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落在青春里
当一切已成定局时,我们总是会频频回首,发现过往如此美好。那时我们对将要到来的苦难和疼痛都还没有知觉,我们拥有一颗敢爱敢恨的心,那时一切都有可能。
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让人热血沸腾的。
Matteo和Nicola送Giorgia回家的旅程是那样的美丽,典型的意大利的夏日,摄影师仿佛带着青春的过滤镜,所有的图像于是镀了金似的,流动着温和明快的调调。水洗似的透明感让人激动不已。还有被风拂动的思绪,袅袅绕绕,盘旋而起。当Giorgia在火车上枕着Matteo的肩膀安睡时,她第一次走出了戒备的屏障。她的睡眠那样安详,让兄弟俩的眼神染上温柔的雾气。 当他们在杂货店里为了意大利队输球而欢呼时,当Matteo在自动售卖机上为Giorgia点歌时,他们的心息息相通起来。
A Chi,Fausto Lealie 的歌声让我陷落。据说这首歌原来是来自美国,它的原版歌词如下:
I am so hurt
Much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Darling I am so hurt
Because I love you so
而Fausto重新演绎了它,他的身音充满了一种被压抑着的痛楚,仿佛能穿越时空,穿越坚硬的壳。
我不懂意大利语,所以我无法参透这首歌的意思。我只知道他大约在说,当我忧伤无比时,我到底要向谁述说呢?这世上会有谁了解我并爱我象你这么多?
我爱上这部电影,象少不更事的孩子不可救药地第一次堕入恋爱,不容置疑,全无余地。Giorgia在我眼中,代表着一种清澈,纯洁和执著的力量。她象一朵初放的羞涩的花,散发着一种柔和却有杀伤力的气息。她年轻时的固执和笑容都打动我。
Matteo在我眼中像火焰一样。他有一颗最敏感的心,他总是把心里复杂而细致的情感隐藏起来,而后辞不达意地与人交流着。他曾经热爱文学,曾经在图书馆里为Giorgia读诗,安静而无人的图书馆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去处。而后他又在图书馆里第二次邂逅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女人美拉莉。书在Matteo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沉迷于书中,来逃避对生活中的自己的不满。美拉莉曾经指责他,热爱书,是因为书可以由他决定什么时候拿起和放下。而他的母亲在他跳楼以后,坐在他的屋里,看着满屋的书,仿佛浸润在他的灵魂之中。最后母亲挑了几本他的书抱在怀里走,象抱着当年的那个婴儿。当书滑落在地时,她眼里的痛楚那么深刻,就好像她不能抱住那个她挚爱的儿子。他不仅放下了书,也放弃了他的生命。
他是唯美的,所以父母的吵架让他认得婚姻是不美好的。这个一直拿A,是父母眼中的骄傲的好学生,因为不愿意屈从于迂腐的老师,而不得不品尝考试不及格的后果。他是父母和兄弟眼中最才华横溢的那一个。这么个人,为了不能如愿地救出Giorgia,不能淘到生活中的公道,伸张他为之而奋斗的正义,弃学从军。他离现世是遥远的,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他的心被他的理想主义和激情的火焰灼烧而后干裂,他的坚硬,坚硬到无从弯曲,所以注定要破碎而后断裂。无论家庭的温情还是爱情于他而言,都是杯水车薪。他的心是自我封闭的,在这一点上,他与Giorgia是如此接近。
我在看到他们第二次相遇的时候,泪水盈眶。他们恪守一个距离,不肯让别人靠近。但其实他们的两人的心有着相通的能力和经历。
“还记得我们年轻时的那个夏天吗?那时的你是怎样的?那时的我又是怎样的?我们还去投币听音乐,好吗?”我以为,Matteo是在克服着内心对温情的抗拒,用爱情的语言对那个离他咫尺,却被多年的创伤阻隔在千里之外,无数层壁垒之外的Giorgia说话。在此之前,他路过罗马,曾经想去看年迈的父母,他与他们擦肩而过,就像他后来选择与深爱他的美拉莉擦肩而过一样。Matteo一直在躲避爱,他只对那些相对于自己而言更脆弱的生命流露他的柔情。比如Giorgia,比如对年幼的孩童。他到底是否是在惩罚他自己。
Matteo的一跃而下,让我想起颐和园里李缇的一跃而下。从六十年代到2000年,影片里意大利的社会发展和变迁,让我总会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那些历史的沉重的篇章,和我们周遭环境的迅速装换。那一代人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的实践。而生活中更通常的是,时间打磨掉青春的棱角,而岁月终于在我们的面颊和心里都重重地划上了刻痕。我们所付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我猜测娄烨是否多少受到这部片子的影响。我不断地质疑,颐和园的故事是否可以拍得更好。我想起我的兄长们,在圆明园的水边放歌的群情激昂,想起那些被理想燃烧的眼睛和年轻的心。“请为我唱一曲出赛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那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岁月给于我们什么,又从我们这里拿走了什么?我们的目光开始闪烁,开始回避正视别人的眼睛。我们开始随波逐流,我们开始拥有现在,然后淡忘曾经。而那些努力象断了线的风筝,仍然飞着吧?有谁还能找到那个线头,让它越飞越高呢?
还是回到电影上。意大利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家庭,意大利不曾经历中国文革时的人揭发人,人背叛人,人投靠权利,人背弃价值观的信仰大危机。所以,在意大利的电影里我们会不断遭遇家庭的包容和友情的温暖。
那个年幼时的妹妹对Matteo说,长大了我要嫁给你,也要嫁给Nicola。妹妹,仿佛是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她代表着善良,平和及稳定。
那么大姐呢?大姐仿佛是社会规范下的正义之眼,她会规劝早年的Nicola送Giorgia回一个更好的精神病院,会代表整个家庭去停尸房认尸,会帮助Nicola把Sara的母亲,那个暗杀行动中的工具交付法律。
还有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她的眼睛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老年人的眼睛,清澈而有力,写着忍耐,宽容,爱和韧性。在她的房间的墙上,挂着Matteo小时候的成绩单。她背着Matteo去照看Matteo的朋友。她的心中有多么深厚的爱,也就有多么深厚的痛。以致于我感谢电影在结束前送给她一个孙子,Matteo的儿子。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注意到自己还没有化任何笔墨在Nicola身上。而Nicola似乎是生活中的美好的化身。他几乎具备了理想男人所需的各项素质。年轻时的他就宽容而正直,而这些品质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在他和Sara, Sara的母亲,他的家人,他的病人和他的朋友的相处中,无一例外,我们都看到他的美德的闪光。
他是执著而有行动能力的。这样的他,会在第一次没有救出Giorgia以后,化悲痛为力量,选择了去修精神病科。也是他终于在几年后找到了Giorgia,并帮助把那些虐待精神病人的人,绳之以法。
他是浪漫而坚定的,他会在Matteo抛下他,又与卡路他们失去联络后,仍然独自启程。他会在对Giulia一见倾心时,追随去都灵读书。并在那个城市扎根繁衍下去。
他知道怎样应对生活的考验和打击。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他是我们理想中的模样,有一颗善感而坚强的心。有看破尘世的慧眼,还不灭的对未来的希望。
但Matteo打动了我的心。Matteo让我落泪。大约人总是倾向于爱生命中的脆弱和真实。
这是一场368分钟的旅途,对于观众来说。这更是我们的青春写照,在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没有办法写它,就像你不能去写你最爱的人,你需要时间和距离给你勇气。而写完以后,我还暂且不能看它,还有诸多的想法仍然沉淀在心里,重重还涩涩地,说不出口。
有些东西是注定要让人热血沸腾的。
Matteo和Nicola送Giorgia回家的旅程是那样的美丽,典型的意大利的夏日,摄影师仿佛带着青春的过滤镜,所有的图像于是镀了金似的,流动着温和明快的调调。水洗似的透明感让人激动不已。还有被风拂动的思绪,袅袅绕绕,盘旋而起。当Giorgia在火车上枕着Matteo的肩膀安睡时,她第一次走出了戒备的屏障。她的睡眠那样安详,让兄弟俩的眼神染上温柔的雾气。 当他们在杂货店里为了意大利队输球而欢呼时,当Matteo在自动售卖机上为Giorgia点歌时,他们的心息息相通起来。
A Chi,Fausto Lealie 的歌声让我陷落。据说这首歌原来是来自美国,它的原版歌词如下:
I am so hurt
Much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Darling I am so hurt
Because I love you so
而Fausto重新演绎了它,他的身音充满了一种被压抑着的痛楚,仿佛能穿越时空,穿越坚硬的壳。
我不懂意大利语,所以我无法参透这首歌的意思。我只知道他大约在说,当我忧伤无比时,我到底要向谁述说呢?这世上会有谁了解我并爱我象你这么多?
我爱上这部电影,象少不更事的孩子不可救药地第一次堕入恋爱,不容置疑,全无余地。Giorgia在我眼中,代表着一种清澈,纯洁和执著的力量。她象一朵初放的羞涩的花,散发着一种柔和却有杀伤力的气息。她年轻时的固执和笑容都打动我。
Matteo在我眼中像火焰一样。他有一颗最敏感的心,他总是把心里复杂而细致的情感隐藏起来,而后辞不达意地与人交流着。他曾经热爱文学,曾经在图书馆里为Giorgia读诗,安静而无人的图书馆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去处。而后他又在图书馆里第二次邂逅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女人美拉莉。书在Matteo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沉迷于书中,来逃避对生活中的自己的不满。美拉莉曾经指责他,热爱书,是因为书可以由他决定什么时候拿起和放下。而他的母亲在他跳楼以后,坐在他的屋里,看着满屋的书,仿佛浸润在他的灵魂之中。最后母亲挑了几本他的书抱在怀里走,象抱着当年的那个婴儿。当书滑落在地时,她眼里的痛楚那么深刻,就好像她不能抱住那个她挚爱的儿子。他不仅放下了书,也放弃了他的生命。
他是唯美的,所以父母的吵架让他认得婚姻是不美好的。这个一直拿A,是父母眼中的骄傲的好学生,因为不愿意屈从于迂腐的老师,而不得不品尝考试不及格的后果。他是父母和兄弟眼中最才华横溢的那一个。这么个人,为了不能如愿地救出Giorgia,不能淘到生活中的公道,伸张他为之而奋斗的正义,弃学从军。他离现世是遥远的,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他的心被他的理想主义和激情的火焰灼烧而后干裂,他的坚硬,坚硬到无从弯曲,所以注定要破碎而后断裂。无论家庭的温情还是爱情于他而言,都是杯水车薪。他的心是自我封闭的,在这一点上,他与Giorgia是如此接近。
我在看到他们第二次相遇的时候,泪水盈眶。他们恪守一个距离,不肯让别人靠近。但其实他们的两人的心有着相通的能力和经历。
“还记得我们年轻时的那个夏天吗?那时的你是怎样的?那时的我又是怎样的?我们还去投币听音乐,好吗?”我以为,Matteo是在克服着内心对温情的抗拒,用爱情的语言对那个离他咫尺,却被多年的创伤阻隔在千里之外,无数层壁垒之外的Giorgia说话。在此之前,他路过罗马,曾经想去看年迈的父母,他与他们擦肩而过,就像他后来选择与深爱他的美拉莉擦肩而过一样。Matteo一直在躲避爱,他只对那些相对于自己而言更脆弱的生命流露他的柔情。比如Giorgia,比如对年幼的孩童。他到底是否是在惩罚他自己。
Matteo的一跃而下,让我想起颐和园里李缇的一跃而下。从六十年代到2000年,影片里意大利的社会发展和变迁,让我总会联想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那些历史的沉重的篇章,和我们周遭环境的迅速装换。那一代人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的实践。而生活中更通常的是,时间打磨掉青春的棱角,而岁月终于在我们的面颊和心里都重重地划上了刻痕。我们所付的代价到底是什么?
我猜测娄烨是否多少受到这部片子的影响。我不断地质疑,颐和园的故事是否可以拍得更好。我想起我的兄长们,在圆明园的水边放歌的群情激昂,想起那些被理想燃烧的眼睛和年轻的心。“请为我唱一曲出赛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那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岁月给于我们什么,又从我们这里拿走了什么?我们的目光开始闪烁,开始回避正视别人的眼睛。我们开始随波逐流,我们开始拥有现在,然后淡忘曾经。而那些努力象断了线的风筝,仍然飞着吧?有谁还能找到那个线头,让它越飞越高呢?
还是回到电影上。意大利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家庭,意大利不曾经历中国文革时的人揭发人,人背叛人,人投靠权利,人背弃价值观的信仰大危机。所以,在意大利的电影里我们会不断遭遇家庭的包容和友情的温暖。
那个年幼时的妹妹对Matteo说,长大了我要嫁给你,也要嫁给Nicola。妹妹,仿佛是这个家庭的凝聚力,她代表着善良,平和及稳定。
那么大姐呢?大姐仿佛是社会规范下的正义之眼,她会规劝早年的Nicola送Giorgia回一个更好的精神病院,会代表整个家庭去停尸房认尸,会帮助Nicola把Sara的母亲,那个暗杀行动中的工具交付法律。
还有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她的眼睛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老年人的眼睛,清澈而有力,写着忍耐,宽容,爱和韧性。在她的房间的墙上,挂着Matteo小时候的成绩单。她背着Matteo去照看Matteo的朋友。她的心中有多么深厚的爱,也就有多么深厚的痛。以致于我感谢电影在结束前送给她一个孙子,Matteo的儿子。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注意到自己还没有化任何笔墨在Nicola身上。而Nicola似乎是生活中的美好的化身。他几乎具备了理想男人所需的各项素质。年轻时的他就宽容而正直,而这些品质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在他和Sara, Sara的母亲,他的家人,他的病人和他的朋友的相处中,无一例外,我们都看到他的美德的闪光。
他是执著而有行动能力的。这样的他,会在第一次没有救出Giorgia以后,化悲痛为力量,选择了去修精神病科。也是他终于在几年后找到了Giorgia,并帮助把那些虐待精神病人的人,绳之以法。
他是浪漫而坚定的,他会在Matteo抛下他,又与卡路他们失去联络后,仍然独自启程。他会在对Giulia一见倾心时,追随去都灵读书。并在那个城市扎根繁衍下去。
他知道怎样应对生活的考验和打击。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他是我们理想中的模样,有一颗善感而坚强的心。有看破尘世的慧眼,还不灭的对未来的希望。
但Matteo打动了我的心。Matteo让我落泪。大约人总是倾向于爱生命中的脆弱和真实。
这是一场368分钟的旅途,对于观众来说。这更是我们的青春写照,在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没有办法写它,就像你不能去写你最爱的人,你需要时间和距离给你勇气。而写完以后,我还暂且不能看它,还有诸多的想法仍然沉淀在心里,重重还涩涩地,说不出口。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