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老还是怕老了没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对待养老这件事的态度其实很体现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好几年前,我的朋友和我说她为自己的父母在泰康的养老院买好了名额,并且劝我也提早下手以防万一。只是她并不知道,我对于养老机构的认知要远远早于她。
上个世纪,我姥爷就住进了家乡的养老院,他用自己的退休金住进当时看条件还不错的一家养老院,我妈妈每个月去探望他,逢年过节接回我家住几天,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3年。
新世纪的第一年,姥爷在吃完早饭后心脏病突发在养老院去世,因为已经年过八十并且去世过程非常短暂,所以大家都说姥爷是个有福气的人,这是喜丧。
我在三十岁以前从未考虑过养老这件事,所以也从未思考过在养老院的时候,姥爷的生活是如何的。
后来我和妈妈聊天慢慢拼凑出来姥爷在养老院的一天大概如何,那个时候大概也是妈妈开始思考自己要如何养老的时候。
很显然,我比妈妈更早有了答案。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远离家乡和父母生活,如何为父母养老似乎是我们这代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最近甚至加入了一个豆瓣小组),而作为一个不会有自己子女的人,如何给自己养老也在思考上面问题的时候不断出现。
这部影片虽然有我非常喜爱的两位担任主角但是确实没有在养老这件事上给出一个真正清晰的答案,也许对于日本社会来说合租养老是一个新的主旋律模式,所以才有了这部影片,但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它还为时尚早。
整个影片里,我最喜欢的桥段是生前葬礼,能在活着的时候和每个自己喜欢的人好好告别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我喜欢的模式可能未必是这样大家在一起的形式但是欢乐的气氛还是让人好喜欢。也许等我90岁以后也可以考虑用这样的形式来向亲朋好友告别。
说回到养老,我不赞成养老院式的养老纯粹因为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人在那样的环境生活除了等死又有什么盼头呢?人生活中一切看上去不错的安排都成为了如何填充死以前都时间。这不对。哪怕看上去再好,也不对。
在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我和父母达成了一致--在他们生活不便的时候,来到上海和我一起生活,由我来照顾他们。这几年上海在居家养老方面的探索也让我对这个计划更有信心。
那我自己呢?今年读了一本《暮色将尽》,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本自传,我却反而觉得这更像一本教你如何变老的书--一位收入不高却有长寿基因的老人如何从容地走过70岁,80岁,甚至更大年纪。作者的很多经验很值得借鉴。
前两年曾经算过一笔账,在上海如果想在退休后保持和目前持平的生活水平活到80岁或更久,至少要在自有住房的情况下拥有500万存款,所以看到电影里一开始经济评论家说养老需要2000万日元的时候我先笑了一下,这怎么够啊。看到后来我倒是觉得也确实不应该仅仅从钱的角度再去规划--尤其在2022上半年的上海生活过,让我对当下每一刻的感受的重视都超过了对500万的期待。
假设在中国的平行世界,我的一位朋友是天海佑希这样的主妇,我想不出除了给她和老公介绍工作(如果我有这个能力的话)来帮助她度过这个难关以外还能做多什么来表达我的关心。
变老并不可怕,也没有必要为了变老可以拥有所谓的稳定就委屈自己的现在。人到中年,如果依靠缩小自己的舒适去换取所谓的稳定恐怕会连这最后一点点过好日子的希望也消失殆尽。
不要为了别人眼中的生活,牺牲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