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以科研视角看《屠呦呦的礼物》
匆忙追完第一集,恰好最近在学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里也在做小分子合成,对剧里的背景知识和实验操作也是颇有感触。作为周公子的影迷,同时也从事相关专业,看着文艺女神的她,成了荧幕中我的“大学姐“,很惊喜,又免不了抱着一种想要“挑错”的心态😁,看完后却不得不感叹剧组和迅对细节考虑之严密。抛开历史背景、拍摄手法、人物塑造等不谈,仅从学科角度聊聊药学人眼中的周迅和《屠呦呦的礼物》。
先聊聊抗疟药物筛选的科学背景。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发的恶性疾病,它需要在一种蚊子(按蚊)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再有蚊子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在红细胞中疟原虫通过一段时间的分裂扩增,达到一定数量后红细胞破裂,疟原虫释放入血,再去感染其他红细胞,不同的分裂扩增的时间也就是疟原虫分类的依据(恶性、间日、三日、卵形疟原虫)。
其实在青蒿素之前,无数科研人已经在抗疟药物的研发中走了很多。例如,很早就开始在西方使用的奎宁(又称金鸡纳碱),它是来自金鸡纳树树皮中的一种生物碱(喹啉类结构,由色氨酸衍生,天然药物化学考点🤦♀️),可惜到了越南战场上,疟原虫已对它产生了耐药性;还有我国科学家筛选出来的常山碱(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又一个考点),其实也具有很强的抗疟作用,可惜毒性太大。任务也即来到了屠呦呦手里。
第一集主要是背景,涉及的实验环节并不多,并没有给“实验狗”太多夸赞或者吹毛求疵的空间。举几个例子吧。周迅的称量操作还是做的相当专业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在称砝码前可以看到天平另一边已经放了一张称量纸,这样称目标质量的时候不会把称量纸的重量算在内,类似于超市称重时的“去皮”。称量纸两次折叠压痕,倾倒时卷成圆柱面、手轻拍称量纸,这样药物不会洒出、也能完全转移到锥形瓶中。这套操作给公子满分💯。不过她的助手的操作没有那么规范,过滤时漏斗下端管口应该紧贴烧杯内壁。
吹毛求疵的还是找到了几个小问题。首先实验服不应该跟外套挂在一块,实验服上沾了很多化学试剂,放在一起会污染外套,不过有可能是因为拍摄置景的需要,无可厚非。周公子的台词一直是几乎无可挑剔的,不过这一次涉及到太多专业术语,内行人还是看出来的周公子在说到这些词语时由于不熟悉导致的下意识的重读😁。最明显的是这里,“桂枝白虎汤的药理作用”,公子把“药理”重读,但其实“药理作用”是一个常用专业名词,而且涉及的面很广,比如作用机制、剂量、毒副作用等等,“请教一个药”就是在请教它的“药理作用”,因此没必要重读,四个字连读带过,内行人都明白大家在说什么,重读显得很突兀,看到的时候立即暂停,小本本记下,终于让我抓到周女士“把柄”,不容易😁。不过必须称赞,类似的其他名词公子处理的都很好,比如“抗疟”药物,还有预告中出现的“动物”房,都作为一个整体而没有突兀的重读。
表演上其他打动我的细节还有很多,并非专业人士就不列举了。总之,这是我第一次在国产剧中看到我们药学人、乃至科研人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而这个第一次是由最敬佩的演员周迅带给我的,小小药学人的内心感慨万千、无以言表。希望大家在感动于科研人的为国为民的情怀、严谨执着的态度、突破创新的精神的同时,也能够看到,是丰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硬实力”让他们把这些“软实力”落实成造福一方的科研成果。专业,永远是科研工作者们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