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父母的局限,是我们变好的开始...|从心理学解读米娅与父亲的关系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01
米娅是《扪心问诊》第二季的一位来访者,40岁,单身,是一位成功的律师。
她与爸爸的关系非常好。
只要一接到爸爸的电话,哪怕是在会见客户,她都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陪爸爸聊天。
在米娅的感知里,爸爸是世界上最爱她的人。
在她小时候,爸爸经营着一家小商店,每天早出晚归。
她每天上学都会提前出门,经过爸爸的小店,然后爸爸会给她一个大大的微笑,为她泡上一杯牛奶。
有一天早上,店里突然冲进来一个拿枪的劫匪。
他用枪指着爸爸的头,命令爸爸把钱全部交出来。
但爸爸丝毫没有妥协,并冲劫匪回应道:“我已经报警了,警察马上就要来了。”
那一刻,在米娅眼里,爸爸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后来,劫匪把抢指向了米娅,继续威胁道:“再不给钱,你女儿的命就没了。”
爸爸顿时慌了,立刻打开抽屉,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劫匪。
劫匪离开以后,爸爸抱着米娅痛哭了一场,并跟米娅做了一个约定:“这是个秘密,不能告诉妈妈。”
因为一旦妈妈知道了,肯定会训斥爸爸和米娅。
怀揣着这个共同的秘密,父女两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
从而给米娅形成一种感觉:
我“取代”了妈妈,成为了爸爸心中最重要的人。
与此同时,她与妈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02
随着米娅慢慢长大,她开始与不同的男性交往,但却没有一段恋情能最终修成正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她交往的每一个男友,都是有妇之夫。
无一例外的,男方一开始都会信誓旦旦地向她许下诺言:“我一定会跟妻子离婚,然后跟你结婚。”
但在秘密交往一段时间以后,男方都会找到各种借口,把她甩开。
在这样周而复始的恋爱模式之下,40岁的米娅至今没有成家。
最初米娅走进保罗的咨询室,是因为她内心非常渴望一个安定的家。
随着治疗的展开,保罗开始引导米娅去探索她一贯的恋爱模式。
为什么她总是找有妇之夫,而不是找正常的单身男性来交往?
在一次次抽丝剥茧的谈话治疗中,保罗慢慢解开了米娅潜意识里的牵引。
这一切,均与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有关。
在成长的过程中,米娅成功地“打败”了妈妈,成为了那个与父亲分享各种秘密的、最重要的女人。
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她不断地在恋爱关系中复制她与父母的关系。
通过与有妇之夫秘密交往,来“打败”对方的妻子,并成为对方最重要的女人。
03
然而,仅仅是理性层面的分析,并不足以让米娅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解释。
她不断地使用各种防御机制,去攻击保罗,去否认事实的真相。
直到有一天,她罕见地生病了,在家足足躺了一个星期。
期间,她的妈妈专程跑过来看望她,并陪伴她,但她的爸爸却始终没有露面。
米娅主动与妈妈聊起小时候的事情,并质问妈妈:“为什么在我小的时候,你没有像爸爸那样陪伴我,爱我?”
妈妈向她解释道:“因为我刚生下你的时候,就得了产后抑郁症,根本没办法照顾你,所以只能把你托付给爸爸照顾。后来等我从抑郁走出来的时候,你与爸爸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亲密了,使得我根本没有办法去接近你们。”
尽管妈妈说的是事实,但米娅依然无法接受,也无法原谅那个没有好好爱过自己的妈妈。
她再一次来到保罗的咨询室。
在谈话中,保罗耐心地引导米娅看清一个眼前的事实:
米娅病了整整一个星期,妈妈来了,爸爸却没有来。
这与米娅的认知“爸爸是最爱我的人,妈妈一点也不爱我”是相互矛盾的。
再回溯到妈妈当初生下米娅得抑郁症的时候,爸爸其实也是同样的态度——任由妻子躺在床上自生自灭,不去探望。
后来,米娅去找爸爸当面澄清这个问题,爸爸顿时恼羞成怒,并大声指责米娅一直都是个脾气怪异,很难伺候的女人。
当设身处地地体验到妈妈当初的孤独与无助以后,米娅终于理解了妈妈的身不由己,并接受了爸爸原来并不是一个完美父亲的事实。
04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父母的爱与陪伴;而每一个父母,却又有各自的无奈与局限。
那些从小缺爱的孩子,常常会不自觉地放大成长过程中的某个被爱的瞬间,并把那个曾经给过她一点点温暖的人过度理想化,就像米娅与她爸爸的关系一样。
但另一方面,她可能也会不自觉地放大那些不被爱的瞬间,并把某些人阻挡在关系之外,就像米娅与她妈妈的关系一样。
当我们真正长大的时候,再度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再度审视我们曾经与父母的关系,也许我们能够从新的视角,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如此一来,我们在看待其它关系的时候,也会变得更理性,更客观,更真实。
看清父母的局限,是我们长大的标志,也是我们变好的开始。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T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