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是想趁经典的名儿,可惜故事没有拍出经典的范来!

1、
这是一本讲家暴题材的电影。
家暴故事大多数是男人打女人。男人与女人在生理、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了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上的不平等。以前在我们老家农村有一句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当女人的吃穿用度都依赖于男人的时候,男女之间肯定是不平等的。
之前看过一本电影《离秋》,一对上海夫妻移民日本。男的在日本企业里上班,女的在一家服装店打工。但即使这份服装店里打工的工作,也是男人给女人介绍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让男人在家庭重大事务上根本不征求女人的意见,最后两人闹得不可开交。
其实,我是极端好奇日本社会中的家庭主妇制是如何能够如此深入日本人的社会,影响着他们的家庭结构。在如今令和时代,日本女性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在结婚后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就像我很喜欢的女星堀北真希,她也是在结婚之后息影,现在很少看到她的社会活动了。更早一点就是山口百惠。
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吃饭穿衣全部在男人身上,这样的家庭结构,必然会导致男女的不平等。而男女不平等,文化程度高一点的就是冷暴力,文化程度低一点的就是直接打骂了。那么日本家暴现象不应该很严重么,但至少没有从报道上来讲看是没有。当然随着日本经济不景气这么多年,他们女人出来上班的也很多。
在中国,以我个人的社会经验来看,我们真正的是一个男女非常平等的国家,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很少见了。
我从事法律工作二十年,在我手上离婚的夫妻至少有几百对之多,但没有一件典型意义的家暴案件,即男的打女的,女人生活在恐惧之中而不敢声张。大多数声称存在家暴的案件中,基本上都属于夫妻打架。一方可以拿出自己被打的鼻青脸肿的证据,另外一方同样拿得出。而且打架事件发生之后,警方都会介入,打架的原因也调查得很清楚。
在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之后,家暴的受害人可以申请人身保护令。我曾经遇到一个妻子来申请,但是我看了下她的理由,应该来讲没有达到人身保护令的程度。这一对夫妻男女双方均有出轨行为,男的在气愤之下曾经打过女方几下,但是女方和她朋友也曾经打伤过男的母亲,而且在警方的调解下也赔过钱。
这哪里算是家暴案件呢?后来他们离婚了,各自过自己的生活去了。
2、
说回电影。少年时发生的家暴惨剧造成了心理医生内心的创伤,而在少年时给他温暖的姐姐在成年后同样遭受了丈夫的家暴。打骂控制让她出现了精神问题,经常幻想、幻听。
为了给姐姐复仇,惩罚施暴者,心理医生设局先后把姐姐前夫的现任女朋友、经纪人杀掉,最后杀死了姐姐前夫,而且还假造了一封遗书,把所有的杀人罪责推到前夫身上。
当然,这样的伎俩是瞒不过我们优秀的人民警察,天网恢恢,每个人都必须为他的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心理医生不想要这样的结果。
他举起了枪,瞄准姐姐和他的警察哥们。他知道楼顶上有警察的狙击手,他一心求死。也许死亡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整本剧就这样在一种悲怆的余韵中结束!
电影前后讲了两场家暴:心理医生爸爸在他少年时家暴他的妈妈,导致妈妈不堪忍受而自杀;心理医生少年时遇到的姐姐,因为受到了她前夫家暴,结果姐姐流产;虽然两人离婚,但是精神的创伤依然折磨着这位姐姐,让她无法正常地生活。
故事的逻辑向人们揭示,所有悲剧的根源都来源于家暴。
这才有在电影最后那几幕的镜头里,幻想了一个美好结局,所有的人开开心心地生活,幸福得不得了,宛如天国。
3、
整个故事线,没有硬伤,看进去了就挺耐看的。主创人员在观赏性下了不少功夫,让情节蜿蜒曲折。虽然存在不少老梗,但是还是做到了让观众欲罢不能的效果,要预知后事如何,那么请君不要离开,继续欣赏吧!
不过优点的反面就是缺点,也正是因为为了好看,电影更好往情节的诡异悲怆上去发展,没有对家暴的社会原因、家暴激烈程度以及家暴造成家庭激烈的矛盾冲突缺乏深层次的探究,大多数是一晃而过,故事人物过于简单刻画,不良习性、男人打女人,感觉人物的形象没有立起来。
现在国产电影有两大毛病:一是讲不好一个有趣的故事;二是故事讲好了,但是人物形象过于扁平化,立不住。所以没有佳片。当年香港电影颠峰时期,像周星星的至尊宝、周润生的小马哥,刘德华和梁朝伟的无间道,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很丰满,故事也好看,是为经典!
好剧本难得,尤其是大家一股脑儿去拍网络爽文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