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芒和泥潭里挣扎——从艺术角度看《肖申克的救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终于看完了《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主角安迪被冤枉入狱的故事:(摘自IMDb)
Chronicles the experiences of a formerly successful banker as a prisoner in the gloomy jailhouse of Shawshank after being found guilty of a crime he did not commit. The film portrays the man's unique way of dealing with his new, torturous life; along the way he befriends a number of fellow prisoners, most notably a wise long-term inmate named Red.
初期选择看《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因为想一探常年稳居豆瓣第一的定影,主题是我个人很喜欢的犯罪主题。抽离出对于一个人物或者整个剧情的沉迷,单就制作来讲这部电影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摄像:罗杰·迪金斯
摄影
《肖申克的救赎》的摄影是罗杰·迪金斯,他指导拍摄了超过20部电影,两次获得了奥斯卡的奖项。在拍摄《肖》,罗杰也拍摄了如《杀人拼图》、《巴顿·芬克》等相同题材的电影,摄影风格相类似。从一个艺术家的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说,《肖》应该是他鼎盛时期的一部作品了。
我们不难看出在处理镜头时,罗杰体现了他的丰富的经验和细腻。
举例的第一个系列的镜头是描述监狱里面的血腥和暴力的:在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天晚上,哈德利把一个不知姓名胖子从牢房里拖出来揍了一顿,这段戏没有用近景或特写渲染暴力程度,而是克制的运用远景露出了监狱冷酷的大环境,整个场景的饱和度都变得特别的低,人都是通过阴影来勾勒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光源也是在远处的微弱的光。体现出监狱的黑暗和人性的泯灭。
镜头
连着上面对于摄影光线的分析写第二处暴力镜头,这是一个运景镜头,是三姐妹强暴安迪的时候,只是最初的围住他时有特写,在群殴时依旧是远景,而且这次镜头越来越远,人身上的有些许的光,焦点也从人转到四周的物上面,经过一段几乎全黑的画面,镜头彻底变为拍场景。体现监狱环境,这里突出了监狱的空旷和黑暗,好像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不是三姐妹。
导演
《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是弗兰克·德拉邦特,《肖》这部作品是在1994年拍摄的,另外还有有名的作品《绿里奇迹》,《迷雾》,《行尸走肉》等(按时间顺序排列),尽管他不是一流的创作家,但是他是一位出色的匠人,在他手上无数优秀的小说都被拍成电影。从一开始的风格属于比较隐晦的社会黑暗面到直接通过惊悚片来揭露人性的阴暗,弗兰克·德拉邦特做到了用自己的电影展示了一个灰色的世界。总体而言,他的风格很“好莱坞”额:好莱坞式的结构和结局能在《肖》和《迷雾》中充分体现。但是从各个方面他构造的是在绝望世界当中的希望之歌:在《肖》中,结尾是开放的;而在《迷雾》中人们困在密闭空间里面,无法逃出重重迷雾,在暂时性的安逸(选择待在超市里)和冒险出去救生相纠结。最终以最善意的选择导致一个懊悔的结尾,或许这两个的故事的脚本是相似的,人们在危险的安逸与冒险的希望中挣扎,只是这个在《肖》中是在监狱里度过人生还是重新出去适应社会的困境。弗兰克也在两个相似的剧本中获得了拍摄这种人物困境的经验。
在《绿里奇迹》中(有意思的是小说的作者和《肖》相同,可以看出弗兰克在小说的选择上有自己习惯的风格)同样是监狱的风格,在这部作品里,和《肖》相似的是在《肖》里关于监狱描写的隐晦的阴暗面,关于监狱的阴暗和潜规则,关于孤独和人性的黑暗。弗兰克捕捉着身边社会的每一个细节。
从弗兰克的剧本选择(他的电影剧本都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选别人的),我们可以看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就是对于社会中人性的纠结的描写。弗兰克·德拉邦特的电影里充满了绝望,更体现了无数希望的星光。
表演
扮演瑞德的演员摩根·弗里曼是整个片子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单从这部片子来看,摩根·弗里曼在每一个动作的处理上面都没有任何偏差。我最喜欢的一处表演是在安迪放完音乐被关禁闭出来后众人在一起吃饭的场景。他们在讨论“hope”在监狱中是否应该存在。仔细去关注摩根·弗里曼的眼神和嘴部动作还有手部动作,发现他演绎的这样一个在监狱里待了几十年的人物是带有长者的忠告,嘴角的动作很自然,带在无奈,反驳和一丝气愤。
摩根·弗里曼应该是好莱坞最知名的黑人男演员了,他塑造了非常多经典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共性就是都很聪明有智慧,大多是正面的角色,只有少数(《惊天魔盗团》)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比如他在《遗愿清单》中的饰演卡特这个角色,相较于瑞德,这个角色需要更多的表演张力,因为中间出现了明显的角色间的冲突情节。摩根·弗里曼在处理争吵时没有用力过猛,而且对比他与朋友和妻子的争吵,会发现他的表演方式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激烈,而后者更多是表现内心的曲折。更比如《七宗罪》中,摩根扮演的沙摩塞依旧是一个冷静老练智慧的角色,但相比《肖》,他这次是站在明处的人,能看到的他的眼神和整个表演风格都更加清澈了。Btw,本来想去看《花街传奇》的但是实在找不到资源,应该是一个更颠覆的角色。因而,摩根也变成了好莱坞最佳男配,神奇的是,他的角色往往比主角引人注目。
角色
相比于男主,瑞德是一个更神奇的人物。瑞德没有主角光环,他没有分到一个恰好能越狱的房间,掌握洗钱的技能或者讨取政府的财政支持。瑞德就是监狱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代表了监狱中的大部分人。由一开始的不愿意进入监狱。再到后来,在监狱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半辈子,已经完全的适应了监狱中的生活。就不愿意再适应社会了。瑞德是一个非常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戏剧角色,因为他有着最重要的一点——纠结。这种纠结是我们在男主身上所看不到的,因为男主一直很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自由。那瑞德呢?他也想要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他能承受的吗?他真的不会变成第二个布鲁克斯吗?更何况,他已经深谙监狱之道,他过得如鱼得水,他的对于自由的渴望早已没有那么强烈了。
所以我觉得瑞德这个人物的设置是这部电影最有智慧的点,能给看者以思考和感悟。
瑞德才是真正需要被救赎的人,他建立了整部剧的价值支撑点。
P.s.更有说法《肖》的英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red就是瑞德的意思。
叙事
《肖申克的救赎》的就是一部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叙事方式的电影。先构建一个主要角色;再建置戏剧性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最后是对戏剧性情境的建置,在《肖》中便是安迪要出狱。同时《肖》运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进行叙事,通过瑞德这样一个站在明处的人物来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又转化安迪第一人称的上帝视角来体现他为了越狱而做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
价值观
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就是追求自由。影片中有着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外出劳动时,安迪争取了警卫队长的信任,通过自己的会计专长为大家赢得了两箱冰镇啤酒,囚犯们兴高采烈地喝着久违的啤酒,而安迪只是坐在一旁微笑着注视着这一切。瑞德说,那一刻“我们坐在春光下喝着啤酒,像自由人在修理自家的屋顶一样,我们是万物之主。”其实,安迪冒着生命危险想要得到的绝非这区区两箱啤酒,而是那一种获得一瞬间自由的感觉。安迪为了自己的自由失去理智到求狱长给他翻案,以安迪的智商,不难猜到狱长之后可能的举动是什么,但是在自由面前,安迪已经没有了理智可言。他为了自由更最终选择了越狱。
和安迪的追求自由相反的是布鲁克斯和瑞德的被制度化,而他们需要的是在救赎之后重新获得的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于希望的憧憬。
对于豆瓣top250的其他电影,我也多多少少看过10几部,说实话,《肖》带给我的感觉是更长的回味,是萦绕在心头久久挥散不去的一种情感。
不论是《肖申克的救赎》或者top250的其他电影,都能从另一个层面让我看出中国现在的电影的一些问题:(后面观点纯个人想法)
1. 中国电影普遍格局太小,这几年为数不多的“格局”还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给的,剩下的除了爱国主题,好像都没啥主题了。
2. 国产电影抒情点太直给。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现在的喜剧片到最后一定要有一个催泪点?或者抒情点?难道真的不觉得很突兀吗?
不去讨论喜剧的内核到底是不是悲剧,我们看看《肖》等电影的抒情点,都是浅尝辄止但是可以让人记很久的这种东西,而不是大段独白的心理活动的直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