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有更多有深度的洞察,而不只是表面的“温暖”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以下想法仅代表个人,如果能让您感到有建设性的话是我的荣幸,觉得没有建设性无视就好,毕竟只是我个人观点!)
看完整部片出来,最大的感觉是遗憾和 “不能满足”。整个电影主要由七个短片组成,每个短片的美术制作都个人风格很突出,让人印象深刻。但很遗憾的是,叙事本身并不像美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90分钟结束,感觉更像是看完了一场毕业设计放映或者公益广告联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动画电影……
这话说得有点重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大多数短片都在用很常规的手法去呈现很常规的故事,每一小节出来几分钟后续走向就已一目了然,实在有点让我如坐针毡。这里并不是说好片子就必须强剧情多反转,而是在任何观影行为发生时,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我(观众)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这是90分钟结束后,我内心最大的疑惑。我坐在这里90分钟,就是为了看这些我已经知道的、平常故事的平常叙述吗?
讲“平常故事”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多的是片子讲平常故事。让我比较困扰的,是“平常的叙述”。妈妈说小兔你会长大,小兔说我不想,然后呢?我家有一个老人,我偷了钱,老人走了,然后呢?老伯卖糖水,来来往往不同人,子女不回家,然后呢?双胞胎为了不被叫“一模一样”彼此争吵,共患难后又重归于好,然后呢?……
这里的“然后呢?”不是指情节层面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而是指在事情的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隐喻、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重现?当我看到“他们感情很好”,是只看到“互相关爱”,还是也能有更深层的精神交流与对话,有更生动的性格碰撞和羁绊,而不是一句“血浓于水”就成了所有相亲相爱的理由?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希望能看到更多理性的思辨与沉淀,更多关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怎么看”的审视与反思。子供向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可以脱离世俗标准,以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世界。美术制作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哼哈二将、萤火虫还是开火车,都做到了这点。可是剧本……在这里还是差了非常多。
以双胞胎的故事为例,两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想证明自己特别,想要自己的人格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哪怕外表一样。换言之,这里其实是“我”希望被别人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被看见和尊重,而不是永远和对方捆绑,更不是忽略一切抗议粗暴论断“你们都一样”。我想要的“脱离”和外界的“捆绑”,我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可以深入思考挖掘很多的矛盾。但是在短片中,这一点完全没有被提及……两兄弟共患难接着就重归于好,甚至直到最后回到生活场景,都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生日礼物。这不禁让我非常困惑,这是想表达什么呢?短片一边让两兄弟大喊“我不想和他一样”,一边处处展现“他们就是一模一样”,所有关于自我独立的抗议仿佛都只是小孩子瞎闹,是兄弟间不值一提的别扭,是童年趣事,最后手足情深,皆大欢喜。而他们个人(事实上必然不可能相同)的秉性从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实际在吵什么,给他们如此大压力的外部力量(妈妈、七仙女ETC)更是直接隐形。玉帝王母(爸妈)的对话很有戏,但也没触及问题的本质,而是以“你们再一起去守门吧”做结。一切终归于血浓于水,手足情深。说真的,我没法就这样接受,然后感受到“治愈”。如果问题从来没被真正提出过,一直都是幸福的表象,何来“治愈”,何来“感动”,何来“暖心”?
习惯性从感情出发,从感情结束,却没有太多跳出来想想“这是什么”的洞察,人物形象也流于符号,是我个人对这部片最大的遗憾。最终的结果就是接地气了,但没完全接地气。方言配音和地方风物我很喜欢,但弥补不了模板的叙事内核。观影途中一度和同伴吐槽,这有点像近年的春晚小品,幸福生活百家事,酸甜苦辣都有趣,五湖四海南北调,事事皆可化真情。好了,现在该放春节序曲副歌抒情段了!
抖机灵结束。在我看来,子供向可以是故事之所以这样呈现的一个原因,却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挖掘深入的东西同样可以用幽默有童趣的方式,子供向并不影响这一点,甚至可以成为优势。更个人一点而言,我会觉得子供向的本质不是“给小孩看的动画”,而是“给未来的主人翁的一封信”。对着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翁,我想说什么?我想说的真的只是这些事吗?真的没有别的了吗?子供向不是糊弄向,不是“为了照顾小孩的理解力让黑暗都隐形”,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看到受众是小孩的同时也对自己诚实,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我认为你适合听这个”的话。
(这一段只是我对于子供向的个人观点,不涉及本片,也不是什么子供向真理)
如果就是要做公益广告向真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切入点和梗找得新颖,视听语言风格强烈,一样可以特别而动人。然而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块上的表现都不太能让我满意。
切入点的部分,萤火虫、开火车和哼哈二将的视角很有意思:
萤火虫部分稍微有点怨念动物都人味儿浓郁,少了一点野性……别在意这个只是我个人口味哈哈哈!
开火车的反转很惊喜,但对于这样“爸爸妈妈一直支持你”“身残志坚”“重建家园”的习惯性光明叙事比较emmm(仍然是个人口味问题,不用在意)
小兔子的视角很常规,说的话也很常规,可以从任何一个亲子向公众号里找到这段话……但是动画真的很可爱!
老伯糖水视角很平常,拍法很平常,主题也很平常……来来往往的路人虽然多,但是都没有和老伯有深层意义的交集,他们本人也没有太多性格,更多是作为符号“这是年轻女性”“这是打工年轻人”“这是中年环卫”“这是小孩”“这是警察”而存在。
餐厅一家三口视角很常规,拍法也很常规。有点在意市场桌下写作业的那个画面,不知是否征求过新闻原图被摄对象的同意,如果没有的话……emm这样直接把别人的艰难放进自己的作品里增彩,其实很冒犯人。
偷外婆钱的故事本身我很喜欢,自制轮椅是很有意思的关键道具,不过视角很常规,旁白有的地方略生硬,绘本痕迹很重。
至于新颖的梗……七个故事在这里是重灾区。最简单的一个问题:
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妈妈究竟做了多少顿饭?
是不是除了妈妈喊你来吃饭、爸爸强壮去赚钱这样的典型模板,再找不到关于“家”的独特的温情表达呢?这里真的,还有非常多的努力要做。
视听语言这块,美术都非常有意思,再夸一遍~ 配乐则实在比较平淡,中规中矩,没有让我印象很深的点,也未能有“画龙点睛”把整个片子的气都提起来的感觉。
最后是一点关于结构的怨念。作为一部电影,虽然配乐风格一致,但七个故事本质上没有互相连接的地方,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文。这导致我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非常割裂,很难把这当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甚至很难记住电影的名字。于是这时我便又会开始思考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来看这部“电影”呢?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毕业设计展或是动画周呢?
以上。非常感谢所有主创为这部片子做出的精诚努力,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感受到这份用力和真诚。但也正因为这份用力和真诚,让我更加觉得遗憾,仿佛大力气花了,却未能收到同等的效果。以上所有看法个人色彩都非常浓烈,是我主观的一家之言,也有很多个人偏好的成分。话有苛刻的地方,都是对事不对人,请多包涵。如能带来一点建设性,是我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