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家妇女》映后对谈简要

1.故事很淡,不能去架故事,黄导读小说注重字里行间的感受,追求意境意蕴。

2.开头女性浮雕:黄导读小说时感受到一种与传统文化的共鸣,深远感,文化底蕴。
3.女主选角:丛珊老师符合黄导对片中女性一种“柔弱”的感觉,复杂的角色,外柔内刚。丛珊老师的感受:被片中所有女性对命运的承载所感动,三十多年来对女性的感受有了很大变化,女性的传统地位。
4.孩子的表演:孩子的场外导演是他父亲,每天给他讲戏。
5.“中国的文化状态松弛”这样的片子以前是不能拍的,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如今拍出好电影可以走向世界。
6.“中国第一部充满性意识的电影”。
7.疯女人和三嫂的不孕是小说没有的,求子洞等素材是受《西行漫记》启发。疯女人是隐喻、象征性的,黄导将其与故事进行间离(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8.整体摄影、美术风格独立,摄影师也是小花的摄影师,很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感受,大量的特写镜头。
9.劳动节奏的美感:织布、舂米、拉犁。
10.音乐上埙的使用,《如意》用箫声,都有悲凉萧瑟之感,最后丛珊发疯那段音乐跟缓慢节奏突然的崩裂,冲击力强。
11.与《湘女潇潇》《香雪》这种散文诗化的影片相似,以女性为悲剧主角进行文化反思。第四代导演是成长中痛苦的,第五代在痛苦中成长。
12.第四代导演的人道主义关怀,六位女性都是善良的,农村民风古朴,人性的美在戏剧作品中产生冲突,高级的戏剧冲突。三嫂的塑造,男性文化的守护者,戏剧性的角色。
13.对炳哥的塑造小说更多更立体,黄导重视炳哥的犁地,“他不行就不拍他”。炳哥与孩子的对比,放大一个男人的形象。
14.《如意》《良家妇女》《贞女》的女性系列,偶然促成。
15.《良家妇女》对第一批观众是胡锦涛和一众贵州领导。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