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的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电影又一次让我意识到,欣赏电影是一件多么私人化的事情。看完之后习惯性打开豆瓣,惊讶地发现高赞评论很多提到“煽情”,第三幕大火太突兀的问题。煽情我是完全没觉得,至于大火,我觉得其实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仔细想想,可能我在理解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代入了很多的个人经验。于是也明白了这样的评价从何而来。
一部试图引起共情的电影,在观众中产生分歧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各种手法被反复使用,当代观众观影经验日益丰富之后。一部分观众跳脱电影叙事,没有产生情绪共鸣,转而解构电影的表达动机甚至表达方法,这时导演试图引发某种感受的动机很容易被套上煽情的原罪。一般表达方式越直接,叙事能力越差,煽情感越明显。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电影一定程度上都有唤起情感共鸣的意图(我觉得一定要举反例的话可能是库布里克)。而观者的情感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和观看者的个人经验有关。所以观众觉得是否煽情,实际上和观看者自身经验密不可分。个人觉得引起情感共鸣不应该是电影的目的,甚至可能也不是电影好坏的标准,但对《minari》这样题材的电影来说,却很容易成为观众判断好坏的标准。
既然观影体验是如此依赖个人经验的东西,接下来也要不可避免地夹带私货了。电影里的外婆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婆的时间除了做家务,几乎都给了方寸菜地。当小男孩抱怨外婆身上有味道的时候,我几乎一瞬间回想起了那种农村老人身上独有的气味。电影中有许多关于孩子和老人的天真的场景,作为观众我看的时候从未怀疑过这些细节的真实性。一部分原因来自演员优秀的表演,但更重要的,我相信这些都来自导演自身的生活经历。如果没有这些温馨的,有趣的生活细节,这部电影就失去了灵魂,灾难后的重建也不再有说服力。
电影丝毫不避讳人物的性格缺陷。我们能看到妈妈的保守僵化,爸爸的固执和认为男人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传统男性自尊,以及外婆不负责任传统守旧的一面。某种程度上这是东方家庭的两面性,母亲过于心系家人常常也成了最不愿冒险的人,父亲承担太多责任却疏于沟通。这种东亚文化下的缺陷却构成了电影独特的乡愁气息。
至于这场大火,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剧情的关键转折点,是灾难将家人重新联结在一起,因此导演的叙述略显生硬仓促。但我的观点正好相反,导演刻意淡化了火灾的地位。火灾是如何重新连起破碎的家庭的?我们只看到大火中妻子奋不顾身抢救蔬菜,仿佛之前的隔阂都不存在。大火之中丈夫最后关心的是自己的妻子在哪里,而不是未能抢救出的蔬菜。至于火灾之后他们经历了什么,如何冰释前嫌,都没有交代。因为答案都在火灾之前铺垫好了。导演用前面的一百分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却如何因为种种困难沟通出现障碍,因爱生怨。
显然这是一部十分朴素的电影,叙事克制,运镜也没有太多花样,连描绘乡村风光的远景镜头都少有(换作日本电影大概会多些)。但我只想感谢导演将这些拍出来,而且是这样真诚的态度。是否引起共情见仁见智,但煽情是无论如何也说不上的。因为在我看来导演似乎是被一种分享的态度,一种天然的倾诉欲望驱动着。但之后的电影水准会如何还很难说,毕竟讲自己的故事和讲别人的故事还是很不一样的,期待下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