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大道》——可见的好莱坞世界和类型叙事的拆解

比利•怀尔德导演酷爱的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曾经这样描述好莱坞:“你在好莱坞居住很长时间也不会看到在电影中的那些地方。” 作为回应,1950年出品的《日落大道》的开头便是从日落大道的路牌拉出的长镜头。这或许可以被看作对于影片意义的最好概括。
《日落大道》对于好莱坞的“公共想象之门”身份的打破是多重意义上的。这来源于它对于整个好莱坞工业的指涉和呈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史上,呈现好莱坞内部世界的影片并不少见,但他们最终却终于成为写就好莱坞乌托邦神话的另一种方式。但《日落大道》的指涉是彻底而全面的。它由一个过气女演员射杀过期小编剧的故事为外壳,将一个爱情故事叙述得矛盾重重,人心叵测,如同1950年的好莱坞世界。
这种指涉首先是对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指涉。作为制片厂制度的核心,制片人和制片经理的权力控制着好莱坞电影的一切。哥伦比亚公司领导人哈里•科恩将导演、编剧、演员统统归入“小人物”行列,而在其他国家电影的逻辑中,这些人恰恰是电影的核心。制片人和制片经理以经济逻辑思考着影片的所有方面,包括剧本。并且在好莱坞,不可能有一个编剧能够独立完成一部影片的剧作任务。于是《日落大道》的小编剧吉瑞以个人写作的方式出现,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而吉瑞和思凯佛兴致勃勃的剧本合作也只能以悲剧收场。这是好莱坞制片体制一手导致的。影片中吉瑞向制片人描述剧情的段落,真实而深刻的展现了制片厂制度的运作方式。制片人以他们认为会盈利的方式肆意篡改影片的剧情,编剧只能选择哭笑不得。这是好莱坞商业规则的核心部分。
而明星制,则是影片最重要的指涉对象,诺玛•戴斯曼作为一个过气的电影明星,沉浸在自己想象性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直至崩溃。这部影片简直仿佛《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续集。《一个明星的诞生》清楚地呈现出一个明星如何被塑造,而不再符合制片厂要求,本质上是不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将被无情抛弃。“在电影圈,没有多少银幕英雄可以常年屹立不倒,随着健康远去,韶华不在,财富消失,青春杳杳,所有的人都成过往云烟,昨日旧梦。” 这既是一个明星要付出的代价。诺玛•戴斯曼便是成熟的明星制的牺牲品。《日落大道》呈现的是明星制的残酷,使得人性变异,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在临死还不能从想象性世界中惊起。这场爱情成为其人生的最后一搏的砝码。但如同她复出的可能性一样,这场爱情注定是走向绝望。这场爱情的困境,便如同1950年的好莱坞面对“派拉蒙法案”的困境。
传统意义上说,派拉蒙法案的通过,直接导致了制片厂制度的瓦解和经典好莱坞破败的开始。大公司不得不缩减每年影片的拍摄量,提高单部影片成本并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吉瑞便俨然这场改变的牺牲者。作为经典好莱坞代表的诺玛•戴斯曼虽然依然破败,但年轻编剧吉瑞和思凯佛仍然没有新的希望。这是否意味着好莱坞世界的严重困顿。脱离了放映环节的大公司缺少对于类型信息的反馈,而中产阶级外迁和战后“婴儿潮”严重影响了电影的收入。在1950年,美国电影的收入只占娱乐产业的12.3%。而在过去,这个数字高达25%左右。在这里,影片中编剧和演员以及过气导演迈克的设置都直接以个人的困境彰显出整个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困境。
然而以比利•怀尔德一贯的方式,影片以一个具有类型片外壳的爱情故事讲起。作为一个倒置的灰姑娘文本,《日落大道》完全没有在主体的爱情故事中给予观众任何关于爱情类型片的传统想象。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关系建立在相互里用的基础上,两人合作的剧本对于他们的意义要大于爱情对于他们的意义。而吉瑞的离开时诺玛的暴怒,也归根结底因为其对于事业的彻底绝望。在这场爱情当中,充满的是仇恨、嫉妒和报复。完全违背了郝建教授对于爱情类型片的简单概括“爱情伟大,渡过曲折”。郝建认为,在好莱坞的爱情类型片中,作为一个集体狂欢性的仪式性叙事,爱情总是正面而超越一切的。在这其中,会借机符合诸如阶级性的消除等等的承载意识形态意图的现代神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日落大道》更似一部“反爱情片”。而片中吉瑞和思凯佛迸发出的爱情火花,也被诺马掐灭。这场爱情注定是绝望的。而将黑色电影的外部形式带入到一部爱情片中,严重颠覆了爱情片的传统外观,将爱情世界描述成一个尔虞我诈的黑色世界,比利怀尔德将自己对于类型片的消解意图用最为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想对于他的后几部作品,这种方式是否显得不够成熟呢。
影片的结局是一次对爱情类型片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暴力拆解。好莱坞电影广泛的使用大团圆结局首先应该看作是一套成熟的商业美学的诉求,这种诉求保证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以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和情感需求。而其意识形态运作,则会在后文的具体段落中进行讨论。我们可以将结尾看作好莱坞乌托邦神话能否顺利传达和建构的关键。《日落大道》拆解了传统的爱情片叙事,继而拆解了惯常的大团圆结局。爱情的不可超越成为真正的可见的神话,而原本通过爱情片叙事实现的神话性却被打破了。
《日落大道》对于好莱坞的“公共想象之门”身份的打破是多重意义上的。这来源于它对于整个好莱坞工业的指涉和呈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史上,呈现好莱坞内部世界的影片并不少见,但他们最终却终于成为写就好莱坞乌托邦神话的另一种方式。但《日落大道》的指涉是彻底而全面的。它由一个过气女演员射杀过期小编剧的故事为外壳,将一个爱情故事叙述得矛盾重重,人心叵测,如同1950年的好莱坞世界。
这种指涉首先是对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指涉。作为制片厂制度的核心,制片人和制片经理的权力控制着好莱坞电影的一切。哥伦比亚公司领导人哈里•科恩将导演、编剧、演员统统归入“小人物”行列,而在其他国家电影的逻辑中,这些人恰恰是电影的核心。制片人和制片经理以经济逻辑思考着影片的所有方面,包括剧本。并且在好莱坞,不可能有一个编剧能够独立完成一部影片的剧作任务。于是《日落大道》的小编剧吉瑞以个人写作的方式出现,就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而吉瑞和思凯佛兴致勃勃的剧本合作也只能以悲剧收场。这是好莱坞制片体制一手导致的。影片中吉瑞向制片人描述剧情的段落,真实而深刻的展现了制片厂制度的运作方式。制片人以他们认为会盈利的方式肆意篡改影片的剧情,编剧只能选择哭笑不得。这是好莱坞商业规则的核心部分。
而明星制,则是影片最重要的指涉对象,诺玛•戴斯曼作为一个过气的电影明星,沉浸在自己想象性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直至崩溃。这部影片简直仿佛《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续集。《一个明星的诞生》清楚地呈现出一个明星如何被塑造,而不再符合制片厂要求,本质上是不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将被无情抛弃。“在电影圈,没有多少银幕英雄可以常年屹立不倒,随着健康远去,韶华不在,财富消失,青春杳杳,所有的人都成过往云烟,昨日旧梦。” 这既是一个明星要付出的代价。诺玛•戴斯曼便是成熟的明星制的牺牲品。《日落大道》呈现的是明星制的残酷,使得人性变异,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在临死还不能从想象性世界中惊起。这场爱情成为其人生的最后一搏的砝码。但如同她复出的可能性一样,这场爱情注定是走向绝望。这场爱情的困境,便如同1950年的好莱坞面对“派拉蒙法案”的困境。
传统意义上说,派拉蒙法案的通过,直接导致了制片厂制度的瓦解和经典好莱坞破败的开始。大公司不得不缩减每年影片的拍摄量,提高单部影片成本并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吉瑞便俨然这场改变的牺牲者。作为经典好莱坞代表的诺玛•戴斯曼虽然依然破败,但年轻编剧吉瑞和思凯佛仍然没有新的希望。这是否意味着好莱坞世界的严重困顿。脱离了放映环节的大公司缺少对于类型信息的反馈,而中产阶级外迁和战后“婴儿潮”严重影响了电影的收入。在1950年,美国电影的收入只占娱乐产业的12.3%。而在过去,这个数字高达25%左右。在这里,影片中编剧和演员以及过气导演迈克的设置都直接以个人的困境彰显出整个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困境。
然而以比利•怀尔德一贯的方式,影片以一个具有类型片外壳的爱情故事讲起。作为一个倒置的灰姑娘文本,《日落大道》完全没有在主体的爱情故事中给予观众任何关于爱情类型片的传统想象。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关系建立在相互里用的基础上,两人合作的剧本对于他们的意义要大于爱情对于他们的意义。而吉瑞的离开时诺玛的暴怒,也归根结底因为其对于事业的彻底绝望。在这场爱情当中,充满的是仇恨、嫉妒和报复。完全违背了郝建教授对于爱情类型片的简单概括“爱情伟大,渡过曲折”。郝建认为,在好莱坞的爱情类型片中,作为一个集体狂欢性的仪式性叙事,爱情总是正面而超越一切的。在这其中,会借机符合诸如阶级性的消除等等的承载意识形态意图的现代神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日落大道》更似一部“反爱情片”。而片中吉瑞和思凯佛迸发出的爱情火花,也被诺马掐灭。这场爱情注定是绝望的。而将黑色电影的外部形式带入到一部爱情片中,严重颠覆了爱情片的传统外观,将爱情世界描述成一个尔虞我诈的黑色世界,比利怀尔德将自己对于类型片的消解意图用最为暴力的方式表达出来,想对于他的后几部作品,这种方式是否显得不够成熟呢。
影片的结局是一次对爱情类型片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暴力拆解。好莱坞电影广泛的使用大团圆结局首先应该看作是一套成熟的商业美学的诉求,这种诉求保证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以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和情感需求。而其意识形态运作,则会在后文的具体段落中进行讨论。我们可以将结尾看作好莱坞乌托邦神话能否顺利传达和建构的关键。《日落大道》拆解了传统的爱情片叙事,继而拆解了惯常的大团圆结局。爱情的不可超越成为真正的可见的神话,而原本通过爱情片叙事实现的神话性却被打破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