人。柔软的口气迅速变成冷酷的嗓音,八面玲珑的...孩子。
白先生的翻译是不得已,区别于san,照理说用了sama一词已然极尽尊敬之能事,应该翻译成“大人”。正像它用在别的地方的:提到神灵的时候,往往加在后面,“kami-sama”。用在这里,真是残酷的敬语。
同样照应的是:白龙进屋的时候有龙套待他进屋后拿起他的草履。
三 世界的另一面
走访别国,往往总是先惊叹于表象上的华丽,然后才会注意到百姓的生存状态。千寻开门从油屋正面的庭院里走出来时,她就远离了这个地方光鲜的一面,而“工作”用另一种话说就是加入到让这种光鲜的表象持续运转的队伍里。这种暗喻式的表达,也是本片“东方风格”的一部分--没有强调,没有凸显,内在的影响却如潮水冲刷一般不可抵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激发孩子的本能,而要他们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镜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了这出电影。”
正如一系列的变故对千寻产生的影响,她的弱势也在种种危机中不断体现。待到她独处的时候,剧本以一个“很一般”的场景体现出了千寻在性格上的缺陷:过度害怕下很高的楼梯。
“从来不特地去生活里找原型角色。每年都会有两三次和孩子专门呆在一起,每次大概两三天。虽然不知道孩子一定会怎么想怎么做但只要耐心和爱护地揣摩他们的心理,也可以让他们对剧中人产生亲近感。”
一般的女孩和寻常的场景。危险和恐惧并不是来临得天花乱坠,本来宫崎导演对于冒险故事是太擅长了的,但却在有意压住这些本来更能吊起观众胃口的设计,而突出“寻常”的意味。很长时间里观者不停地体验到千寻的各种柔弱之处,花样繁多,绝不会厌烦(笑),而那些看似不困难的情景,让故事贴近了现实。
另一方面,没有安全措施同时年久失修的楼梯指示出了这个世界求存的困难,并且世界没有笼罩着一个存在一点仁慈的规则或实体(在现实中是政府机构)。这是现实中(“城市女孩”的现实中)所体验不到的。白龙的意思是,凡事需要你自己来;另一层不是给十岁孩子听的意思则是,这里没有为失败者着想的义务。更大的锻炼随后到来:崩坏的楼梯板。无法控制地飞跑到底同时还干脆地解决了先前的拖沓,张弛有度。对千寻即将工作的地方,初次的描写是间接的。有人推窗吸烟,雾气升腾,室内传来厨房烹饪的声音和服务员忙碌的话语。
工作狂的釜爷,有着童话风格的设定:工作繁多,所以是“六本腕”的--不停地给自己的六只胳膊分配任务。老先生坐着,后面的剧情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怪人(还是习惯敬称之为老爷爷)的腿是不怎么用的,他吃和睡都是在工作的台子,而走路的时候更习惯用六只胳膊。联想起刻苦的学生弱不禁风,办公室一族的腿脚不便,让人哑然失笑的暗喻。煤灰精灵被搬的东西压扁。千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帮助体现出了她的好心和缺乏锻炼。
事实上,千寻得很多缺点都是看客片面地主观夸大的。懒散啊,了无兴趣啊,柔弱不堪啊,都只是些小的,很容易克服的缺点。她的心地单纯和善良,在故事的后半段多次体现出来,而这些无疑是在油屋这个染缸学不到的东西,反而是一不小心就可能失去。
宫崎导演的话说,她的沉睡的“生命之力”被唤醒了。这“生命之力”包含很多内容:求生欲望,勇气,乐观的生活态度,希望,坚忍...而不单只是表面上的体力的改变;唤醒者是生存的挑战,而挑战本身是不在乎你用什么手段完成目的的。
因此油屋并不是一些喜欢形而上学的影评人喜欢形容的笼罩光芒的培训场所。正像观看的孩子们所认为的:他们从一开始就被灌输了“这里汤婆婆随意掌管生死”,世界规则的某种龌龊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油屋里可以看到种种社会的缩影,宫崎导演只是让十岁女孩提前面对“浓缩版的社会”而已。不光每种人的性格都像戏剧一样鲜明,而且时间也是同样被“浓缩”了,在这里有了生存信念就会迅速获得力量--千寻卖力工作并且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冒险;行善会以很快的速度看到好处--无面转眼就从恶者变成好人;行恶会在转眼间得到报应--千寻父母变成猪只;甚至别人的人生需要承担的后果也恰好在她到来的几天集中爆发--白龙的事情。她客观地见证各种东西。
一个童话,然而却是现实。恰如那梦境一样的街巷,触手可及的却是时间的沧桑。
千寻的成长是客观催化和主观努力的双重过程。她“学会”的东西很少,“唤醒”的东西很多。而不是把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变身”成勇敢者那样没大脑的迪斯尼式成长喜剧。最后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小女孩用她贯穿全片的优点改变了整个油屋(虽然按照切实的悲观视角,是暂时而浅显的改变)。而现在,她正走出第一步:帮助被压扁的煤灰精。精灵们纷纷让自己被压扁,来博取同情减轻工作量。釜爷嚷“你们想要变回普通的煤灰?!”“不工作魔法就会消失!”,说明它们是魔法变化来的精灵,而工作是自己被赋予生命的条件。
先前就有一个镜头:被火燎到的一个小煤炭精的黑烟凝聚成了另外四个。这实在是一种魔法^^被呵斥的精灵们向千寻发脾气。可是它们并没有理由,只是因为釜爷说,你想坏规矩的话就是对它们不好。它们自己并没有太多主见的。盲目地工作,盲目地生存,煤灰也能长出可爱的眼睛,也能吃到霜糖。也许这样不错。谁知道有多少在混凝土丛林中压抑了梦想的人会用“这样也不错”来安慰自己呢?
然而它们倒也不会像人那样,发出“是自由地堆在角落的煤渣子好还是劳累但有生命的精灵好”这种生存得很实在的动物会认为很愚蠢的话题(笑)。
玲:“啊呀!!是人类啊!!”。
设定资料里说,最初设置的世界是更加奇异的。玲是夸张化的人物,嘴会超出脸的轮廓。无面的身上绘满花纹。而龙也是很奇异的。
但最后他们都在“贴近现实”的指导思想下,变成了比较亲切的样子。
玲也许是人,但喜欢壁虎实在是日本民间传说中妖怪的一大嗜好(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犬夜叉》里小狐妖七宝,呵呵),因此也许这里所有的“人”都只是“精灵”。但不论玲和千寻到底是不是一类,她对千寻的“恐惧”也是盲目的,因为她对着一个柔弱的女孩说“好危险”。而这是统治阶级汤婆婆的意志传达到底层后的夸张表示。一个女孩在她的眼里变成了入侵的洪水猛兽。
煤灰们对鞋子(或者...说是现代的鞋子吧)表现出了兴趣,它们限制在自己的工作小圈子里,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而千寻,这个“外面的世界”的孩子,和上台阶拾级而上一样,拉那扇推拉门要使劲两次。玲的警惕体现着她的强干一面...千寻看到了新鲜的事物的新奇感在细腻的种种剧情设计中不断体现出来。
可供交流而不是观其外表的神第一次出现了。是日本民间信奉的农神,很奇怪但是亲切的形象。我们可以假设他真的具备特殊的神力,也可以像玲一样明显地视之如蠢货。可是他没有去自己想去的楼层,而是送千寻上更高一层--汤婆婆的阁楼去。电梯间里有着充满想象力的眼神交流。并且以鞠躬的形式道别,可爱而不拘泥于自己的地位的家伙。在这里,“长辈”的形象是主要的,而“神”则是外表和形式上的东西。
千寻忽视礼貌的地方已经有四次:没有和玲说请多关照;没有向老爷爷道谢;萝卜神先向她行礼道别,她才被“提醒”;没有敲门。第一个是玲的小脾气,而其它的是不应该的。不过,要注意到的是,这里存在着一点古气,因此礼貌上说来是明显比现实琐碎的--即使是现实的日本。
汤婆婆的场景里光影跳动:熊熊燃烧的壁炉,珠光宝气的饰品,装潢和用品也都极尽讲究。千寻站在距离写字台很远的位置,而之后白龙也站在这个位置。空旷的空间和很远的距离使得工作寻求者有一种在法庭上当被告的感觉。相对的,汤婆婆则是法官一样的主宰者。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汤婆婆因为宝贝儿子而受惊的同时,壁炉的火焰也熄灭了;靠着魔法的力量,契约书和笔自己飞来的同时,壁炉的炭慢慢变红热并且开始燃烧。
剧情最后钱婆婆曾说:用魔法做的事物是不顶用的。而这里汤婆婆的壁炉都竟然是魔法的火焰,正如之后用魔法收拾房间,她沉迷于此,并且深深自信--
把人变成别的东西的魔法,移动物体的魔法,飞的魔法,让人闭嘴的魔法,燃烧壁炉和点烟的魔法...还有,控制他人的魔法。
千寻变成了千,而名字,在故事里成了自我的一种意象。
正像那个少年在前面一贯精制而准确地行事,白龙以一句装蒜的话来接千寻。(您是叫我么?)
这里白龙自己用的自称是Haku-san。千寻认为电梯间里是保密说话的好地方,事实上也是。白龙并没有十足的理由对她冷眼,如果他真的是个“热情”的人的话。
而事实上,他不是。所以先前的温柔就成了惊鸿一瞥,难忘,却成了过去式。他有着复杂的性格,以及自己难以控制的不确定性。
人不是生来就这个样子的。谁都会有痛苦。而目前千寻的认知还不能理解这一点。做了好多昨天会认为不可思议的时之后,她身体上难受的地方在看到白龙莫名其妙的冷漠后还是勉强忍住了。接下来她问了她一定会问的话,却是以孩子的方式:这里有没有两个名字一样的人。(除去感情因素,很忍俊不禁的罢)。她还不能接受这种突变,所以在问玲的话里用的名字是Haku,但这也代表着一种信任。
先前我们就领教了玲市侩的嘴...而这里她说了在自己的立场上正确的评语。
千寻身体上的难受突然远甚于刚刚在窗前的一幕。她一定认为自己的支撑点倒塌了。而同时,玲在关心千寻的穿衣问题。玲是很关照千寻的,而且是每时每刻。然而白龙始终是特别的,这不光是因为这是第一个帮助者,或者是异性的缘故(笑)
在玲这里,在千寻的父母那里,物质上的关心,比如身体不适或者穿衣,都是很容易给出和得到的。只有白龙几乎是用哄来鼓励了千寻。这才是真正特别的地方啊。笑。
一个细节:玲没有给千寻里面穿的衬衣,接下来也从没提到有这些衣服。可是它们是必须有的...因为衣服的样式,衬衣会从外衣的开口里看到...
四 以清晨为开始
此时的音乐很好听,而OST里竟然没有(唯唯独独地...)。前面是用OST的第四曲的旋律,变得更舒缓。之后转变得很悲伤的样子。
白龙出现了,片中唯一一次独处。看起来简直就是为了验证玲的话一般。
惨淡的光线,萧瑟的清晨,乐曲带着清幽和怅然。与故事里最寻常出现的木地板的日本房间抑或豪华装潢带给人的暖感不同,这些画面是冷色调的。硬和冷的石墙,少年苍白而冷峻。就连走路的姿势都是极不随便的。一笔带过,却甚过千万张浓墨重彩。请安这种下对上的礼仪反馈在汤婆婆那里则是得意的神色,她正变化成鸟,展示着自己能力上的深邃。
这是一种控制者的得意,但恰如她为了飞去而变成很丑陋的鸟,汤婆婆是没有资格在飞这种事上对着优雅的龙得意的。然而,她确实笑着展示自己的魔法,意味深长地瞥弟子一眼,后者默默承受这一切,不难堪也不骄傲,然后,一个鞠躬。
清晨的光影在精妙的场景里碰撞。早晨阳光穿过缝隙的光柱让人惊叹。乐音、鸟鸣、电车声交织。闲适的感觉让观者也陶醉其间。寻常,但却至美。只是都市人往往沉迷于懒睡,抑或在工作日惊慌失措地完成起床的各种功课,然后上班上学。
花絮里也着重提到了千寻穿鞋的动作,并且说是女孩子的习惯。然而...一个男生真是如何也想不通啊^^
日本人生活细节的写照,然而,记忆里分明是千与千寻的神隐之后,动画里这种磕鞋子的动作才“雨后春笋”起来的!包括猫的报恩。关于一个小动作的跟风也能这么华丽。叹。注意千寻有向无面行礼。
千寻不知道无面是妖怪。妖怪徘徊着不敢进油屋去,也不知道如何去(金子的使用,是后来现学的)。戳在桥上没有人搭理中,千寻向它道了早安。其实...私以为,如果无面对千寻有什么思慕的话,应该这里就有了(笑)。
白龙的沉默和内敛都很特别。这并不是孩子应该的状态,而千寻正流露心情。白龙只是看着、守着而已。他在尽可能地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而非告诫者。同时,他的性格也只能让他做这些。正如接下来他以卡片让千寻醒悟自己本来的名字,而这同学的卡片甚至也不是直接呈递的,而是包在千寻的衣服里,让她自己发现--亚洲式的含蓄。而另一面,他很少用“你”,而是直接叫“千寻”,期望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形式让千寻不要忘记。
千寻总体来说并不觉得白龙与她有着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别。因此即使她会磕巴地自称为千,却没有在白后面加一个先生(一切以日语音轨为准,个人认为小玲也没那么叫是因为她的脾气)。千寻不自由,有着无法解开的枷锁。因此她看到了龙的表情惊异之外还有羡慕,羡慕那种自由感吧,高高地飞着。可是后面她才知道“龙”是谁,而龙的羁绊又是如何远大于他人。现实往往是讽刺的。
而无面也跟随千寻跨过了桥。对于它,千寻的行礼被认为是一种许可,可是它明显感到底气不足。
数小时后的雨夜,它站在庭院往里看,千寻说“我给你留门了”,又是一种许可;但它仍然只是停留在“进去”这一步,并且试图帮助(或者笼络)千寻,以此报答。浴场热闹起来以后它也没有做更多的尝试,直到迅速地“变坏”--而前后是何其反差。这期间千寻开始了真正的工作。而汤婆婆又不好的感觉。“有东西混进来了”恰在无面进入以后。汤婆婆敏锐的“魔法神经”察觉到了,而主观上被“腐烂神”的表象所困扰,并没有深究腐烂神的本质。此时,另一个“异物”,无面,则在自由游荡。
为“腐烂神”准备了一点可怜的贡品,每个人都在尊敬地试图将之劝走,而手却按在鼻子上。成语敬而远之的合适画面吧?
日本的神道是自然崇拜的,因山川草木皆有神,以“八百万位天神”的虚数来形容,繁多而形形色色。汤婆婆体现了圆滑的经营者的一面:她是对内的统治者,却只是处在人类的层面,因此尽力避免着惹怒神灵。
因此刚刚还颐指气使的汤婆婆,忽而就变为走狗一般依顺。
河神的真身并没有先前那么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污染物的“填充”。他豪爽地将金子“散布”给每一个人,却不在意人们最终会如何分配,以及人们争夺的丑态。从这一点上说,河神是高高在上的,正像他强迫地最终进来,又自如地离开油屋。无面却注意到了人们的丑态。
青蛙是清晨人静的时候期冀在地板缝隙中找到残余金子的。他碰到了无面,而无面因为金子而信心十足,他出现在浴缸里。青蛙首先指责无面,然而发现掉下的金子的来源后,转瞬间被贪欲折服。
吞掉青蛙的无面,至此开始以青蛙的形态行动,以青蛙的嗓音说话。表象的变化,内在则是青蛙加速了它的堕落。
接下来兄役忙不迭地接着金子。
千寻则在安睡并作梦。
梦直白地表达了千寻对父母的不安。猪很多,占满视角,分不清谁是父母。而其中有更深层的意味。就像先前千寻父母变的猪将店面搞得杯盘狼藉而引人厌恶一样,画面中所有的猪都表现出了十足的贪欲。讽刺的是,它们不记得自己是人,因此更不可能是期待用那颗丸子变回人。它们哼叫并且满口垂涎。人已经异化成猪,不记得自己是谁,不晓得为什么在这里,但强烈的贪欲却依然存在着,使场面变得很恶心。
五 一页特别的纸
这出“童话”有着一两页特别的地方。血和伤口,这种赤裸的视觉暴力极少在宫崎导演的电影里出现,即使是被美国划分为“指导级”的《幽灵公主》,血也是没有多加渲染的。它们只是安静地流淌而下而已。
…特别的白龙也终于迎来了特别的代价。即使他自己口上也许会说不会在乎这些,然而世界上已然有了会替他在乎的人了。他,是感激千寻的。虽然并没有表达出来,但是眼神的确很温柔。这种眼神出现在如此狰狞和伤痛的头上,混合出奇怪的效果。跳动的神经正被极力压制着。白龙以神的面貌出现,他现在处在一种绝对无言的状态,这能省很多事。他没有必要表达出感谢并为之愧赧了。导演也不必更痛苦地设计一个人形的龙是如何难受,这样可以放开他。与之类似的是,后面到沼底接千寻的时候,变身的白龙比起冷毅的少年形象来说反而更容易接受千寻的暖意,这样没有别扭。
而同时,他却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宫崎导演无意造神。神也许只是一种称号和一种能力。他说,OnYourMark里出现的天使,也许要叫“鸟人”呢。
他并不高大,也并不特别强力。最后,在老于世故者钱婆婆的攻击面前,也仍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而已。
然而白龙的自负是极大地存在着的。他不愿意羁身在这栋洋溢着丑恶的建筑中,同时责备自己的能力单薄。于是他做了弟子,而不是油屋众生的常态。
因此他可以自在地飞和探索广阔的天地。歌词“...探求海的另一方”明明就是在说白龙。
然而他就此成为一个背负着“心腹”骂名和被迫行恶的人,虽然其他任何人都统统全心敬畏汤婆婆。
他可以有着特别的高傲和矜持,也可以有着超出常人的坚忍,他一出现,所有其他人就都统统成了剪影的背景。
然而他也同样会得到这个世界给的报应。
即使如此,也只是一个谁也看不出的谢谢,然后继续我行我素,不计代价。
浮现出的更多是狂野和失控。这是一种积聚力量的变化,而身体正像压缩的弹簧一样绷紧,因此这个情景带给观者以非凡的力量感和不屈精神。
用直接飞走的形式拒绝了千寻的帮助,干脆而不容他人质疑。飞向汤婆婆的阁楼,决计不可能是为了“完成任务”。高傲支撑着他的人生,也要一直撑到最后一刻。一定是想静静地待着,甚至,带来自己悲运的恶人的讥讽,也比让人惭愧的朋友的关心要好。
越深刻地看,白龙越是有别于先前作品里的那些男主角们。他并不是生活化的,而是真正的剧本人物。而且是一幕来得很古典的剧。
...血飞溅出镜头令人心惊,仿佛是北野武的桥段摆错了位置。粘稠、刺目,因而带来让人几近窒息的氛围。这突出了一个意义,也就是“代价”。
六 高于童话
而此时他人都在为无面、或者说是为金子而忙碌。“帮助”这种事,在现代社会是极其缺乏的,也因此更要为有所相知的朋友尽力。正如同千寻在遇到各种阻拦者时说的:我很急,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朋友受伤了。
无面抓起喝斥千寻的兄役把他扔到人堆里。后来恼羞成怒却难以转嫁,又把他吃了。无面即使贪欲膨胀,也仍然是试图“帮助”千寻的,虽然这种头脑很简单。千寻无视金子:这是她在各色人等中的唯一性。也因此,她虽然并不优秀、并不有地位、甚至并不漂亮可人,却突然在堆满垂涎金子者的地方,像白龙一样鹤立鸡群了。争抢的人们,是千篇一律的,像那些梦到的猪贪食的表情一样千篇一律;而人们看到先前几乎捧到天上的大主顾转而吃人,又都是千篇一律地惊慌逃走。社会中,人们千篇一律地工作,学校习惯用学号记住学生,自我的缺失缓慢而不太恐怖地存在着--然后,仍是千篇一律地在KTV、网吧、迪厅和其他别的什么地方销魂。
可是好歹现实社会需要钱,而油屋里用不到钱。很像一些寄宿学校的样子。没有花钱的必要而迷恋金子,无数个葛朗台们在吃了太多东西而膨胀的巨大的无面的阴影下,捡拾那些看似灿烂的金色小颗粒。
故事里充斥着个性鲜明的年轻人。白龙,千寻,打杂的女孩们,每一个都是特例,而现在汤婆婆宠爱的儿子坊第二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看起来他还从未离开过婴儿间,他对千寻说:外面有着不好的病菌;我们当然会嗤笑着认定这是汤婆婆的哄孩子话之一。坊的外形,以童话语言表达成巨大的婴儿--体积、力量、脑筋都已经远远超过婴儿,形态却仍然是婴儿。把这种画面翻译成俗语就是常说的“长不大的孩子”。坊被其母汤婆婆溺爱着,并且深以为理所当然。这种自闭远超于千寻等城市女孩的小小缺点。桥段中表现了坊的可笑:千寻用手上白龙的血吓唬之,可谓哭天喊地,而后来他则说“我根本不害怕!”。
而汤婆婆面对白龙的话竟然是“他的血把地毯染脏了”。著名的兔死狗烹之类的话中,这一句大抵上也可以跻身经典之列了罢。
钱婆婆的出场几乎是灾难性的。随着她的解说,简直看似没有任何希望了。虽然目前给人的感觉只会是“凶恶”,然而她也体现了和汤婆婆不同的地方:将人头妖怪、坊、汤婆婆的随从怪鸟都施加了很有童心的魔法。钱婆婆行事有着名正言顺的理由,而且并未加害于别人--先前铺天盖地的式神只在千寻身上表现为纸张;然而她和白龙的矛盾不可调和。站在有理的一面上,她正向后来自己说的:我太大意了。她以一个得意者的角度说了羞辱他人的话(“龙是温柔而且愚蠢的”)。又站在得意者的位子上没有尽快地办她想做的事(被变成婴儿的三个妖怪引开了注意力),因此给了弱势的白龙机会。
向钱婆婆咆哮,以尾击碎了式神,钱婆婆的虚像因此失去了依托--力量的爆发,孤注一掷的勇气,种种在刹那间闪现。而因为千寻,白龙没有放弃而尽力拼搏。从这里影片开始像恶补一样地说白龙做的事和身世,因为先前他实在是太飘忽了,然而形象却又丰满;而这种丰满,需要理由比如个人阅历。
千寻说了很多日语常用的安慰的话(虽然白龙已然昏了)。比如“大丈夫”--...虽然这些话对于白龙大概是不合适的(笑),然而重要的是千寻以前从白龙那里知到了如何真正关心和帮助别人,并且如今在“回报”出来。
做作的侍女们。从谈话中,可以得知她们是主动要一窥无面的面目的;却惊慌地跑出,大叫,丑态百出。无面满嘴口涎,一运动体内就产生出类似瓶子里液体晃动的声音:很形象地,它胀得极饱了。
因为吞食了兄役,无面声音也变成他的。
虽然处在一个极其丑陋恶心的姿态,无面也仍在心理简单地试图以糟蹋过后还算完整的食物笼络千寻。千寻的问话让无面羞愧,它的声音变成青蛙的。羞愧让它渐渐接近了自己的本来面貌,虽然只是“青蛙的阶段”。青蛙的声音是无面最初开始用的,那让它得以说话。无面用青蛙的声音说“我寂寞”,然后又变成日语发音相近的“我要千”,再然后又以兄役的声音说“我想要!”。语声的切换代表着无面的挣扎。之后它仍试图给千寻金子,因为这是它“唯一会的”。汤婆婆也为一是因为这点,才不收拾这个吞了三个人的妖怪,而是意图榨光它的钱。无面用了两种语声说“拿着(金子)”。
无面是空无一物的。它不会说话,也没有脸。思想简单。在油屋环境对其的影响中,它对千寻的思慕也就渐渐转变成了变态式的“占有”,也就是吞吃掉。而同时这种思慕又在极力反对这么做。随后千寻投给无面丸子,无面呕吐是转身过去的,说明它还有那么一点羞耻之心。无面在呕吐和追逐中不断变小。而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导演刻意为之的青蛙的脚蹼。
而无面在吐出青蛙前的呕吐声,是最后的青蛙的话音。
千寻简单地将不恶的无面放进来,而油屋里的人们让无面滋长了恶,又在拜金中助长了无面的恶的膨胀。事情不可收拾之后,每个人都在集体无意识地将责任推往“新来者”和“特别的人”--千寻。反过来千寻则顺应地承担责任;事情不可收拾以后,他们先前的恐惧感被油屋首脑汤婆婆的坐镇压制住了,现在又迅速释放出来。人们奔逃逃窜;千寻则不在意用自己来吸引无面离开油屋。
她对这种事的危险性有一种额外的把握:“那个人在这里会学坏”;因此对无面以前的帮助,千寻的分析认为那是真心诚意的。无面看到别人争抢金子后凝视自己的手,无面吞掉青蛙,这些渐进的变化千寻是没有看到的,她遵循的是孩子纯真而正确的直觉。
七 回归到一出童话
乘电车的人。没有言语,没有颜色。仅有的动作是呆坐和上下车--而且,在取形形色色的包裹的时候,那些包裹也变得和他们一样仿佛幽灵而没有颜色了。财物是身外之物。但一经他们的手触碰便也被沾染了那种颜色。
电车车厢让人想起大城市里寻常的巴士或铁路,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情,面无表情地乘车,各怀目的,一哄而散。而谋生的人们也往往持有形形色色的包裹,学生书包,职员公文包,务工者的麻包...除了占据空间带来的体积,没有人会彼此注意它们,就象不会注意它们的主人一样。而在海原的电车上,人们的共性甚至连颜色也包括进来。其实这种半透明的灰色,是很类似无面的半透明的。透过的光线使他们看起来从未脚踏世界,灰色衬托出了他们的沉默无语。人们和无面同样是不说话也面无表情的。虽然人忙碌,却也同样缺乏目的感。而音乐,和它所描绘的海一样,做了这一切默默的旁观者,至美而清寒。
其实,在另一辆同样莫名其妙地开着的列车上,宫泽贤治先生微笑着告诉一个男孩,要让所有的人都幸福,才有真正的幸福...许这就是“颜色”的意义。千寻有着在乎的人和在意的事,尽可能地为别人着想。因此她是鲜亮的存在,而那些沉浸在庸碌中的人们则是晦暗的。这不失为简单而精巧的解释。而同时,不经意间世界很虚渺的地方一掠而过:开着的列车,忽然每节车厢多了两扇窗子,从12到14。过后刻意地去数沼底站的电车,却变成每边13扇了。而此晚的月亮的变化也是奇异的。
先前,得到坊的身体的三个“头”妖怪不失时机地利用着自己的新能力。妖怪本来是汤婆婆的宠物,此时则想拍死变成弱小老鼠的坊本人。钱婆婆感叹“这里的人怎么了”便是因为这个罢。先前,它们没有这种力量,如今一瞬间从被欺凌者变成欺凌者。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它们以坊的身份大吃零食。无面是吃了饭菜然后吐出碗,而它们亦同理地吃巧克力然后再吐包装纸。贪欲的符号呵。
汤婆婆曾沉迷于“挖空无面的金子”这种事,而忽略了变成老鼠的儿子。而现在她同样忽略了变成儿子的三个妖怪。
她明明是自己也曾对无面动手的,而当时她认为能从“贵客”得到更多金子的想法应该已经破灭了,然而她却仍然对“黄金万两变成泡影”念念不忘,责怪千寻--转嫁自己因为阻止无面反而出丑的怒气。她穿着浴袍,明显是刚洗净了身上无面的呕吐物。
白龙出场,他比以前更在精神上无视汤婆婆。不同于先前的实在落魄,这种“打压不住”的骄傲又让汤婆婆觉得刺眼了,后者脱口而出:你怎么没死。白龙:你最宝贝的事物让人替换了。
白龙心里大概是吃惊又感到意料之中的,因为汤婆婆竟然抓起金子看。需要注意的是,金砂闪耀着光泽,汤婆婆突然瞪大眼睛看它们的时候,整堆金砂突然“很合时宜”地一起发光,更加璀璨...真是“聪明的”金子...
汤婆婆意味深长地笑得很狞。从她会封住在一边的“宝贝儿子”的口看来,她已经知道如果白龙说的是对的,那也并不是金子而是儿子了。汤婆婆溺爱孩子当然是甚于贪财的,可是现在的情景让她失去判断力;因此她心怀恼怒而尽力不表露出来(其他下属是傻的,她要唬住他们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感不动摇),眼神几欲洞穿对方。而这得一个基础竟然是:她先相信金子是真金,因此而转向认为被替换的可能是孩子。
没有首先想到子女本来就很可笑了,被“金光灿灿”的金子迷住再加一层,然而汤婆婆更举止乖张的一面表露出来:她封住“宝贝儿子”的嘴,却在亲眼目睹儿子和宠物的巨变之后,十分失态。
金子化为粪土!又一个打击。汤婆婆的反应...OST曲目里用了“狂乱”一词。变成泥巴的金子被汤婆婆打飞,然而下属却纷纷接住...他们下意识里有着贪财的欲望,金子到泥土的质变虽然产生了,可主观上仍然是伸出手,尽可能地接住更多...简直就是葛朗台扑向十字架一般迅猛…
汤婆婆的权威是建立在一种人为的位置上的,正像最初千寻见到她的时候,她远远地坐在那里,一切都在掌握中。而她丑态百出之后,有着“殷勤的魔法”的椅子自动让她坐上去,而稳坐的感觉恰带来了那种“位置感”,又膨胀了她的自信心--虽然是有点空虚的自信,因为她不得不接受弟子竟然向她谈什么条件。
跟随旅行的坊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在列车上他是非常兴奋的。他也获得了见世面和成长的机会,并且也在尝试着--在小鸟累坏之后,自己走路。
千寻屏息让自己平静的动作有好几次,第一次是清晨见到无面,第二次是为了到阁楼去而走危险的地方,第三次是这里进屋前。三件事在她脑海里产生的恐惧感是渐次增加的,而钱婆婆先前看起来简直是极为可怕。而这表现着她渐渐学会勇敢。
无论是举止,还是房间内,都体现着钱婆婆与其妹妹的区别。很早先前她用式神作为傀儡使得自己显形的时候(这种事在日本的传奇故事里太常见而轻易了),自己却说“原来这样真的会变透明啊”,证明竟然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法术。
而现在,钱婆婆用手开门和做事,而不是像汤婆婆一样喜欢显摆移动物体的法术(笑),并且点题地说:“法术做的东西一点用也没有的”。
钱婆婆将高人一等的法术视为一种能力而不以此炫耀,这和送千寻上楼的萝卜神是相似的。同时,她却在送千寻的东西上施加法术。头绳是女孩子常用而不离身的,钱婆婆的朴素而富有心思表露出来--同样表露的是这个简单物件有着魔法,以外在的漂亮颜色展示出来--并不是织物的质感和颜色啊。老太太说,这是幸运符。而导演在为之寻求配合。白龙扫了一阵风地到来。昨夜的月是满月,接下来应该是下弦月,而现在则是从满月变成上弦月!
宫崎导演是喜欢飞行的感觉的。提起先生的动画,人们浮现在脑海里的往往是白云之上的逍遥。然而真正自在的飞,第一次也唯一一次地出现。先前白龙和千寻都是不自由的,而现在,至少在形式上,他们都获得了某种自由的可能,也因此这个情景格外畅快而速度感非凡,导演为之设计了富于美感和力量感的动作。音乐也几乎是华丽的--久石让在印象音乐那张CD中直接改改就成了圆舞曲。而这之前的飞则是挣扎式的--在制作花絮里,宫崎导演对年轻的手下们说要画好白龙就去看鳗鲡饭店,被杀的鳗鲡是怎样扭动(寒...)。
事实上有些东西被导演善意地“忽略”了。不自由的白龙以飞来获得某种安慰,浮云无端,长空无限。因此(如果没有突发情况)他飞的时候应该都是有所骄傲的。另一方面即使被汤婆婆指派不好的任务,也不可能每次都被这样的伤折腾。导演截取了一个特别的时间点让千寻到来,不光看到白龙的人生的矛盾集中地爆发,而也在差别中体味到了追求自由的可贵。白龙还没有完结的麻烦,千寻能否顺利带父母走,导演希望观众的这些疑虑在飞翔的自由感中统统化为流水。
是的。白龙也变得特别沉静,而先前的眼光则满是逼人的锐气。宫崎导演刻意地强调这一幕:他所爱着的晴空的广阔,让他内心平稳而暂时放弃苦撑姿态。风的声音其实很安静。迷底揭开的时刻就这么到来。
鳞爪是龙的特征啊。需要注意的是,没有鳞的地方--比如角--也落下鳞片。白龙在这种状态下变回人形。人是比龙看起来亲切的,白龙的性格并没有高于人而存在着,而在外在上却确是如此。这种变化,虽然只是普通变身的一个变形,但明显有着预示“蜕变”和“解脱”的涵义。
九 归去之刻
汤婆婆说凡事都有规矩,而众人则在起哄。我们不妨称之为汤婆婆的规矩,它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创制的。然而人们却深以之为铁律,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轨道就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众人起哄则预示着规则的表面上的“神圣性”被破坏。
而另外一种与这不同的话是“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喽,这是这个世界的规矩”--这是钱婆婆说的话。这个“规矩”才是千寻真正要学习的。对这种差别的思考则是,即使屈身于规矩也要坚持考虑规矩本身,而不是麻木地依顺。这尤其是对于日本吧...各种规矩夸张而个人普遍排斥外界的国度。然而导演并不是要特别提这个,这并不是嫉世愤俗的作品(红猪很嫉世愤俗吧?),因此导演把这一层深深地隐藏起来了,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地方。
先前父役、兄役、青蛙曾说千寻的好话,而现在的故事风格简直是太童话化了:意图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好人好报”的印象,即使这快得略有莫名其妙。人人都为千寻加油和祝福。随后千寻也顺利地过了一道坎。
契约以爆炸的形式消失掉,而汤婆婆则小小地惊慌了一下。这说明汤婆婆即使如此使用法术,也不是能达成万能的。契约是她所握持的,千寻的名字是她所夺走的,契约消除需要千寻答对是她的“规矩”,而猪是她所安排的。这一切牢牢在她掌握之下,然而,笑,契约的消失形式仍会出乎她的预料,简直让人想起伊索寓言中所说的狮子和蚊子。如果将契约的纸张爆炸作为契约消除的普遍情况的话...那就是,现在还从未有人能离开这里。汤婆婆难得像她姐姐一样遇到一个“新奇的”魔法,不过却是让人自由的,多么可笑啊。
千寻画了一个很大的圆,最终又回到了到来时的那片草地。分别的时候白龙仍然用的是“千寻”一词,一种关心的延续。
千寻完成了她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而这些对她日后的生活是很宝贵的。
然而千寻的成长是突发而强制性的。她能够成功,而且是一贯正确地做事最后成功,要得益于白龙、釜爷、玲所做的缓冲和引导。而同时,正向别人只是“引导”的,她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的同时,保存了自己所有纯真的优点,并且渐渐地影响别人。宫崎导演称希望电影能变成孩子“借鉴的对象”,他是引导、不告诫的,把这种特点制作到了电影人物中。
白龙与千寻的关系,在千寻面对真正庞大的社会这个问题面前只是很小的。而后者的不安感虽然巨大却不需要十岁观众承担。事实上,孩童的成长是不会注意悲哀和恶的。我们长大了才醒悟到,长辈曾教自己认清社会上的丑恶并且避开,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回想童年,无言以对。
故事有着极多的为了孩子的成分,也有着极多的额外给其他人的成分,但“面对社会能否长久保持内心”的不安感,孩子是无从知道的。宫崎导演多次强调,这不是冒险故事。其实冒险和危险都是具备的,传奇的场景也是很多的,先生的潜台词也许是“这是和生活有联系的故事”(吃零食“欣赏”电影的人们注意了!)。
为了避免让小观众脱离联系感而只是认为“这是有趣的故事”,宫崎导演用白龙和千寻关系上的不安感来替代那些更深层的涵义。这种不安感,与整个世界的挑战和面对世界的不安一样,都是一分别就会袭来的。白龙安慰千寻并说“一定”也能回去,由此,孩子也会体会到信念带给生活的切实意义,需要坚信“一定”的事物还有很多。
而种种希望,皆以那头绳为寄托,一声三角铁的清脆声音闪过之后,结尾的旋律如同滚滚的洪流,将千寻冲刷回了现实世界。
依旧是种种极其含蓄的表达。其实,这和白龙不直接告诫千寻不要忘记自己一样。宫崎导演认同了他认为正确的,也实实在在地做着他认为正确的。
因此故事也以一种很亚洲的风格结束了:有所悲哀,然而不论是剧中人还是观者,都已经升华到了能够克服之而“向前看”的高度。(至少导演是如此期待)幽灵公主之后四年,宫崎导演依旧只得以某种精神力量来让人安心。
这不是幽灵公主那样导演极力压制住失控的局面,并最终以一种妥协的形态升华主题的电影。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力量能改变整个社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出淤泥而不染,这仍然是有着极大的理想性的。幽灵公主呕心沥血地将“你们没资格活”侥幸地变成了“活下去”,而千与千寻的神隐,也在无路可走中尝试把灰暗变成光明的点金术,这真是一种悲哀。
这也许就是宫崎导演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创造一整套和故事并无关联的自然环境的原因了。“ただ青い空の 青さを知る”啊。借用同样爱着孩子的冰心的一句话--六年过去了,白龙“一定”平安的了。千寻也“一定”好好的吧?因为我们大家都“一定”的!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