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F22丨DAY2圆桌《蚀》:所谓世界的荒芜,其实都是精神的荒芜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2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暗夜骑士 ,第二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安东尼奥尼导演的《蚀》,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打的4星。之前只看过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这次看《蚀》觉得很厉害,从一开始的室内两人的对话安东尼奥尼就布置了一种奇异的氛围,很难想象当时拍摄的时候安东尼奥尼的调度是如何展开的。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3分,安公电影里的主角从来不是演员,而是里面的建筑和空间。都市的疏离和沉寂在光影构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搞对象,谈恋爱这类剩得慌的需求,安公风轻云淡。相见不如不见,演员不如空镜。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3星 。同安公之前的作品一样,看完之后都对片中的两性关系似懂非懂,但他的镜头在黑白色的呈现之下都非常美。
场刊嘉宾 IcrusJoe
另外阿兰德龙实在太帅了,他的脸在安的镜头里成为了一种中和与灵利的调剂,对于莫妮卡的那种中产式的矫揉造作和无所适从成为了刚刚好的映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阿兰德龙真的很帅。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德龙在这里也挺奶油的,好鲜好嫩。
场刊嘉宾 IcrusJoe
另外股票交易所成为了一种异质的空间,资本主义的异化特征在此显现,成为异化现象的根源提供了某些暗示。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安东尼奥尼)用八分钟的空镜头组接,表达恋人失约,这逼装的牛逼,王家卫那套画外音和慢镜头,相比之下显得小儿科了。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安公是墨镜王的源头。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这么看来,小王的矫情还是不及格哈哈哈哈哈哈哈。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各位嘉宾和任何有评论意愿的亲友们,对待安公闻名于世的“爱情三部曲”,尤其是《蚀》在其中的位置与意象,作一下简单的评价。如果没看过三部曲的话,就评述一下《蚀》中现代爱情的看法。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安公的现代爱情,我可以理解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嘛?反正就自己的爱最大,别人怎么着再说。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因为没有看太明白,只能说是爱的深沉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蚀》我很喜欢的地方是,他们两个人在还没有完全分别开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流露出意兴阑珊了,就是在门边道别的那个缝隙时间里,你已经看到一朵花好像中了毒一样在极速枯萎,然后就进入那段长镜头,但是长镜头前这段两个人的情绪状态更细微,卡得很死的把握到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洪晃:“没有过四十个男人,你怎么谈喜欢?什么是喜欢?喜欢,不就是荷尔蒙一分钟的荡漾么?” 套用过来好像和安东尼奥尼异曲同工。
场刊嘉宾 IcrusJoe
(像是)飘浮在空间中的虚无的爱情,(想起了)德勒兹的情动。在街道上的那几次碰面很厉害。
主持人 暗夜骑士
《蚀》情绪状态的铺垫很到位,德勒兹评价过《蚀》的最后一段,8分钟的空境,被他老人家称为“沉寂时间”, 抹杀一切的虚无,牛逼的不行。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德勒兹认为,客观影像与主观影像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在一部影片中两者可能不断地从一极滑向另一极,正如物质世界中的固体和液体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一样。这样的主客观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在很多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中见到,比如安东尼奥尼的名作《蚀》由开场对股票市场运作大段冷静克制的观察过渡到主人公内心的空寂,就是由客观过渡到主观所形成的反差魅力。
场刊嘉宾 IcrusJoe
他(德勒兹)有个情动理论:多样的情感形式诞生于身体的感触经验,因际遇不同,情感总在悲苦与快乐间变化流转,这种情感的流变即是“情动”。当然我的理解是情欲飘散在空中,两个人在一起,互相爱意浓厚,却无法释放出身体的情欲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那段空镜头确实是神,我觉得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对我的关键词,就是时髦,就像王菲版本的我爱雀斑一样,世界上最时髦的东西。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对于影史著名的八分钟空境结尾,各位嘉宾觉得类似在安公之前或之后的或者其他导演的什么电影里看到过类似的表述,可以简要列举下,并说说相似的理由。
场刊嘉宾 IcrusJoe
和《放大》的结尾网球场很像,但又有点不同。《放大》结尾是探究了影像陈述真实原貌的能力是否有限,我觉得《蚀》应该是表现人类世界荒芜、陌生与威胁。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之前看过《夜》,但是不太记得夜有类似的拍摄方法。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呐喊》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对“心中的荒原”的实体化。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安公是众所周知的意大利共产党,左翼导演之中的洪钟大吕,大家觉得像安公这种“不需要所谓角色或人物”的电影,完全脱离人是可能的吗,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政治性?
场刊嘉宾 IcrusJoe
我没太理解完全脱离人啥意思?是不是可以说剥削电影中的人物?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剥削需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到榨干吃尽的基础上。很多人说安公电影里空间就是角色。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戈达尔好像后面创作也不需要角色或人物了。还是(电影)得借助“人物”或者“角色”来进行表意吧,虽然会弱化很多,完全抽离,目前也没有这种(完全脱离人)电影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不觉得诶,我觉得他电影里的空间,都是对人的思想或者情感的外化,所谓世界的荒芜,其实都是精神的荒芜。
场刊嘉宾 IcrusJoe
感觉完全脱离人是不可能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把一个正常的人的欲望抽里出来,然后用摄影机拍摄这个没有欲望和被灵魂撕扯的躯体和以欲望筑成的房子。
主持人 暗夜骑士
对于《蚀》,我想安公不停地故地重游来呈现 在与不在 的对比意义,一是因为加长的休止符既德勒兹的“沉寂时间”早已经把空景中主体和解释的原本意义侵蚀殆尽,只剩下城市空间虚无中一块块固定的时间,二是在对比之中,也就是感情实际的所谓应用之中,才能明白现代生活里感情的意义。在这种递进之中,原本看似悲观的感情之假不断被解蔽,才能剩下感情成真的可能性,我想这也是安公一直致力于展示假,从而最终解蔽真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