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我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明月照尖东,明月照我心。
影片里夜香港的氛围很浓很重,灯红酒绿,笙歌重影,冲击着茫茫众生。因为各种原因要和这座城市擦肩而过,想起少年时代哼着“东方之珠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来熬过那些辗转难眠的深夜,掷下酒瓶抱着电脑大哭。
《明月照尖东》很适合怀念90年代初期那种张扬鲜活的气息,还有青涩的靓仔靓女们(和学友炸裂似的演技)。张学友的眼角还没有那么多褶皱,黎明眉清目秀少年郎,和四大天王都百搭的关之琳还是那样惹眼。
也终于能领会太子戏份轻份量重的原因,只不过片头片尾的两次出场,杀人如麻却甘愿为自己的女人赴汤蹈火甚至堕江一死,无怪“太子”的呼声震天并于93年推出前传了。没有看过《太子传说》,单从《明月》来看,太子是个凶残暴戾却在爱情面前单纯得可怕的杀手。他坚信给翠翠想要的一切,金钱,庇护,翠儿就能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利用职业便利他可以轻而易举将一切与翠翠有染之人置于死地,然后笑着表示“我很爱你”。
但翠翠从伊始就表达了这种恐惧,做太子的女人是相对安全的,却日日为其暴行提心吊胆,周遭围绕着尖刀枪火与鲜血,无异于度日如年。她惯于风花雪月的滥情之地,应酬附和、觥筹交错,本是极渴望一个栖身之处的。在太子那里得不到的安全感,从警察阿明身上得到了补偿。
太子不屑于这种恐惧,却一心一意,一句“唯一没错的就是对翠翠好”,竟让女孩颤抖不已。影片里有一处小细节交待了阿明与前女友分手经过,可以看出阿明的占有欲并不亚于太子。翠儿的命运并不顺利,太子赴死,她将满心欢喜地投向阿明一侧,结局却可能与预期大相径庭。可以预料,翠翠的命运也是起伏直下,只不过原片中并未体现,只给予暗示。
于是在《明月》里太子成了唯一的悲情人物。在外逃亡却因女友的生日专程赶回,为保证她的安全不惜捆缚炸药只身闯闹市,驾车逃离却因翠翠的一块伤撞进药铺,停车给她喂水喂药。在太子眼里,翠翠的命胜过一切,他单纯地表达着自己这种面面俱到的爱,却让翠翠感到阴差阳错的恐慌与窒息。
太子或许不曾预料到翠儿会舍弃自己火烫的爱而投身他人,他早已习惯了发号施令、占有一切,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太子作为杀手弑人如麻也见惯了鲜血与叛逃,翠翠的背叛完全可以成为他将她置于死地的理由。跑车即将撞向阿明和翠翠时,刺目的车灯伴着人群的尖叫,夜晚的尖东被明月映得雪亮。他却急转弯,回转头来,一头一脸的鲜血,眼里又是恨意又是妒忌又是离别的伤怀与决绝。然后他驾车穿过急救车的车身一跃而出,湮没在乌黑漆漆的江面下。爆炸声从水下传来,惊魂未定的阿明和翠翠立在江畔,久久难以回转。
宁愿遭受背叛与死亡也不愿伤害翠翠,这是一个连环杀手最叫人刻骨铭心的地方。既然爱就一片透澈,宛如普照尖东的明月。只是他爱错了方式,至少他的爱没有为他赢回翠翠,也逼着自己行上了绝径。
或许反派自己都没能想到这个角色的受欢迎程度吧。很简单,在观众眼中,太子早已不是一个纯粹杀手的代名词。他执着爱情观对人的吸引程度早已超过了所谓冷血狂狷的一面。他失去生命换来的并不一定会是翠翠的幸福,只是他能做到这一步,他便义无反顾地去了。
尖东,尖沙咀以东。在夜深人寂寥时,脑海里翻滚着枪声与火光,还有迷蒙又遥远的夜色港湾。手机里是歌神的《望月》。在这黑暗中悠悠独照,凄清的光辉,夏夜热浪滚滚的夜风。翻一个身落一次泪,那个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时代永远也回不去了。一个简单的决定也改变了这一切,意味着我将在之后的年月里加深描重这种潮湿的想念了。很多年后我们都不再年轻,“太子”不再演戏,而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最多余味就是年轻。命运就是这样儿的。年轻时想要追寻的一切,随着太子随车坠入江中时摩擦出的一尾火焰沉寂下去。我想不通,也害怕它们失去。
怎样才能保留呢——一部港片的回答或许已经足够清晰。一遍遍重温过去,然后让当下多一些儿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