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著对照视角看剧,改编可圈可点,保留了原味,改的地方也都好有意思!

电视剧版《流金岁月》改编自亦舒同名原著小说,主创班底也是上一版改编亦舒作品《我的前半生》的导演和编剧等,既然又改亦舒,原著“怎么改、怎么留”是逃不开的话题。这种“成长型”的剧,想要节奏得体,就要在第一天(也就是前两集)把剧的框架搭好。看完前两集搭的框架和铺陈,原著党先来说一句,这版电视剧啊,改的地方妙,留的地方更妙。
先给没看过原著的人快速介绍一下小说版《流金岁月》。小说背景放置在上个世纪80 90年代的香港,属于经济正在腾飞(地产与炒房时代已经来临)、社会阶层固化且贫富分化较大的背景。主人公也是双女主:富三代蒋南孙和寄人篱下的朱锁锁。蒋家有重男轻女的奶奶(所以蒋南孙听起来就是“蒋男孙”)、游手好闲只顾着炒房投机的二世祖蒋父、在蒋家受白眼但只要够钱打麻将就得过且过的蒋母,还有独生孙女蒋南孙,当然,重男轻女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大户人家的吃穿用度没亏了这位大小姐。朱家,妈妈自小抛弃了朱锁锁,爸爸是跑船的常年不在香港,于是把小锁锁寄养在“八竿子稍微能打着点”的亲戚舅舅、舅妈家一寄就是N年,只是每月寄点生活费,这家里还有个暗恋/明恋她的表哥让锁锁好生苦恼。小说是以两个女生的友情为脉络叙事的,她们出身家境天差地别,偏偏祖籍都是上海,成了亲密好友,她们各自经历自己的人生轨迹,经受自己的波折苦难,但互相扶持支持,但凡一个人出事,另一个人必定倾尽全力相帮(虽然是友情,但原著这种设定、扶持方式和爱来爱去的台词都很好磕,算是友情界的喜马拉雅高度吧)。
总结一下,原著的精神内核其实就是(1)两个女生的友情,(2)能体现她们友情“格外经得起考验”的地位、财富波动引发的所谓考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谈谈改编,尤其是电视剧版在第一、第二集(包含片花透露出来的)都做到了什么。
第一,剧版开篇迅速完成了阶层、戏剧冲突框架的搭建。
原著设置在80 90年代的香港,小说的戏剧冲突来自结构性张力,也就是社会阶层分化、固化,经济发展充满了机会与风险背景下,主人公们各自处在不同的社会生态位上,由此产生结构性戏剧冲突(而不是靠“为撕逼而撕逼”)。
剧版把故事放置在现代都市的上海后,也得铺陈阶层分化这种结构性冲突,我们来看看剧里是怎么交待的:
故事开场,双女主两线并进。蒋南孙这边,讲述了一出娇生惯养的千金大小姐vs上进但上升空间确实有限的穷学生(“凤凰男”)努力跨越社会阶层、但受尽“二世祖”父亲白眼的恋爱故事,以及富人们把闲置老洋房拿出去改建民宿在建筑风格“格局”之争;朱锁锁这里,身在弄堂里、心在弄堂外的年轻姑娘vs老实本分的妈宝表哥的平凡单恋故事。这本身就是两个姑娘背后阶层自带的故事张力。
进而,这两条线相互照应、交叉剪辑,最终在第一天的末尾各自导向了“重要的晚餐”。
吃饭,历来是中国人讲故事的重要场景。这两个姑娘,在第一集各自去了两顿“重要的晚餐”——蒋小姐去的是高档会所家宴,穷男友早在下午就被支开无资格来吃饭;朱小姐假扮女友给小表哥同事聚会撑场面去的是热闹的火锅店。蒋家家宴,设宴的是有钱的小姨,出席的是蒋家三口以及与小姨在海外相识同阶层的花心大萝卜王永正,席间谈论的是投资、格局、房产;表哥同事聚会,出席的是各自携带女友的同事们,席间谈论的是今天下午的代码为什么会出bug。两相对比,嬉笑怒骂间,吃饭的排场、内容完成了阶层的铺陈。
阶层的铺陈还留了后续剧情想象的空间:例如,蒋南孙和章安仁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阶层这关怎么跨?缺钱的朱锁锁如何摆脱弄堂表哥的追求,如何应对那个不怀好意但有钱的老男人?编剧用【为了与“贪恋财富”的父亲“割席”一剪刀剪了自己的头发结果跑到昂贵的美发沙龙斥巨资重新做发型的反差故事】渲染了蒋大小姐的不识愁滋味,这样的她未来如何面对生活真正的压力?
第二,剧版开篇迅速立好了核心人物角色的人设、性格。
蒋南孙,原著里好读书、不求读太好,外表有时懒散洒脱,内核是个不愿意走进成人世界的孩子,后来遭遇巨变坚韧扛家。剧版前两集的蒋南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千金大小姐,建筑系的高材生(准备考博),经典的“拿腔拿调”的上海小作精(但没有《我的前半生》里面罗子君开篇辣么作。毕竟是小姑娘,可爱成分更多),内心理想化,觉得有情饮水饱、什么苦难都可以扛过去,可以闹几下大小姐脾气(怪不得预告片会有一句台词,锁锁说差点以为南孙是个“傻白甜”)。剧里的蒋大小姐还是那个温柔气质的大小姐,但比原著更多了些天真生动,这样后期发生巨变更容易看到她的成长反差甚至是“一夜长大”。
这里尤其要说一下,蒋大小姐这个腔调问题。故事搬到上海之后,我非常“意外”但又觉得“该当如此”的改变是,蒋南孙说话如同她蒋家全家一样带有一股上海腔(刘诗诗是北京人),不是方言,而是经典的银幕上的上海女人说话带有的“拿腔拿调”的那个劲儿,语速、咬字、语调全都在捏那个劲儿,不市井,但很有味儿。这里建议大家再去看一遍刘诗诗和袁泉在第一集阳台上还有吧台边喝边聊那两场戏,两个人一起说着说着就加快语速演绎上海女人的腔调,很符合我对银幕上的上海女人说话的认知。一旦接受这个设定,不得不说这真带劲儿。
朱锁锁,原著里不爱读书只想赚钱,外表妖娆如藤蔓,形象有点像“捞女”,后来遭遇巨变独当一面干脆利落。剧版前两集的朱锁锁是知道人间疾苦的弄堂妹子,不爱读书(书桌是用来涂指甲油的),想要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脱离现在的社会阶层,懂人情世故,有时天真有时很明白什么叫逢场作戏。剧里为朱锁锁弱化了原著中“傍大款”这类可能惹人非议的设定,介于少女怀春与深谙逢场作戏之道之间的她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一段段感情,也留出了发展空间。
在未来角色主线发展上,蒋南孙在建筑领域考博和继续深造的线索已经埋下了,朱锁锁这边期待加入房产集团实习的职场线也种下了,俩人好巧还是同一个行业的上下游。
周边角色:
蒋家设定还是原著向。蒋奶奶在大小姐闹完脾气后“像弹幕一样飘过”留下一句重男轻女的名言,请章安仁吃饭又展现了“好客”与“穷讲究”;蒋父,还是那个不着四六的二世祖;蒋妈妈,还是那个只顾打牌忍气吞声的蒋太太。小姨的戏份比原著有所增加,仍是神秘独立的有钱女人,剧里安排她跟叶谨言(陈道明)有交情。
锁锁寄居的舅舅、舅妈、表哥家也沿用了原著框架,比起小说的一笔带过,剧里多了写铺陈,例如,表哥的妈宝男属性,舅妈的经典上海市井阿姨人设。
章安仁,原著蒋南孙的前男友。剧里设定类似于唯唯诺诺的凤凰男,对蒋大小姐百依百顺,朱锁锁吐槽他像蒋南孙的保姆。
王永正,原著是蒋南孙后来的男友,中后期才出场。剧里出场提前到第一集,人设改成花心大萝卜,蒋南孙看他一百个不顺眼,并且因为不顺眼而格外关注这个“讨厌的人”,有点欢喜冤家的意思了。
叶谨言(没出场但名字已经出来了),原著应该是影射香港那个地产大亨的李先生,李先生是锁锁自己认识的。剧里蒋南孙让朱锁锁跑腿给叶送文件,一场乌龙引出了一个不怀好意的马先生。
其他人物后面慢慢看。
第三,剧开篇给双女主的情感走向开了个头。
看了首播的应该都看到了,两女主之间的拍法怎么看都是“侄女友情”。但这不妨碍剧版继续按照原著双女主的设定走下去必然会触及到原著“都是侄女,但很好磕”的部分,我很期待后面苦难发生后(预告里已经展现了一部分,包括蒋家的落败、锁锁与夫家的孩子等等)怎么去演绎这两个人的扶持。
与今天释放的预告展现的“闺蜜情话”类似,原著经常的对话也是这样的——锁锁脸上脂粉脱掉大半,到底还年轻,看上去反而清秀。她解掉晚装,踢去高跟鞋,披着南孙的浴袍。“不问为什么?”南孙反问:“有什么好问?”锁锁笑:“仍然爱我?”“永远爱你。”——侄女友情,为所欲为。请照着原著给我拍!至于剧版第二集吃饭时,二人那段类似于“世上没有第二个人爱我如章安仁”“那我呢”“你当然是第一个”的对话,这算是原著设定下张口就来的常规操作。
不过,第一、二集两个女主见面也就两次,基本是靠两线并进的剪辑手法在铺陈,直接的对手戏不多,剧显然不能一直按这种方式展开下去。但我已经看出点门道了:至第二集,蒋南孙对老宅子里的家庭生活极度反感,朱锁锁眼看着在舅舅舅妈家住不下去了,你们都不想住自己家了,那住哪里呢?依我看,上海这么寸土寸金的地方,干脆明后天就安排一下合租吧,反正你们在原著里也一起住过的。
随笔至第一集、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