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版本的《沙丘》,维伦纽瓦赢了

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没有《沙丘》的2020,我一秒都不想过了——从去年维伦纽瓦宣布《沙丘》将在2021年上映以来,它就是我对来年院线影片的唯一期待。
同样作为文艺作品,电影和文学、音乐不同,它要宣布定档之前,会先提前释出电影官方海报。类似于听力考试之前先给你放段流行音乐测试音量,片方也要先把海报放出来,吊吊粉丝胃口,看看市场反响。以前,看到海报,就意味着电影离上映不远了;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海报官宣得越来越早,起码提前一年以上就把海报给放出来了——越大牌的导演、越大牌的阵容,影迷被海报吊完胃口以后要等待的时间就越久。《沙丘》放完海报以后,影迷一等就是一年。

《沙丘》的海报为影迷抛出了一个充满遐想的引子:海报设计简洁、神秘、寥寥几笔仿佛都是在阐述剧情。设计师简化了DUNE这个四个字母,让电影标题看上去更像是古希腊文字和某种外星民族符号的结合。海报色调以金黄和黑色的碰撞为主,金黄色暗示沙丘、香料、阳光,黑色暗示宇宙和其他不可知的危险。可以说,这张海报是一张典型的维伦纽瓦式的作品,他此前曾在《银翼杀手2049》和《降临》留下过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震撼场景设计,这些场景通常着重体现了巨物面前人类的渺小、或是场景色调、明暗上的游戏。随着海报释出,成功地让观众开始更加期待《沙丘》:期待维伦纽瓦将如何成功翻拍这部背景宏大的科幻小说、如何构建沙漠中的视觉效果、以及在没有御用配乐师约翰·约翰逊的情况下,他是否还能保持长久以来自己电影配乐的风格。

虽然在维伦纽瓦拍摄《沙丘》之前,早就有另外两个版本的《沙丘》:佐杜洛夫斯基在1975年开始筹备的《沙丘》和大卫林奇在1984年拍摄的《沙丘魔堡》。两者都是相当伟大的传奇导演——前者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导演,早年的作品《鼹鼠》和《圣山》是邪典片的经典;后者是《双峰》和《穆赫兰道》的导演,擅长非线性叙事的电影结构,作品同样也被影迷视为影史经典。


这两个版本的《沙丘》却出现了两极化的评价:佐杜洛夫斯基没能真正把《沙丘》拍出来,只留下了一个发行量极其稀少(且极其昂贵)的故事板和一个关于他构思《沙丘》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在imdb上拿到了8.1份;林奇版本的只有惨不忍睹的6.4分,根据林奇自己的说法,他认为这部《沙丘魔堡》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失败品,制作这部电影是一场无法忍受的痛苦经历,直到今天他都拒绝详谈《沙丘魔堡》的制作过程。林奇声称他当时没有电影的最终剪辑权,电影原本长达四五个小时,片方最终硬是剪成了两个小时——一部符合观众选择的商业片最“恰当”的时长。(扎克·施奈德:这题我也做过!)

佐杜洛夫斯基则在纪录片里承认自己曾经怀着敬意去看了林奇版本的《沙丘魔堡》,在此之前,由于华纳和迪士尼不愿意接受他艺术上的坚持,认为他的电影赚不了钱,拒绝为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买单。看电影之前,他既愤怒、又不甘心,拍摄《沙丘》是他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却要被别人实现了。结果看完电影以后,佐杜洛夫斯基狂喜,因为林奇的《沙丘魔堡》拍得实在是太烂了。

同样作为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甚至放下自己对林奇能拍《沙丘》嫉妒心,开始同情起来了,觉得这根本不是林奇的作品,一定是制片人插手太多了:

两个伟大导演对《沙丘》的试水均以失败告终,因此当大家听说维伦纽瓦也要拍《沙丘》了,第一反应更多的是质疑。《沙丘》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晦涩难懂,在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宗教和哲学元素,故事背景庞大复杂,文体结构也非同一般小说,从电影改编角度上来说难以入手。《沙丘》原著有六部曲,佐杜洛夫斯基和林奇都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想用一部电影把这六部曲的内容一口气全给讲完。佐杜洛夫斯基打算让观众在电影院里坐上12小时看完整部电影,被制片人一口拒绝;林奇因为被剥夺了电影剪辑权,最后上映了一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电影前一个半小时以正常节奏叙事,后半个小时忽然所有剧情急速发展,逻辑关系毫无关联,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像高考800字的作文写到了600字突然发现格子不够用了,只能胡乱草草结尾,给观众和制片人一个交代。
维伦纽瓦则幸运得多。这是一个观众习惯在电影院追着看大片的时代,观众愿意把电影当成连续剧追,把延伸电影当成连续剧的片花追。只要一个剧本的故事够长、够复杂,它就有可能拍上三四部,把观众一次又一次地骗回电影院,让观众在看到故事结局之前先等上个十年。因此,维伦纽瓦也有足够的理由和预算,把《沙丘》按照原著分拆成好几部拍,这样就有足够的电影时长,好好为观众梳理《沙丘》的故事。
这同样也是一个长篇巨制完结的时代。观众需要新鲜的长篇电影来拾回他们对电影院的牵挂,它需要经得住影迷在未来的时间里反复推敲和讨论,并且成为21世纪20年代的经典科幻电影烙印。叙事宏大的《沙丘》在此时就成为了一个绝佳的选择。
今年的《沙丘》作为整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相当于一个序曲,需要为观众理清电影的世界观、时代、家族和人物的背景。有了佐杜洛夫斯基和林奇两位大师的前车之鉴,在对原著情节改动不大的情况下,维伦纽瓦在电影画面和细节上做出了相当成功的改变。
维伦纽瓦延续了他惯用的视觉色彩游戏。不同场景中的色调设计在《沙丘》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不同家族、不同星球之间都被差异明显的色调区分,它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即便是在没分清楚阵营和不同星球、不同家族的时候,也能靠明显的色彩差异来区分;同时,这些色彩也带有强烈的情绪性,诉诸气氛和人物的意识。电影伊始,当主角保罗还在自己家乡星球上的时候,场景虽然暗淡,但仍然能够看到多种色调编织出的保罗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复杂且平和的色彩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日常,让人感到安逸和放松。阴暗、低饱和度的画面衬托了保罗压抑的心情:他做了太多自己无法理解的梦,心里有着重重心事,害怕身边亲近的人会遭到不幸。哈克南的家族所出现的场景,画面阴冷灰暗,以深灰色、深蓝色、黑色为主,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哈克南家族出现的场景,唯一出挑的颜色就是族人惨败中带着点暗黄的皮肤,看起来营养不良,但又和庞大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他们潜在的健康问题。


电影最主要的沙丘场景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保罗梦境里的沙丘,预言了未来;另一种是保罗在后来实际到访的沙丘。梦境中的沙丘色调明亮,阳光灼热,张扬的色调在电影中通常暗示了暴力和刺激,而明黄色在生活中同样也被作为警告的色调。因此保罗在梦中见到了契尼,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啊,她该死的蓝眼睛好美,我这个王子一定要得到她”,而是产生了警惕心理。

而等到保罗一家真正到访厄拉科斯星球以后,沙丘的场景的饱和度降低了,它变得了无生机,和成片的混凝土建筑在一起显得尤为衰败。

同一个场景的两种色调处理能够方便观众区分现实和梦境。黄色作为一种象征意义贯穿了整部影片,在影片各处都与保罗产生联系。其中,《沙丘》故事中最重要的资源——香料,也是黄色,但奇怪的是,根据电影所述,常年生活在沙丘中的弗雷曼人因为长期受到香料的影响,眼睛变成了宝蓝色,这点和原著的描述也相符。至于为什么长时间吸收黄色香料眼睛却会变成蓝色,唯一的解释可能只是因为蓝色是黄色的对比色,在漫漫黄沙中蓝色眼睛会显得格外突出。
佐杜洛夫斯基在设计《沙丘》故事板的时候把弗雷曼人的眼睛改成了黄色。佐杜洛夫斯基当初想把电影打造成一个“致幻片”,因此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他对色彩也同样有相当艺术化的追求。他请来了漫画家莫比斯当电影的艺术总监,为《沙丘》中的场景和人物设计了大量视觉震撼的元素。


从佐杜洛夫斯基版《沙丘》的美术概念图上即可看出,导演想追求的是像嬉皮士风格一样的纷繁夺目的色彩冲击,但繁多的色彩会分散颜色情绪传达的功能,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平添了对电影理解的负担,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就很难分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
而维伦纽瓦选择了用色彩区分阵营,色彩不仅负责画面的美感,同时也可以更加方便观众理解和沉浸剧情。
林奇版《沙丘魔堡》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依照原著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的角色心理念白,这些角色自己的念白解释了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动机,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有画面的书,而不是通过书改编的电影。《沙丘魔堡》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当代许多电影和电视剧共同存在的问题:解释得太多,留白太少,降低了电影的戏剧张力。优秀的故事片能够引导观众观看、感受、思考,通过细节暗示,让观众沉醉在剧情中寻找谜题的答案,充分调动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对影片始终有所期待。
维伦纽瓦则在他的《沙丘》中省略了角色的念白,大多数心理活动都依靠演员的表演和符号化的场景提示来完成。除了前文所提到的色彩符号,影片还出现了大量的图形符号和象征符号。每当剧情出现保罗和他的父亲莱托交流的段落时,导演都会特意拍一个和公牛有关的镜头,有的时候是墙壁上的牛头,有的时候是桌上装饰的斗牛雕塑。公牛在艺术作品和古希腊神话中都是作为男子气概的象征,而斗牛士和公牛之间生死搏斗的斗牛场景则象征着人性的残暴和高贵,这种对立的品质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保罗家族被背叛,父亲被公爵绑架以后,以殉道者的别扭姿势自杀了:

莱托受到了皇帝的指示来到厄拉科斯星球,反而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据维伦纽瓦所说,他12岁看《沙丘》原著的时候就一直梦想把《沙丘》搬上大银幕了。《沙丘》是维伦纽瓦既《降临》和《银翼杀手2049》以后拍摄的第三部科幻电影,对他来说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来处理科幻电影的拍摄手法问题。相比80年代的林奇,维伦纽瓦要幸运得多,毕竟在这个年代,电影的视觉特效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以假乱真,观众可以在电影院享受到真正震撼的视听体验。
而不是看两个方块在地上打架:

和杀马特一般的造型设计:

有记者采访林奇会不会去看维伦纽瓦拍的这部《沙丘》,得到的答案是“我对《沙丘》的兴趣是零。”林奇说,“重温《沙丘》对我来说太痛苦了。”
从《沙丘的艺术和灵魂》一书释出的概念设计图来看,维伦纽瓦在建筑物、飞船、服装、沙虫等设计上都花了极大的心思,任何可能的细节都被考虑了进去:



佐杜洛夫斯基、林奇和维伦纽瓦的三版《沙丘》,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一种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远超时代意识;一种被甲方束缚、失去了对自己作品的掌控力;最后一种在市场与理想化追求之间做出了平衡。当代《沙丘》是一部以成为科幻标杆之作的史诗巨片,它主攻主流市场,但仍然具有自己的艺术品位,是工业作品和审美追求下最壮观的融合。《沙丘》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爆米花爽片,维伦纽瓦把观众投入到了宏大且隐晦的科幻宇宙中,迷失沉浸在视觉特效和宏大的配乐里。在这个工业流水线作品泛滥的年代,无论对制片方还是对维伦纽瓦来说,《沙丘》都是一次大胆的挑战,让观众从过度娱乐化的商业大片中抽离了出来,重新思考大片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