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的人》:只要会吹,猪也能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该因为这是第一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黑色电影,就认为它价值连城。没有比这更加“政治正确”的愚蠢了。评价一部电影,首先看的是电影本身的质量,然后才是关注导演、演员等构成一部电影必备的元素。难道不是吗?
可以想象,如果这是一部男性导演的作品,甚至不太有可能流传到今天。它被“吹捧”,更多因为后世附加的“女权主义”。如果艾达·卢皮诺在世时知道此点,她可能也会感到震惊。这说明政治站位已经荒谬到危害电影评论。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搭便车的人》的故事简单到无趣。两个普通男性因为搭载连环杀手而被推向死亡边缘,电影一边呈现三人坐车在公路上奔驰的画面,一边补述警察追捕罪犯的过程。最后警察追到了杀手,电影结束。
不仅文本不行,影像也不行。这样一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可看价值呢?反正我是看不出什么名堂。除了同样是我给艾达·卢皮诺补缀的一束光环——在这部全员男性的电影里,确实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揭示男权社会本质的佐证。
杀手仅仅通过一把枪,便让两个强壮的男人乖乖听命,这说明了什么?这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男权社会制度不只是男性压迫女性的事实,同样也是有权力的男性压迫无权力的男性的事实?看来,男权社会的本质是“权”,而非“男”。
之所以一提到男权社会或父权制,便联想到男性欺负女性的画面,仅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是男性比女性更强。那么底层男性呢,他们受到的压迫不会比女性少。还有处于上层的女性,同样会压迫下层女性。
这说明了父权制是由权力关系建构起来的,通过权力的大小将人分出金字塔式的层级,以此来维系社会的稳定运作。不过这是艾达·卢皮诺想在电影里表达的吗?当然不是。这是我为艾达·卢皮诺女权主义先驱标签找到的伪证。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把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