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蚀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本文初见于「人大电影协会」微信公众号“2022.3.20 周日放映”推送,调整格式后刊评于此。原推文可见末尾链接。
·维蒂x安东尼奥尼
本片的主演之一、意大利国宝级演员莫妮卡·维蒂(Monica Vitti)不久之前于上个月第二天去世。作为安东尼奥尼青睐有加的御用角色,一头金发、满眼迷茫的维蒂构成了前者的电影世界不可或缺的独特环节,正像如今为影迷所知的“李康生 x 蔡明亮”或“金敏喜 x 洪常秀”一类的创作配置,早在六十年前,她就已经同导演一道将“维蒂 x 安东尼奥尼”的联袂组合编入了电影史话。维蒂的在场贯穿了“现代爱情三部曲”(《奇遇》-《夜》-《蚀》)的整个过程,契于安东尼奥尼充斥着造型感的影像风格和弥散着疏离性的叙事基调,她的形象气质及魅力或许表现为一种双重处境:既似深囿于现代社会的受害者,又像游离在情境之外的局外人。正是她的两可,反过来映射了观影者位列日常生活时常常发生的徘徊情态。

·电影的现代主义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Modernism)亦以某种新的“狂飙突进”之势席卷了艺术世界的各个领域。无论绘画、建筑、雕塑还是诗歌、戏剧、小说,抑或勋伯格等人对音乐之形式的再度思考,几乎每门艺术类型都力图重新确立和界定己身的“自我意识”。至于“电影”这样一类综合型媒介,它的现代主义之路亦得到了多路径、多维度的集体铺设。作为现代派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安东尼奥尼的影像被极其坚实的几何框架所结构,环境的物质空间、人物的社会空间以及观者的视觉空间皆遭遇了有形的块状切割。很大程度上,这不仅仅是导演自我设定的“作者”行为,而是来源于现代世界实然的意义面貌。正是观看的逻辑才构成了影像隐喻的途径。另一方面,现代电影的叙事亦有别于以“讲故事”(storytelling)为核心的古典的轴线模式,观者所接收到的表述视角不时切换于各个主体之间,并由此发散了文本的呈现方式、理解方式和阐释方式。但现代主义叙事的侧面或许在于,它的游离正暗含着本质性的集体沉默:我们或许都在说话,于此同时,我们或许都不被倾听。当大多数的言说被揭示成“自言自语”,语言便实际沦为“沉默”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形式。


·现代性的物化与虚空
作为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的最终章,《蚀》同样围绕一对男女变动不居的爱情关系而展开。值得注意的是,“罗马证劵交易所”构成了本部影片的重要场域。两位主人公的邂逅亦发生于此。然而,这一设定本身就预先映射了二者“爱情关系由‘物化’所中介”的象征意味。他们的相逢起于“外物”,他们的波折亦源于“外物”,以至于情感最终不得不因为“物”的从中作梗而间离了自身。总之,既为“中介”的物质最终似乎总会不可避免地沦为“藩篱”。然而,“物”的充盈同时也相对于“人”的消失。现代性的悖论之处正在于此:以人为主体的起始,承接的却是人的从属地位。这一切是相对于意义层面而言的,《蚀》用一系列“空镜头”告示我们,“人”的消失实则是“人的意义”的消失。剩下的惟有由物所包裹的“虚空”世界。



·回溯性的意义生成
写作本文时,忽闻饰演《蚀》男主角的法国著名影星、已年满86岁的阿兰·德龙(Alain Delon)已在近日决定安乐死。原是意图纪念莫妮卡·维蒂的“光影祭典”,现在似乎又叠加了新的意义。或许,这亦是所谓“回溯性”的特质所在:一面是向死而在,一面是生生长流,新的死者与旧的生者常常能够经历未曾有过的相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