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需要安全指南

《门锁》是结构叙事与立意并进的影片。影片层层递进的悬疑气氛与情节推进让我在看的时候忍不住屏息,但看完回味时害怕消退,进而产生的是义愤与感动,对独居女性面临的这种困境感同身受,也钦佩女性彼此扶持的力量与勇气。 影片开头的引子就极为触目惊心,家里本该是最安全的私密空间,却让人充满疑虑和恐慌,昏暗的光线,女生压抑的肢体语言,紧张急促的背景音乐都让人屏息以待,就在我们以为可能一切都是女生的想象时,她的怀疑以最糟糕的方式得到印证。随之视角一转,和煦的清晨,白百何饰演的方卉听到了女生的新闻,也暗喻了她接下来的遭遇。 电影的悬疑气氛和环环相扣的紧张感塑造得极好,不同的场景之间都衔接起来,展示出方卉的生活是如何发生变化,并置身于越来越大的危难中。如同片头的女生,方卉注意到家里物品摆放的细节有问题,进而产生怀疑。与此同时,她生活中出现的男性对她似有不一般的企图,神秘莫测的大楼保安、居心不良的公司领导、暴力胁迫她的房屋中介,以及看着温文尔雅的宠物医生。 导演用相同的细节连接起这些看似彼此互不关联的场景,比如密码锁被反复按错,要关门却被对方挡住,对方卉来说,这些巧合更加重了她内心的恐惧,也让我们被导演的障眼法所迷惑。方卉的怀疑最初就是个男性的影子,随着情节展开,他的样子不断具体化,甚至在方卉家中洗漱、过夜,影片堆叠的恐惧感已来到顶峰,不知道对方是谁、目的何在,只能拼劲全力防备的压抑感是最让人害怕的。 作为一个悬疑故事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很出色的,但在悬疑中,导演对女性独居问题的思考也是很深刻的。影片开头的女生为了保护自己,买了门楔子,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个门楔子阻挡了她逃生的脚步。方卉一个人生活,为了避免有心人的注意,她在家中摆放了男人的鞋子,并挂了很多男性的衣物,但她的努力在恶意面前不值一提。她们没有注意安全吗?不是。她们已经足够小心,但她们的安全仍然得不到保障。 不管独居与否,大多数女性都有一种情境式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对自身安全和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扎根于脑海深处,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心底就会警铃大响,提醒我们,现在可能不安全。这不是我们假想出来的恐惧,而是从自己和其他女性的共同经历中得到的深刻体悟。 电影中的惊悚一幕是门外有人乱按密码,一遍遍的“密码错误”让方卉神经紧绷,恐惧门背后未知的危险与恶意。我也有相似的经历,不同的是我家的锁是普通的锁,我听到的是有钥匙插进去不断转动的声音,当时还只是晚上六七点,我直接打开了门,外面站着一个陌生男子,他结结巴巴地解释他上错楼层了,然后飞快逃走了。激愤过后想想实在后怕,如果他不是逃走,而是意图行凶呢?自此后我不再随便开门,家里内部多安装了一道锁,并且一个人在家时把钥匙插在门上。 女性对安全的意识极为敏锐,各种事例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一旦放松警惕,我们可能面临什么危险。我从不在外面喝醉,也避免太晚回家,有时工作到很晚,打车回家的路上我会和朋友或家人通电话,让她们知道我大概还有几点到家,同时也注意着司机的行驶方向。朋友和我讲述她在电梯里的惊吓一刻,和她一起进电梯的男子等到她按下楼层才跟着按下,那一刻她已经想了种种可能性,盘算着电梯出来后的路线和时间,所幸最终安全到家了。这不是女性的神经过敏,而是我们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可就算我们改变行为方式,仍然无法规避风险。 这也是电影展现的另一面,女性自身的努力无法改变她们在权力、体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可能被男性强加的恶意。公司领导可以用工作胁迫方卉,甚至把她出席饭局当成是对性侵犯的默认。隐身多时的罪犯把方卉圈禁在自己的假想中,一旦她脱离自己的剧本,就是背叛,甚至在方卉最后用木棍与他搏斗后,还在以男性视角对方卉品头论足。其中一位男性似乎暗中保护方卉,但当好意被强加于身上后,这就不再是善意。 可女性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性侵犯或骚扰发生后的焦虑和压力,受害者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自己的创伤经历,并被视为是她们的过错,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 相比起女性所承受的无端恶意,她们彼此扶持,勇敢摆脱阴影的力量尤为感人。有一个很打动人的小细节是电影中用的一首歌,原先来自闺蜜间的暖心分享,但一变为男性变奏后,就多了诡谲的气氛,并暗喻犯罪与暴力,在最后闺蜜听到这首歌仍然心悸,方卉却调高音量,她选择不接受恶意,勇敢面对生活。 电影《门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就是想通过主创团队的力量,通过影片的艺术形式,让独居女性的安全问题得到更多关注。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安全感,独自闯荡世界,尽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