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诗酒当歌
在路演的时候,编剧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梁启超所赠的“无负今日”这四个字,曾经写在北京师范大学每一个学生同学录上,后来却沉寂了90多年。而这部片子掸去了这四个字上的历史尘灰,让它重新闪耀在北师大人的眼前。
我坐在后排黑暗处,看到她说到这里时,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彩。这一瞬间我被打动了。我能确信,这是一部带有诚意的片子。
电影不长,只有一个小时,被分为三个篇章:大学、师说、青春。又以“无负今日”这个主题一以贯之。
伴随着天空旷远的鸽哨声响,一副俯瞰老北京的全景图缓缓展开,随之而来的便是清脆爽利的女子读书声。这就是第一部分“大学”的开头。
黎锦熙(乔振宇饰)站在讲台上,分析着鲁迅所著《故乡》的文法结构。教室外,一袭长袍拾级而上,清瘦的男子背影出现在观众眼前——让人惊喜的是,《觉醒年代》里面鲁迅的扮演者曹磊,再次在《无负今日》里友情出演鲁迅。
鲁迅、黎锦熙两位文学大师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他们在女高师碰面,隐喻了国家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也就是这一部分的“大学”主题。但很快我发现这只是“大学”只是字面上的含义,编剧导演有更深层次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贩夫走卒、僧侣、伶人、妇孺都拥挤在北师大的操场上,说:“任公的演讲,读书人听得,我们就听不得”时,我才明白,这才是第一部分“大学”所想要表现的真正主题——好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也不仅限制于教育校园里的学生,而是能改变一个社会的风气。
同样的,在影片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标题上面,都有更深层的意义。“师说”一章,说的是王梓坤带领几位大家联名签署教师节的故事。在会议室商讨时,教育学大家黄济发出疑问,自己这几个人本身就是老师,再主动倡议设立教师节,这是否合适?直到钟敬文用鲁迅那句话点明大家,此举是“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设立教师节的意义,为的是恢复尊师重教的传统,不是为了现在的这几位大师,而是为了未来的青年教师,也是为了未来无数的学子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正如同影片中泪点高光一幕,王梓坤在讲台上鞠躬:“老师是用一个人的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啊。”
而第三部分“青春”,讲的也是青春之外的故事。余华作为一位已经功成名就的文学大家,向一批初涉学门的年轻学生传授写作的方法时,谈到了今日青春的含义。青春是韶华,不可辜负,但同时青春也是从过往走来,流淌向未来的。没有过去,青春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未来,青春便没了希望之光。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想要把握住现在的青春,就是要“无负今日”。
“大学”“师说”“青春”三个部分彼此独立,又各成互文。“大学”里有老师传道受业,有学子青春热血;“师说”里老师把学生送进大学,在大学里教书育人,见证了一批又一批人的青春;“青春”里学子们在大学里恣肆飞扬,聆听大师课程……大家都知之行之,践行着无负今日的主题。
这是一个周而复始又生生不息的圆环,观看这部电影正如同骑上一辆不停滚动的车轮,双手握着“无负今日”的把手,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