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与1952两版《罗宫秘史》对比
安东尼·霍普1894年出版的冒险小说《罗宫秘史》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受认可的是1937年约翰·克伦威尔执导的版本,理查德·托普执导的1952版则是逐镜头复刻37版的彩色翻拍。比较在所难免,我想在此记录下两版的三处差别,以及它们对影片风格造成的影响。
首先当然是色彩。黑白的37版更有古朴的质感,那些树影平添了几分宁静与神秘,仿佛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那片风土,一点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彩色的52版则突出了布景与服装的华美,一切从五彩斑斓的童话到曲终人散的幻灭。黑白与彩色各有千秋,在两个版本中以各自的功能辅助叙事。
然后是选角。两位男主,罗纳德·科尔曼更儒雅,斯图尔特·格兰杰更英武;两大反派,小道格拉斯·范朋克更活泼,詹姆斯·梅森更老成。也许是片方认为37版难以超越,对于最重要的两个男性角色,52版采取了不同的选角思路。我个人更喜欢37版,觉得科尔曼、范朋克的气质恰好调和了勇士、恶人的固有基调,从而使影片更好地平衡了冒险、爱情甚至喜剧元素。但52版也有它的特色,强化明面上的剑斗、暗地里的权斗,突出了”swashbuckler”类型冒险片的刺激感。在我看来,52版选角的主要问题出在女性角色上,黛博拉·寇儿、简·格里尔没有37版的玛德琳·卡罗尔、玛丽·阿斯特适合角色。卡罗尔更好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的外冷内热,而寇儿气质中“冷”的底色盖过了内在的激情、完美的教养盖过了瞬间的脆弱,使得爱情戏稍欠感染力;如下一段所述,我不知道52版片尾的台词与镜头设计,是这种人物形象的原因还是结果。第二女主方面,阿斯特细腻地把握了一个悲剧角色的执着与忧愁,而格里尔的气质相当灵动,无论是扮演正面还是反面人物,都给人一种理智清醒的感觉,演绎痴心错付、难以自拔的角色,多少有些别扭。
最后是个别场景的细微不同。结局男女主人公的分别,37版中,卡罗尔有过一时冲动想要与恋人远走高飞,这让她之后的冷静更让人唏嘘。52版格兰杰的告白被缩短,寇儿迅速作出将爱情让位于王室责任的决定,这段对话的戏剧张力就此减弱。临近末尾,52版将这一幕定格在寇儿的脸部特写,直白地强调了她的无奈与遗憾,却不及37版由近及远的双人镜头幽深、隽永。
37版的《罗宫秘史》仿佛为遥远的时代、想象中的国度绘出朦胧而有诗意的图景,冒险精神中的浪漫主义、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徘徊与思索,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感染着一代代观众。那些52版未能复刻的情感张力,正是令37版不朽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