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表象,扭曲是内核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964年,黑白片,这样一部老电影,却蕴藏着独特的“宝石”一样的气质,在恐怖片的浩瀚海洋里,熠熠生辉,在恐怖电影地位上能与《精神病患者》并列成为马丁西科塞斯的top10。
改变自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的电影《无辜的人》由英国阿吉里斯电影公司和美国20世纪福克斯联合制作,由杜鲁门.卡波特改编剧本,英国导演杰克.克莱顿执导,影片英国公映期间,票房惨败,但在评论界却收获了好评,并成为同期戛纳的提名影片。
电影《无辜的人》无论从摄影还是文本创作上都堪称精品,得益于影片先有小说原型再有舞台剧改编,到电影这里,剧本,摄影,灯光以及台词都有了参照物。但为了营造更具说服力的恐怖气质,福克斯公司竟然屈尊放弃使用片头logo。
影片讲述家庭女教师接受庄园主叔叔的邀请去照顾自己的庄园里的两个孩子,在豪华的大宅中遇到一些列恐怖离奇的事件,出于好奇心,一步一步去探寻真相的故事。
这只是电影在100分钟里多半时间放置的烟雾弹,如果因为整部电影的恐怖气质和惊吓桥段去观看这部电影,那它似乎连恐怖片的及格线都达不到。
但如果结合电影所要传达的扭曲的暧昧的特性,即打开了恶魔装饰的宝盒的隐藏内核。
黛博拉寇尔饰演的女教师吉登斯优雅端庄,看上去人畜无害,内心柔软富有同情,可就是这样的主角形象,却在电影开篇时,受着审判,四周漆黑一团,天知道审批者是谁,法律道义,魔鬼冤魂,还是她自己,都有可能。多元多向的解读定下这部电影的大基调,同时也布下了最大的悬疑。
原来,看似优雅理性的女教师绝非看上去那么纯洁,影片通过一段女教师的自述揭示了另外一层可能性,即:嫉妒,贪恋,占有:贫苦的出身,严苛的信仰使女教师在世俗道德和放纵贪恋之间摇摆。(最后那个爪子是女老师心中,对恶的释放)
无处不在的“深焦摄影”,模糊含混的对白,虚实叠加的梦境展现,无处不在的诡异暗示,无时无刻把观众往“灵异闹鬼”上引导,可直到影片最后,仔细回想才发现“上了导演的当”,原来电影的隐藏的魔鬼是“性的觉醒”,这太高明了,比直接描述“暧昧”和“扭曲”高级多了。虽然影片有女教师和男孩的接吻,可是过程中,吉登斯明显表现出的不安明显该过了“暧昧”,而最后一次吻也可以理解对小男孩生命的召唤,导演的这种拿捏恰到好处的把多种可能性放置于情节当中,把“皮球踢给观众”
而这样做又契合或者反契合了片中的一句对白:
吉登斯:这件事情过后,你再来评判我。
格罗斯:能评判的只有自己。
影片最后,一双枯槁丑陋的双手在黑暗中慢慢呈现。同样开创了多重结局的电影叙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