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给姑妈,一分给舅舅。一场道德绑架式中国亲情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心血来潮看了晚间场,拿了纸巾,最后落了几滴不值钱的眼泪,莫名有点心疼票钱。
全篇感动我的并不是姐姐与弟弟之间的感情,而是子女与父母的连接,姐弟思念父母的点,更能让人产生共情与想象。要我说,这电影改名叫《我的姑妈》、《我的爸妈》可能还更感人些。另外,一个强调温情的片子,还要努力在影片中加入不合时宜的喜剧细节,就变得更加突兀(对于寻找领养家庭的谈话,强行扯入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设定,可是我却完全笑不出来)。
影片整体节奏很奇怪,经常一个泪点还没烘托释放,就立马接下一个场景了。这也是为什么,每到情绪点还没开始感动,总觉得差点火候,最后终于要感动了,姐姐弟弟踢球时,又用了大量的慢镜头烘托,总觉得有点太刻意。
电影最立体的角色,是忍辱负重的姑妈和看似潇洒的舅舅。一个自己从火坑走出来,还要推自己侄女下水的姑妈,曾经也是满腔热血,为了弟弟放弃继续求学,对丈夫不离不弃,是很典型的中国式亲情,讲求奉献、无私、忍辱负重。舅舅则是看似潇洒,其实受过伤,便假装不在乎,也不愿再付出真情,但本质善良的他,也会散发出友善的气息,舅舅的皮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细节。
关于“俄罗斯套娃”的情节,对个人而言,是全篇最感人的时刻。遗憾、无奈都在姑妈的一句句俄语中释放的淋漓尽致。姑姑也意识到,时代变迁所带来新的变迁,她也没有理由继续逼姐姐养育弟弟。

“弟弟”在影片的前期是一个完全不懂事、没教养的形象,朝姐姐脸上吐痰,把饭菜倒到姐姐被子上,后期跟姐姐住了一段时间,期间也没表现出变化的过程或教导的内容,弟弟摇身一变变成了能说出“我只有你了”的精小孩,最后还理解了姐姐,为姐姐的梦想主动去领养家庭???
弟弟的台词未免太过成熟,完全陌生的姐弟,真就因为“血浓于水"就化干戈为玉帛。

梁靖康饰演的男朋友这一角色,也是为推动剧情而设的“工具人”,全篇没什么存在感,女主受委屈,他拦着安然让她不要争斗;说好考研去北京,他不拒绝也不解决;最后说,没有我谁还会迁就你,然后下线。所以男主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安然的角色是多么自私、不通情达理、性格古怪吗?还是只是拿子枫妹妹的荧幕初吻当做电影宣传的噱头。
我想说,这部电影融了太多元素,导演想尽可能反映社会现实,但最后,连核心都没表达清楚。导演是想借此电影表达什么呢——重男轻女?时代变迁?还是计划生育的黑暗?元素太复杂,尤其是我听到安然对姑姑说“被姑父看洗澡”时,我的疑惑达到了顶峰,所以是要融入性教育的内容呢,最后也不了了之,一头雾水。
抛开剧情不谈,整篇使用了半重庆方言半普通话,经常出现,前边还在用方言聊着天,后边加一句普通话的台词,并且方言的使用也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不地道(在重庆呆了五年的我表示正宗且地道的重庆话绝不是这样!)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吸引人去看多半是张子枫妹妹良好的路人缘,或者是非独生子女希望在电影中看到兄弟姐妹深厚的感情,最后得到——性格古怪的“安然”完全颠覆子枫妹妹的形象,和强行圆满的姐弟情节,总觉得片方不太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