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剧本先天残疾,有几个演员表现优秀也无力回天。
这个剧很可惜,是典型的剧本毁了几个好演员和原著的例子。
第一,这个剧本的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开篇抛出一个不错的叙事问题,失踪的孩子到底去哪儿了?能找到吗?怎么找到失踪的孩子?
1. 如果要讲主角怎么努力,历经苦难,最终找到孩子,那便要以女警或者父母为主角,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她(们)付出的努力。假如以女警为主角,不少优秀的刑侦故事便是如此,如《白日焰火》。而电视剧多线展开,女警察的努力是其中相对不多的部分,而且也不是历经磨难。若是以失踪孩子的父母为主角,道理是一样的,主体部分必须是他们寻找过程中的磨难,比如很多寻亲题材的电影,如《亲爱的》。
2. 如果以被性侵女孩为主角,叙事问题就变成寻找性侵罪犯,那么孩子失踪就只是个场景叙事问题,而不是整体的叙事问题,用它只是作为一个引子而已,就像《沉默的真相》那样,先用大庭广众下地铁抛尸作为悬念来引出故事。那么故事主体就必须是被侵犯女生在同事或者哥哥或者女警的帮助下,破除万难,寻找真凶。
可惜以上都不是。
也许有人说,人家是多线叙事,你看《疯狂的石头》不是写得很好吗?
首先,小说和电影这种形式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多线叙事,只有互动剧和游戏才有真正的多线叙事。
其次,《疯狂的石头》也不是真正的多线叙事,它的叙事问题很简单,就是宝石被盗,作为郭涛扮演的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如何追回宝石的故事,故事的主体就是他为了追回宝石所历经的磨难和他的行动化解这些磨难,只要宝石被追回,叙事问题得到解答,故事就结束了。再讲下去就是另一部电影了。
最后,在小说或者电影中,尤其是电影中,硬要多线叙事,而不去营造一个暗的真正的主要叙事问题,观众一定会倍感疲倦。即使是诺兰这样的导演,拍的《敦刻尔克》也是逃不出这个规律。戏剧要激发的是人的情感和情绪,而不是智力,如果放一部两个小时的教国内导演学微积分的泰勒级数的课程,试问有几人不会睡着?
如果你能像《疯狂的石头》那样处理好多线叙事的问题,当然绝对是佳作。可是,这样的功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本剧在有小说作为底稿的前提下,还能处理成这样,连基础都做不好,更不可能奢望成神作了。
就剧本而已只能算及格线。
总之,这个剧观剧体验不佳,可以说十分疲劳,我连续三次分别过了几个月想看完,最终都没成功。第四次,在抱着学习和研究的心态才最终看完。才得以发现最终的结尾反转算是个亮点。
第二,最让人崩溃的是,每一集片头,伪第二人称的人物内心独白来构建角色,这种明显是小说的技巧,居然被生搬硬套到剧本中。
戏剧是要人物在特定背景(危机)下采取行动来向观众证明其角色设定的合理性来呈现的,而不是靠文字念出来的。如果影视还要靠一堆文字来解释说明,那为什么不去看小说呢?
连这种低级错误都会犯的,更不可能处理好伪多线叙事结构了。
强烈建议去学习五遍《阳光小美女》,人家开篇有六个角色,只用了4分钟就把每个人物的核心性格和伏笔交代清楚:稍胖带黑框眼镜(暗示不美)的小女孩奥利弗-通过展示其对电视里的美国小姐冠军的模仿动作来说明其对选美比赛的渴望,失败的成功学讲师爸爸-通过其在讲台侃侃而谈以及台下诺大教室里的寥寥听众(对比)预示其潦倒失败的事业,表面讨厌所有人实则温暖的叛逆少年哥哥-通过墙上巨大的尼采像以及日历上一连串的叉叉来预示其独特个性和梦想(伏笔),桀骜好色的八十岁爷爷-通过一个吸大麻镜头(伏笔)说明其个性特殊,善良勤恳顾家的妈妈和自杀未遂的舅舅-通过妈妈吸烟(却骗丈夫没吸)以及到医院与医生的对白(叮嘱收好尖锐物品等)以及手里绑着绷带坐在轮椅上的呆滞的男子,这一切都是戏剧的方式,呈现得无比精彩,营造了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伏笔),只用了四分钟。
总之,以上两个严重问题,足见剧本的不足,打6分。
这部剧的好几个演员都不错,两个小朋友可以,尤其令人意外的魏晨,一定程度可算是整个剧的亮点,当然这也得益于其角色设定的相对深刻性。
从这个剧就可以看出魏晨在背后下足了功夫。
想当年,为了爽一起看流星雨的小伙伴们,爽的爽没了,退的退了,只剩一个霸总(也快不行了,新剧评分2.1,跌出新低)和魏晨了。
反观魏晨,刚开始资源匮乏,人家却一直在提升自己,以后绝对是他们中最有希望的一个。人间正道是沧桑,图快贪爽终坠亡。魏晨,流星雨最后的希望。挺住!
佟大为演技没问题,但是被剧本的故弄玄虚给整混乱了。
两个女演员的演技,怎么说呢?就像NPC。被性侵的那个也看不出她的阴影到底体现在哪里?
警察这个也是摆明了告诉观众:我就是个工具人啊!
谁不知道你是工具人?但你当一天工具人就得做好一天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