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管仲至王安石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管仲变法
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不同的时段有五个国家称霸过,其一便是齐国齐桓公,其国相便是管仲
管仲商人出身,注重经济繁荣而带来和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后来的儒家思想不同),经济改革具体操作为:
- 创立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开居住,specialization,提高效率,但当时赚钱也分高低贵贱,商人最低,赚来的钱叫末富。
- 放宽微观,管制宏观。降低缴税次数(过去是在城门口收税),鼓励商贸。因为宋朝前,中国的商品都要在政府规定的市场交易。管制粮食,建立国储粮仓,通过干预抬升或降低某一商品的价格,来提升进口或出口。
- 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侈靡,不节俭。钱都放家里不花,货币会变得很弱,商品经济不发达。同时支持政府支出,比如出现天灾后为了振兴经济,修建宫殿是最好的办法(中国最早的凯恩斯主义)
- 以商止战。通过经济战,产业战的方法,扰乱相邻国家的粮食生产,怂恿产业中心转移至非粮食生产,非粮食oversupply,而缺少粮食。
- 盐铁专营,寓税于价。也就是现在的“包含税的价格”。另外,“唯官山海可为耳”,把山(矿)和海(盐)管好就行了,卖盐和铁的时候,把税提前加在价格里,就寓税于价了。盐国家统一采购,铁的话民7国3,因为国家生产效率低,国家掌控销售渠道就行了。在此之后,中国与西方,在民-国关系上出现了不同,国家不仅可以赋税,还可以专营。后来的汉武帝的酒,曹操的漕运,到今天的各类资源型产业。
之后,他的思想不再收到重视,相对来说,后面的秦国等更青睐靠武力来吞并他国的方法
管仲仍是个人最喜爱的改革者,其治国思想的超前度与实施效果非常出色
商鞅变法
秦国秦孝公时期的极端法家,国家穷就要打仗,六虱论,命令式计划经济,军国主义
以农立国,商品经济的倒退
- 垦令,鼓励农业。饭多了就能打仗了
- 重关税,轻商贸
- 户籍登记,剥夺自由迁徙的权利
- 禁止私人经营旅店
- 无货币,以物换物,商品流速低
全民皆兵
- 军爵制,任何人有军功,都能升爵,且爵位的继承,不能超三代,以此控制军事精英
- 向平民型社会进步
- 对异见者手段残酷,杀掉反对变法的人,把口头赞成他的人发配到边疆,不允许对他的变法进行讨论,思想控制,愚昧麻痹
- 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一人犯错,一起连坐,结果就是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被称为虎狼之国。
- 统一度量衡,确立了郡县制度,中央指派县长
两千多年以来,每一朝代都是发展和维稳(减少贫富差距)间寻找平衡
表儒法里,是中国zz与经济发展道路的特色
汉武帝改革
文景两帝时期政策
- 免税、减税
- 解放盐铁专营
- 与周边国家和亲
- 经济发达,商人获得高速发展
- 中央微弱,地方政府强,干弱枝强,权贵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加大
- 第一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出现了冲突
汉武帝刘彻,上台
- 颁布推恩令,减少诸侯封底
- 统一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想法,独尊儒术
- 对外发动了20年的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 再加上兴修基建,把之前存的财政打空了
改革:
产业改革:盐铁、铸钱、酒 收为国有
命令性计划经济:均输法(管控各地区特产物资的流通方向,物资部)、平准法(政府派出官员设定价格,物价管理委员会)
算缗令:要求申报财产,对有钱人征20%的所得税;告缗令:可以告发其他隐瞒财产偷税漏税的人,如果查实,一半分给你。
结果导致,中国历史上的有产者,都害怕财产被没收,因此大肆消费,建房娶妾,没有资本积累
与前面管仲、商鞅不同,此时中国已有5000万人口,与之前百万级的规模无法并论
仍然是推举制,全世界国力最强,经济最大的国家
然而民营经济疲弱,老百姓并不富裕,因此遭到了儒家的谴责
死前由于长期人民需求下滑,帝国衰弱,死前写了《罪己诏》
一世而盛,一世而衰,这种国家产业主义只能维持一代人的繁荣
死后,群臣在朝廷上讨论是否应把盐铁国有化,第一次对国营体制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庭辩
反方:与民争利、效率低下(强买强卖、质量差)、权贵经济,支持儒家的井田制、轻赋税、仁义治国、以农为本
正方:桑弘羊为首,工商为富国之本,且国营企业寓税于价的方式下,老百姓没有感觉到被赋税,但能收到很多财政收入
王莽变法
胡适称“第一个社会主义者”
武帝去世后,中央权力逐渐衰落。多了很多世袭的地方政府、武装割据
没有上报户口的:私佃农
世族经济大发展,无产者依附于这些富足的家族
各自为居,商品流动萎缩
王莽篡汉,开始改革
读《周礼》,大知识分子,很尊重女权
改革:复《周礼》,均贫富
与前面提到的几位一样,他采取了针对财政、货币、土地,三大问题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一般帝王都是针对一个或者两个。再往后的全面改革,就是王安石和朱镕基了。
具体改革手段:
1. 五均六筦(wan三声)
均官:物价管制、工商管理局、物资局(商品的采购、销售)、收税
六种商品由国家销售:盐、铁、酒、钱、山泽(山林水产)、地方交给中央的贡品(地方特产)
恢复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模式
和汉武帝一样,不过低一点10%财产所得税
问题:权贵经济出现,大部分好处都被他们拿了,国家财政也没有得到
2. 货币改革
通货膨胀严重,4次货币改革
开始是五铢钱,小钱改大钱,再改小钱,最后又分成各种货币。资治通鉴里说,每次改革,老百姓都要破产一次,所以改革很失败且混乱
3. 土地国有化
人均只能拥有100亩地
王莽最终被来自各地的地方武装推翻了,西汉进入东汉
失败原因:
- 经济集权改革的前提:政治上必须集权,王莽没有集合地方的权力
- 没有转移矛盾:没有像汉武帝那样有对外战争
- 没有财政盈余去搞改革
- 底下没有酷吏,执行力不够
15年的改革,惨败。儒家的治国思想与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不匹配的
刘秀上台,南阳世族子弟,本是靠着其他世族的支持一起推翻王莽,但如今他成了皇帝,为了从这些地方世族中拿回权力,开始攻击地方
查户口、土地,但遭遇激烈抵抗,最终放弃,接下来一百多年,世族发展越来越强
东汉基本就是,中央被宦官、外戚掌控,地方太守、刺史世袭相依,皇帝虚有其位。
随后黄巾军起义,中国进入有史以来最混乱的大杀戮时期,194-539,一共405年,7200万人口缩减到了2400万人。
此时人们希望的是一个独裁者的出现,或者是桃花源那样的小农经济。统一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的最重要前提,任何改革,一旦危及统一,一大半人都不会同意
中国的城市建设永远是政治中心,而欧洲过去是商贸建立城市,随后三权分立等,同时,攻打城市也是推翻政权的主要方式,外加中国城市通常是土木结构,几十年就会毁灭一次
中国中央集权的四大基本制度:
- 控制地方的权力
- 控制思想
- 控制精英
- 控制重要的生产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由中央到地方转移,迎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
每当中央权力弱化时,体制外的自由思想才能解放
3次思想解放: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民国初期
文明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南京)
世族家庭在400年间逐渐走向衰落,到南北朝,皇帝都不是大姓家族的人当,世道变了
刘宴变法
公元280多年,安史之乱在其中,其前是贞观、开元、天宝。
唐太宗时期
儒家的德政是10%的税,他才收了2%
整个唐朝免商税、多地区零关税
不管制盐、酒了
让地方政府养兵,对地方很宽松,国家安全度高
15公里一个驿站
科举制
切断了世族政治舞台的繁衍
缺点:大家都在思考四书五经,没人思考经济发展了。当官的不知道怎么做经济,只能按儒家的以农为本来管理
唐朝鼓励人才科举当官,轻视商人。
共xie钱,以商养官,由于中央政府没钱,让富商养官,政府借给富商钱,富商要100%的利息换回来,利息用于给官员付薪水,每个富商被选中后做这个两年时间。实施很成功。
安史之乱,是地方政府见中央政府弱
商人积累很多财富,比如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他们是豪友,供来京城考试的穷书生住宿、吃饭、娱乐,到时候考进士了就有了在官府里的人
打仗时期,要求缴20%财产税,关税等
安史之乱后
后唐朝,出现了刘宴,神童,财政大臣
改革政策:
民产官收商销(特许经营制度,跟今天的烟草一样)
常平盐:盐仓
常平仓:其他类型重要产品的仓库
刘宴被听信谗言的德宗杀了。
更鲁莽的国有专营制度
提高税收,削藩:
房产税,通过分析房屋的间架数、整体质量来收税。长安城军队造反,后来没有继续收
交易税
发动军队抢长安城內富豪的钱
收走了6-7年的货币发行总量
要去打仗削藩,结果屡战屡败
全国只有六分之一的州听中央的话
中国治国者一直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发展和维稳(和谐)
整个唐朝期初是重发展,财政没有钱,然后出现了富豪、出现了地方藩镇、然后安史之乱,接下来就要往和谐走,如果像汉武帝一样从地方抓权力成功,地方和中产阶级会变弱,直到下一次发展,如果没抓成,比如德宗,就会陷入纷乱的状态
土地兼并、外族入侵
晚唐时期造反的人一般都是盐枭,拥有私人武装。
唐被灭掉后,是五代十国,50多年后,宋朝建立。
王安石变法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把军队收回了中央
从此到民国几乎没有地方政府造反的事件
但养兵很贵,财政的80%都要用来养兵
首都开封很难防,80万禁军守城,还有外边60万一圈
国家财政需要发展
- 因此,国有资本对上游产业的控制更强,茶叶、盐、酒、醋、矾、外贸、铁,对尝试进入以上产业的百姓采取严酷惩罚。对其他产业的民营企业很开放
- 取消了固定的集市
- 不禁止官员经商 -- 权贵资本
- 不禁止土地兼并
- 买扑:资源的经营权拿出来挂牌交易,通过明牌或暗牌拍卖
- 钞引:盐钞,就是如果你想把盐从生产盐的地方运到别的一个特定的地方卖,就要到政府买盐钞,运盐的麻袋上会写着相应信息,然后到地方后,官员会监督把袋子焚烧掉。盐钞可以交易,出现了交引铺,也就是当代纸钞的前身
- 官员是最有能力去买扑和钞引的,因此不难想象权贵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00以后,贫富差距拉大
宋神宗上任,觉得要改革
中央的大儒很多都是既得利益者,都不是能改革的酷吏,因此宋神宗找到了地方的王安石
王安石认为中央要收紧权力
朝廷上再次出现了关于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作用的辩论
王安石 v 司马光
6个月后,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
均输法:物资部和物价委员会,代替买扑和钞引了,国家把资源的经营权收回来
市易法:进城交易的商品,要在成本口被官员定价,然后政府来卖,因此商人们都绕着汴梁走
青苗法:政府通过借给农民20%利息的贷款去买种子买肥料。然而全国执行后,因为这个政策的高盈利性和上层的任务目标,有很多强行贷款的情况,因而成为了伤民之策
王安石死后,蔡京上来主持财政
禁废旧盐钞,发行新盐钞 -- 很多人直接破产,他自己赚了很多钱、
最后是饿死的,因为老百姓非常恨他,不卖给他粮食。
王安石变法57年后,宋朝灭亡
后来人没有人再敢进行像王安石这样的尝试,因而保守、稳定的发展策略代替了扩张、创新,体制内的创新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