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确实,有谁会想过搬箱子的人的感受呢?
本人曾买票“沉浸”在《又见敦煌》里,看过《河西走廊》,登过鸣沙山,亦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所以瞬间被这个综艺名字吸引和种草了。先是看第二期再回看了第一期。虽然我的知识储备浅薄,也想输出一下自己的想法。
先抛开形式只聊内容。
大到民族文化自豪,小到个体志趣坚守。对于大部分像我这样普通的观众来说,这个节目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定义、感受的输入。我自己对于敦煌的符号本来印象最深的是“反弹琵琶”,但这个节目里把我的认知、或者说记忆拓宽了,那就是“飞天”这个更高度概括的象征性符号。让我回想起之前挤进去洞窟里看到的满眼的飞天画像,以及游历在街巷的感受。另一个概念就是“敦煌舞”。并让我联想起另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高金荣老师在舞蹈领域“跨界”了传统文化敦煌壁画,创立了敦煌舞课程体系。常书鸿先生基于信任给高老师提供了当时仍未发表的临摹的“敦煌壁画舞姿图”线描图,高老师将之创作融入到舞蹈当中,才有了节目里风姿卓越气韵不凡的敦煌舞。“最难学的不是动作,而是神态”。我想,能够理解动作背后的场景、底蕴,才会有相契的眼神输出,成就感染人的艺术。同时,不管年纪大小,有志趣追求的人,状态是年轻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每个个体的志趣,实际上大概率是机缘巧合的造就。最后,难道只有我觉得节目BGM的小提琴挺好听的吗。
再浅聊下形式。
让MC、嘉宾速成《又见敦煌》里的角色动作,在沙漠里用铲植下草格、拍“大片”等形式,虽然会有缺点---让观者感到有些“聒噪”“浮躁”“突兀”,但也有优点---让观众感受收获了“假如自己去做”的想象。所以对我来说,瑕不掩瑜。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制作这个节目/综艺的人,你又会怎么在有限的资源里安排和呈现呢。而且在片尾看看是哪些机构在支持这个节目,我就更“安心”了。
我会继续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