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旧影片的一点感触
生于和平年代,的确很难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恐怖。但回顾历史,战争一直都在,也从未是人道的,它只会越来越沉重。无论是我们,还是西方,都因此而留下许多伤痛。 但讲起战争,我们大多也是要讲究一个“主旋律”的,只是在主旋律之外,我们与他们的瞩目点却有些不同。记得我去年在影院看过《1917》和《八佰》,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是两者的风格,还有想表达的东西,却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或许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我们双方一直以来的某些习惯。 当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我们谈到里面的具体(尤其是亲历者)时,选取的角度还是有所不同。 我们自己更多是用一种仰视的角度,这是一种很正能量的方式。我们不应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忘记过去那些牺牲自己的先烈。这种缅怀是一种感恩、一种自我提醒,它能让我们谨记那些不应遗忘的记忆、感激应该感激的英雄,它让我们凝聚在一起。 西方略有不同,有不少是用平时的角度来描述。抛去再早之前的电影,以近十年来看,如果我们自己拍出来的是“神话”,那么他们展现的,可以说是“人话”。这部纪录片是,再稍后的《敦刻尔克》是,还有上面提到的《1917》也是。他们只是尽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无需拔高,也没有斥责,情绪就随着画面缓缓流淌开来。 可能因为距离观影的时间还不是太长,现今我还保留着比较多对《1917》的感慨,说实话,我喜欢它胜过同年播出的《八佰》。战争的确是暴力、血腥、残酷、疯狂的,但它对我们的伤害却不止是在那些混乱的战场上。这种伤害已经超越了时空,它会出现在鲜血狂飙的肉体上,在布满炮坑的战场边缘上,在一片死寂的村庄中,还会深入骨髓持续上百年的侵蚀。这些里面,影响最深的并不是汹涌爆发的悲怆,而应该是喑哑却持续不断的哀伤。 当然,这两种视觉其实并无优劣之分,也不需要分个高低,即使是美国,也有一大批“正能量”的战争电影。我只是觉得,在激荡的情怀之下,我们还是需要为自己内心寻找一点空隙,来存放一些平缓的情绪。 在最后,还是想老生常谈一句: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