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让《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走得更深入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当下的电视荧屏,文化类综艺收视与影响依然“坚挺”,各大平台不断推陈出新,让文化类综艺进入从纵向横向加速创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面貌新态势。凭借主流、品质、原创等特点,节目越来越“走心”和“传神”的同时,“文化+综艺”模式的多维创新运用萌生更多节目样态,受众也正向“年轻态”圈层突围。
今晚(1月31日),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以下简称《万里走单骑》)在浙江卫视开播,并同步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弹幕网播出。作为一档全新的文化综艺节目,《万里走单骑》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作为发起人,与黄觉、马伯骞、阎鹤祥担任常驻嘉宾,组成“布鞋男团”,每期邀请飞行嘉宾,共同前往国内10多处世界遗产地(以下简称遗产地),通过行走体验,与遗产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等进行互动交流,揭秘中国世界遗产地背后的故事。
随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史前时代的太湖流域,有一座临水而居的城市——良渚古城,五千年前的良渚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万里走单骑》首期节目, “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韩雪一起来到了遗产地良渚古城遗址,为观众揭开沉淀五千年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瑶山祭坛、气势恢宏的王城、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玉器作坊等,无一不让我们为之惊叹。
从节目形态上来看,《万里走单骑》以文化+揭秘+互动+纪实等手法,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观众在行走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做到了“文化”与“综艺”的叠加和平衡,节目摒弃固定演播厅,将镜头聚焦多姿多彩的遗产地,也没有刻意的规则,每期节目中,“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深入世界遗产地一线,探究遗产地的过去、现在、未来,《万里走单骑》节奏放慢,注重“文化体验”,打开了“文化+综艺”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的触动。
走近世界遗产地
用脚步丈量传统文化
“我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广的单霁翔在《万里走单骑》的开篇说出了他的心愿,他是申遗亲历者,对遗产地怀有深厚的情感,对传统文化如数家珍,被誉为行走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世界遗产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艺术表达及风俗习惯等,其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宏大壮阔的世界遗产背景下,《万里走单骑》站在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遗产文化,真正深入遗产地,追根溯源,挖掘人与自然、人与山水土地之间的天然关联,探索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将不为人知的历史人文故事娓娓道来。
“要想揭开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第一步就要从瑶山祭坛开始。” 首期节目中,在良渚第一站——瑶山遗址,单霁翔就向黄觉、马伯骞、韩雪介绍了瑶山遗址的渊源,原来瑶山遗址是五千年最早的祭祀遗址,是良渚人祭拜天地的祭坛,这里有祭祀神灵、祖先的功能。在接下来的探访中,从良渚城的宏伟规划到良渚古城遗址的探究,脚踏实地的“布鞋男团”带领观众亲近世界遗产地,用脚步丈量博大精深的世界遗产文化。
同时,在每一个世遗项目的背后,是执着于传承祖先智慧的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同样是节目最重要的主角,《万里走单骑》也将镜头聚焦到他们身上,通过与传承人现场讲述、展示、互动,呈现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进展,并以传承人的故事引起情感共鸣。
比如良渚遗址背后是四代考古人,八十三年的接续努力,从第一代的良渚考古人施昕更先生到第四代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考古人,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令人动容。正如韩雪所说:“他们对考古的热爱,对自己国家文明的热爱背后是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与国家文明传承的一种重担。”
《万里走单骑》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的内涵、门类和价值,认识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智慧、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创造力,这既是《万里走单骑》的厚重感,也正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节目围绕世界遗产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国文化,彰显中国气派。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良渚遗址是一个纽带,一个可以为我们连接起过去和现在,历史与未来的文明引线,让我们意识到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良渚古城遗址,在《万里走单骑》接下来的节目中,“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还将探访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福建土楼,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预备名单),武当山古建筑群,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预备名单),青城山——都江堰,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苏州古典园林,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土司遗址。并为每一处遗产地策划一场别开生面的“守望行动”,与更多年轻人一起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走心创制
以“文化+综艺”形态可看可思
当各类娱乐向节目在荧屏上炙手可热时,文化类综艺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反而以独特的气质、原创的风格因差异化脱颖而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类综艺在创作上也更具挑战性。如何维持、提升文化类综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需要创作者从内容、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切入点。 《万里走单骑》以 “文化+综艺”的手法,两种风格的优势互补,使节目呈现出1+1>2的效果。
节目围绕每一处世界遗产展开,详细讲述遗产背后的故事,以综艺真人秀的手法,近距离、多角度、沉浸感呈现遗产地的精彩纷呈。此外,节目还利用无人机拍摄、3D动画情景重现等新技术手段,让世界遗产地风貌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更直观的了解世界遗产,可见创作团队的良苦用心。
作为一档创新节目,《万里走单骑》通过“布鞋男团”与飞行嘉宾亲身参与体验,使得整期节目更加真实、有趣味性。节目中,他们带领观众不断加深遗产文化的了解,也揭秘每一处文化遗产项目得以传承的原因,牵引着观众的好奇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万里走单骑》以厚重的文化为内核,以“走”为“轻出口”,以纯户外体验类纪实的创作方式对节目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了全新升级,将文化与综艺这两种形式进行灵活嫁接。同时,节目兼具传播知识功能和寓教于乐功能,有效地推动了世界遗产的社会化传播,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文化类综艺以其抓人深度、广度和美感冲出荧屏的同时需要兼顾娱乐属性,也应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充分挖掘和呈现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追求简单的表象。《万里走单骑》独创的“万里走单骑”形态,一路上呈现出的原汁原味的遗产地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勾起回忆,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才更本真。
年轻视角
让世界遗产走向更远的未来
文化类综艺可以召唤公众文化记忆,增强集体记忆,最终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用。为了让年轻观众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所蕴含的智慧、精神、价值,《万里走单骑》邀请“90后”马伯骞等作为年轻群体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推广人,亲身体验探寻遗产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通过互动式的体验展现遗产地的魅力与价值。此外,节目同步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弹幕网播出,也进一步拉近世界遗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首期节目中,在探秘良渚古城遗址的途中,马伯骞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单霁翔的赞赏。比如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如何规划庞大的水利系统?良渚水利体系又是如何被发现?良渚的城墙为什么那么低……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水利系统考古发掘项目领队王宁远的讲解下,这些疑惑也逐一开解。
值得一提的是,《万里走单骑》首期节目最后的“守望行动”环节,“布鞋男团”与当地的学生和年轻人汇聚在良渚古城,单霁翔满怀激情分享了良渚申遗的感想,再次点燃了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守望,这份心愿就像单霁翔在节目里所说:“我们要将良渚遗址保护得更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档有思想有内涵的节目要以文化为根,依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具有本民族元素的文化特色,并融入时代的元素,做出鲜活的文化节目,不仅可以扩大文化的认同度,还可以提升节目品位,给观众带来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收获。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基于此,《万里走单骑》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整体观照,既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同时也展现了主流媒体及主创团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从审美经验来看,孕育于中华大地,这些世界遗产受5000年历史滋养,沉淀着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文化类综艺只有表达本土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唤起民族文化记忆,强化群体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