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生活里的荒诞与虚无
《奇怪的猫咪》是若蒙·崔西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的处女作,入围了2013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在这个挖掘过众多电影大师的单元中,充满了各种前卫、先锋、实验的想象力,你不能指望在这里出现的作品像一部主流电影那样可以预期。《奇怪的猫咪》就是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影片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平淡无奇的一天,孩子们回家,母亲做家务,有人来修理洗衣机,奶奶一直在睡觉,小女儿总是伴着噪音大叫,抽烟的、玩耍的、聊天的、喝果汁的,晚上有客人来访,聚餐之后曲终人散,影片结尾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只是这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若想在这部影片中寻找所谓的情节,也许是件徒劳之事。戴锦华老师曾经在分析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时将之归于“无情节电影”,认为基氏的作品,有事件,却几乎没有传统意义的情节。她用叙事研究中的定义举例来区分故事与情节的不同之处。比如,“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对时间链条上相继发生的事件的陈述罗列,这是故事;但是“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过度而死去”,这便形成了情节,因为在时间链条上相继发生的事件被赋予了因果关系。从而,她指证基氏的作品中,故事蜕变成为了情境。《奇怪的猫咪》有着相似的情况,亦是一部“无情节电影”,甚至这部仅有69分钟的影片做得更加极致。它只是“如实”地呈现了一天的生活流,每一场戏仅仅是因为时间的先后顺序而逐一排列,并没有形成任何因果逻辑链,甚而母亲、女儿Karin、儿子Simon各自讲述的记忆故事也都无因无果。
叙事不是电影唯一的功能和目的。尤其是这类偏重艺术的电影,它更倾向于类似绘画、音乐那样,传达的是某种状态、情绪抑或某种品味。如果单从故事内容的转述来看,《奇怪的猫咪》的确日常琐碎,但这部影片要去细细地看,才能感受到潜藏在平凡生活之下的节奏和张力,才能体味人生种种的荒诞与虚无。导演所采用的电影化方式十分契合影片的内容及主旨,通过镜头、声音、剪辑的处理实现了电影独特的书写。
全片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固定镜头,仿若不存在似的注视着这个家庭,进进出出的人们,蹿上跳下的猫狗。在这样的镜语中,导演没有试图去告诉观众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切都需要观众从人物的行为、讲述或眼神中去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Simon虽然说得轻松平常,但记忆中他和那个被讲述的女孩对视的画面却似乎让人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情愫,人物的叙述与影像内容的错位产生了一种类似悬疑的力量。又如,母亲和来修理洗衣机的男人之间是否有隐情,孩子们敏锐的眼神似乎觉察到什么。这些藏于生活中不可见的暗流,却能引发浮想联翩。导演用丰富的画外音充盈着固定的画面空间,描勒出人与人之间,此身之地与记忆之间的微妙关系。不知道导演是否真是小津安二郎的拥簇,除了固定镜头的运用,影片中静物式的空镜头也像极了小津的用法,就像散落在影片中的标点符号,将一天的时间流分切、浓缩、联接。随之而起的大提琴主旋律则与这些标点符号一起,拨动出日常生活的韵律。
这当真是一部充满实验性的影片,将日常美学发挥到极致。人来人往,成长衰老,喜怒哀乐,都在这一天的时光中呈现出来,它带着一种恐惧的忧愁,是始终表情严肃的母亲,也是总睡不醒的奶奶。这不就是人生?永远被那注定死亡的宿命所萦绕,本质无非是虚空。
原文刊于《环球银幕》,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