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痛,被拍得如此肉疼
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涌现女性题材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去年,主打感官体验的《钛》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象征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影片大量采用变形和隐喻手法,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构了女人的身体归属、性别二元之外的可能性等话题,带有非常强烈的女性视角。
几个月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得主《正发生》则“含蓄”很多。电影围绕堕胎展开,叙事框架和《四月三周两天》相差无几,不过在一些细节展示上,影片冷峻的旁观叙述风格,还是看得人坐立不安,甚至感到一些毛骨悚然。
影片根据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改编,女主Anne几乎就是作者的虚构化再现。
故事讲述成绩优异的文学系大学生Anne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在压力中努力维持学业。随着孕期的不断增长和怀孕带来的副作用,她发现自己正慢慢丧失生活主导权。为此,Anne果断选择堕胎,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血淋淋的噩梦……
上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席卷全球。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洲女性也终于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投入到对女性性自由的公共讨论中。
1975年,法国终结了堕胎违法的历史,成为欧洲最早宣布堕胎合法化的国家。推动堕胎合法化的Simone Veil,则被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
不过,法案的通过并没有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围绕堕胎的争论从来就没消停过。
支持者认为,该项法案保护了那些因意外和不法分子侵害的女性权益;反对者则指出,法案存在本身即是对生命的藐视和挑战。
虽然民间各执一词,官方却依旧在为女性谋取最大自由空间而努力。法国议会甚至专门通过一条“加强堕胎权法案“,旨在增加堕胎法定期限,将此前的12周提升为14周。
倒退40年前,这对当时同样怀胎12周的Anne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怀孕前,她与同龄人一样,曾对激情有过天真而浪漫的幻想;怀孕后,身体和精神切实承受的压力,才让她头次感受到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Anne周边的男性形象,他们轻浮、冲动、自私,且总是不自觉将女性物化。
更可悲的是,流传于女生之间的不雅照,也从侧面描绘出女生间有关风流韵事的态度。对于类似Anne这类聪明伶俐的女孩,嫉妒使她们总是在攻击同类中显得刻薄而毒舌。
新旧观念更迭的时代,女性即便表现出对身体主导权的强烈诉求,可一旦让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播开来,“荡妇”的标签依旧会给一个女人的名誉带来可怕的灾难。
有鉴于此,Anne被迫隐瞒了怀孕事实,并独自接受来自周边人的猜忌和道德审判。
搞大她肚子的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隐匿状态,即便偶有出现,知晓真相后也选择了置身事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Anne最终选择了独自承担堕胎风险。
相比时下流行的拱火对立,影片更侧重于对社会有关堕胎问题的环境刻画。
在得知怀孕后不久,Anne曾先后尝试过向周边人求救。当中既有闺蜜和直接责任人,也有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
遗憾的是,当时的观念及法律还没有进步到让女人自主决定胎儿去留。于是,闺蜜知情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伴知情后,一夜情的温存说断就断;医生知晓Anne的目的后更是敬而远之,因为协助就意味牢狱之灾。
绝望的Anne最终只能自行解决问题,讽刺的是,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到头来终究还是女人。
而在此以前,Anne私下尝试堕胎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心碎而揪心的。伴随金属签在体内的危险动作,女性在生育自由中经历的至暗时刻,已经通过她痛苦而扭曲的面孔表露无疑。
好在,Anne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她拒绝了被生育改变命运轨迹这件对当时女性而言再普通不过的事。
Anne曾将怀孕形容为一种病毒,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毒,一种染上后会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毒。
曾几何时,婚嫁、哺育后代、做不完的家务,被视为是女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和社会行为规范。
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后天的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自由,可无数类似Anne的女性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的作用远比社会期望的更大、更多元。
片名用时态重叠了过去和现在,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曾经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也指涉了那些被繁重家务和婚姻拖累的当代女性。对她们而言,意外怀孕这件事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2017年的数据显示,法国10个新生儿中,无婚生育的比例就多达6成,引领欧洲之最。而全球每年因意外怀孕而选择非法堕胎的女性就有4400万,其中一半是在“风险性人工流产”中执行。
如果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无法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依旧停留在本能的生殖层面,类似片中这样自戕式的悲剧,将永远是现在进行式。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