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袖红镶边》:罗曼史之外的封建悲歌


别和王谈爱情 。
故事讲述了朝鲜国王正祖李祘和他的宜嫔的爱情故事。正祖 李祘,常看韩剧的观众应该不陌生,这位和雍正一样,也是电视剧中的常客,前几年大火的《成均馆绯闻》《逆鳞》《思悼》等影视剧都对其有刻画。宜嫔成德任,宫女出生,为正祖生下两男一女,只可惜都早夭而亡。宜嫔也因此打击过大,不久后逝世,享年33岁。

时代:王权稳固下的政治博弈
成氏出生在18世纪的朝鲜,当时朝鲜的宫廷制度发生了一项显著变化——就是嫡庶制度的固化,即国王的嫔御哪怕生下储君,也无法成为正宫王妃。妾永远是妾,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即便生下文孝世子被封为宜嫔时也不能改变其地位。
古代礼法严苛,后宫嫔御对自己所生之子女也要使用敬语,不能以母亲自居。文孝世子出生后就被王后金氏作为己子。这对一个母亲有多残忍,从此要小心翼翼毕恭毕敬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看着他叫别的女人为母亲,不能表露一点点母爱。
同时,在政治上,朝鲜当时的帝王追求“荡平”的目标。所谓“荡平”就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出自《尚书·洪范》)。在当时指的是不拘党派,启用人才,也是王权对臣权的一种压制。
自古以来,前朝的党争都是和后宫的权利争夺所关联的。所以在文孝世子被立为储君的那一刻,为防范未来正宫派(金氏)和亲母派(成氏)可能存在的党派斗争, 李祘直接罢免了德任哥哥低微的官职,掐灭了这微弱的火苗,也掐灭了德任和哥哥多年的努力。所以,他的爱何以如此窒息?

李祘:我爱你,但更爱这个国家
严格来说, 李祘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在他治时,朝鲜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他给成氏的赐名就可窥觊其抱负:德即品德,而“任”则取自西周周文王之母“太任的任”。当时朝鲜认为西周的统治是理想的政治模型。因此给储君之母赐名“德任”,也蕴含着他对未来政局的期待。
他深刻的知道自己首先是一个国王,然后才是一个男人。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大于一切,他的成长经历也让他不能放松一刻,政治权衡让他如履薄冰。再加上他的出生让英祖放弃了父亲思悼世子,让思悼世子的病情更加严重,乃至最后被英祖亲自下令饿死。可以说他的出生间接促使了父亲的死。 所以,从小生活在祖父英祖严格的君主教育下,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父亲不一样,他挺了过来,成为了下一个典型的君主。在他的心里礼法等级高于一切。情、欲不能有也不该有,直到他爱上了德任。

这种情感让他变得矛盾起来,当他逼迫德任成为他的后宫后这种矛盾更加明显。笃信礼法等级理念的 李祘会为了维护帝王和高阶后宫的尊严,屡次斥责于德任。比如在家宴上斥责德任是低级后宫不配参加;而私下里又对德任百般怜爱……
其实,电视剧基本还原了历史上正祖对成氏的情感。年少爱慕,东宫单相思,成氏的再三拒绝。然而,命运终究是命运,帝王的爱是恩赐也让人窒息。

德任:我爱你,但更向往自由
德任出身低微但不妨碍她追求自我的决心。她聪明善良、独立自主,曾数次拯救李祘于危难中,她把他当成朋友,君王却从未把她当成爱人。她知道自己和李祘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这道鸿沟是礼法是阶级。

她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这个认知让她在成为后宫之前活得非常快乐。虽身在深宫,但总有离开的一天。所以她和姐妹约定好老了以后要比邻而居,然后每天一起读小说吃烤栗子。

然而这个小小的梦想在她进入 李祘的世界后就彻底消失了。 李祘的爱像一张网越织越密,把她紧紧包裹直到密不透风。从前的她充满活力,“野心勃勃”的进行着自己的攒钱事业,计划买一本家谱让哥哥和自己拥有新的人生。她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所以她每一天都很快乐。后来的她成为后宫的一员,得到了君主的爱却失去自由和梦想的权利。在寂寂深宫中望不到出头的天。

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有很多小小愿望,万事以她为先的夫君、可以亲自给孩子喂奶、教孩子喊‘娘’、可以毫不禁忌地叫孩子的名字、让孩子从舅舅那里学会骑马的方法……而这一切在君王身边都不能实现。所以她才会在死前对李祘说:"既然您说做君王好,就请继续当一位好君王。臣妾只想做一个平凡的女子。如果您真的爱惜臣妾的话,即使下辈子认出臣妾,也请装作不认识的样子擦肩而过吧。"

虽然电视剧将这一段帝王巧取豪夺的爱情包装的很感人很唯美,但我更愿意把他们的关系比作鸟和狼王。
一只百灵鸟,唱着欢快的歌声,闯到了狼王的地盘。从小生活在血腥阴谋中的狼王从未见过如此鲜活的生命,它的一生都在博弈,稍有不慎就将万劫不复。为了留住这一抹艳色,它开始处心积虑,巧取豪夺。甚至亲自折断了它的翅膀。然而比起在它身边,鸟儿更向往蓝天和自由。

李祘折了德任的翅膀,给出自以为的爱情,以为这样就可以打动她,却不知这样只会将她推的更远。直到德任死时都没有交付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