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的三个意义:最后一次牺牲、每个人的牺牲和如何表现牺牲

抗美援朝,是一个宏大且极端复杂的命题。
其中涉及到的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问题,千头万绪、盘根错节,几辈子都研究不完。
所以,也不要指望一部120分钟的电影能展示它的全貌,能做的只是管中窥豹。

《金刚川》就是这样一部“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的影片。
看它,就像观摩一场历史的微创手术。
电影通过“炸桥、修桥、守桥、过桥”这件小事,围绕金刚川上的一座简易桥,去窥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残酷的牺牲。

牺牲——The Sacrifice,是《金刚川》电影的英文名。用这个词来概括抗美援朝战争极其恰当。
志愿军就是以前赴后继的血肉之躯,抵挡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坦克飞机大炮,甚至以几个师的人海去抗击敌人一个营。
在惨烈战斗的同时,志愿军官兵还忍受着饥饿、寒冷和伤病。很多官兵并不是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而是被冻死在朝鲜半岛的严寒中,或饿倒、累倒、病倒,或受伤得不到及时救治……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后勤补给一直是困扰志愿军的一个巨大黑洞。
一口炒面一口雪,哈一口气融化一层土豆吃一层,再加上一身破烂单薄的军服,几乎就是每一个战士的全部后勤保障。

但如同电影中小胡说的:“我们那年都十七八岁,没有一个怕死的”。
正是一个个抱有这种视死如归精神的志愿军,在达到人体极限的艰苦条件下,以自我牺牲换来后代长达70年的和平和安宁。
详细解析《金刚川》之前,以2016年抗美援朝历史剧《三八线》中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作为开始:
这部剧中,张国强饰演的新兵李长顺刚加入志愿军就参加了前线作战。
在第一次入朝作战的阻击战中,李长顺所在的1连死守阵地,牵制住美韩联军两个团。
但全连也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一个班在夜里待命时全员冻死牺牲,坚守阵地时又伤亡大半,整个二排全部阵亡。任务结束后,一百多人的连队就剩下三十几个人。
主角李长顺活了下来,并因为作战英勇,射击精准歼敌不少,成为战斗英雄。
连表彰大会结束后,师部派来的宣传干事想采访李长顺,让他谈谈成为战斗英雄的体会。


面对采访,李长顺对所谓“谈战斗英雄的体会”反应激烈,他的一番话给现在这部电影和观众提了一个醒:


志愿军付出的牺牲实在太伟大了,任何后世的影像、文字、记录……包括本文在内,在这些英雄面前都是极其苍白的。
我们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只能怀着敬畏之心,通过《金刚川》去理解这些牺牲的意义。
01 发起金城战役——最后一次牺牲
电影《金刚川》的第一个意义在于,表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牺牲。
在电影《金刚川》快结束的时候,有一段美军飞行员之间的台词,说着我不想再打仗,他们要谈判之类的话。
这段对话,是电影历史背景的一个最大错误。
另外还有第二个逻辑错误,电影一开始提到金城战役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关系。
抗美援朝战争并不是因为金城战役打胜了才能胜利。这就像很多抗日神剧的神台词,提前预测抗日战争要打八年或者1945年就会结束是一个道理。
不过,正好可以通过这两个根本性的错误,管中窥豹一下《金刚川》故事发生的背景。

电影的剧情简介中写道: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
电影中有旁白解释,金城战役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夏季攻势第三阶段,并反复出现1953年7月12日这个时间点。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经过南北朝鲜的内战,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五次大规模战役,又经过多轮打谈交替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22时结束。这天,中美朝三方签署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南朝鲜没有签)。

从朝鲜战争停战的时间点来看,电影中的时间,也就是金城战役发生的时间,距最后的和平曙光只有半个月了。
此时三方都已经准备签署最终停战协议,协议草案整体早已写好,只剩下三方参谋对一些细节文字的修改和推敲。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已于1953年6月20日抵达平壤,准备参加签字仪式。
所以,电影中美军飞行员的台词是错误的,此时停战谈判早已达成协议,就等最后签字那一天。
是什么原因导致和平又推迟了半个月,志愿军又发起抗美援朝这最后一仗呢?
李承晚。

这个被美国选中的南朝鲜傀儡首脑,坚决不参加和谈,而且屡次破坏和平谈判成果。
就在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时,李承晚当局违背此前商定的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决定不遣返朝鲜人民军战俘(其中包括一些志愿军战士),而是在南朝鲜的战俘营就地“释放”。
经过“释放”后,这些朝鲜人民军在名义上就不属于战俘,并被直接扣押在南朝鲜。李承晚还想把他们直接改编入自己的南朝鲜军队。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谈判阶段后,期间的针锋相对,以及中美双方忍耐度和智慧的比拼,一点也不比前五次战役时弱。
只要谈判桌上陷入僵局,双方就会在前线兵戎相见。边打边谈,是朝鲜战争谈判的总方针。
在战场上获取更多军事优势后,才能在谈判时有更大筹码,以打促谈。
面对李承晚对战俘协议的破坏,拖延和平协议的签署行为,志愿军决定发起夏季攻势的第三次战役,再次在军事上打击南朝鲜部队:
李承晚匪帮破坏遣返战俘协议,释放大批北朝鲜战俘。这一无理行动,势将拖延停战协定的签字,在世界舆论上已造成极大震动。为给敌以更大压力,配合板门店谈判,并经彭总同意,决在军事上继续予李伪军以狠狠地打击。为此,各军应即根据原预选目标,如已准备就绪者应即坚决攻歼之;如新选目标,应抓紧时间进行准备,并在有坑道之新占阵地上应坚决扼守,求得在打敌反扑中大量杀伤敌人。对美军及外国帮凶军,仍不作主动攻击,但对任何向我进犯之敌,均必须予以坚决打击。
——志愿军司令部命令,并告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和开城谈判代表团
《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从这份发动夏季攻势第三次战役的命令可以看出三点:
1. 这最后一次牺牲本无必要,但李承晚破坏和平;
2. 这次战役打击的敌人主要是李伪军的部队;
3. 谈判谈不拢的时候要靠前线作战把敌人打服;
根据命令,志愿军第20兵团经过仔细研究和物资弹药准备,决定对西起金化东至北汉江的金城以南地区,对南朝鲜伪8师、伪6师、伪3师和伪首都师等4个师的主力以歼灭性打击。

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金城战役主要围绕金城以南突出的敌军为目标,河流金刚川位于主战场的东侧。
志愿军第20兵团的命令是各部于7月12日晚完成一切攻击准备,7月13日晚3个作战集团统一发起攻击。
既然要发起进攻,部队就需要行军到达指定位置,电影《金刚川》就以参战的步兵8连前往战场作为开始。(电影没有严格按照实际原型张振智参加的行动来拍,而是着重突出了金城战役)

电影中李九霄和邓超饰演的班长和连长,还有邱天饰演的女通讯员,周思羽饰演的小胡都是前往战役预定位置的步兵主力部队。
他们必须要和其他兄弟部队一起,在指定时间通过金刚川,准时到达战场。只不过后来邓超饰演的高连长接到团部新命令,让他们连留在金刚川这座桥边协助工兵连、高炮班,守住这一保证大部队通行的交通要道。

在金刚川上架桥,以及守卫这座桥,从金城战役和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视角来看,是一个极小极小的局部。
这段历史甚至连一场战役都算不上,只能说是战役里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的配角。
守桥这件事比起金城战役期间发生的“奇袭白虎团”功勋——直接消灭敌人一个团指挥部来说,几乎不值一提。
后来“奇袭白虎团”的原型杨育才,也要比金刚川上架桥的原型“工兵英雄”张振智更为大家所熟知。
金城战役期间203师609团2营和配属该营的607团侦察班中,一位叫杨育才的侦察兵副排长带领小分队化装成南朝鲜军,袭击了南朝鲜军最精锐的首都师麾下“白虎团”团部。
战后杨育才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
后来,他的事迹被改编成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以及电影、连环画、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我们的祖辈父辈都特别熟悉。


但是,电影《金刚川》没有把视角聚焦于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奇袭”,而是放在看起来没有主力作战那么耀眼的修桥和防空上。

这个主题的转变,固然有电影拍摄时间极短的客观原因。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去拍摄一个大场面的正面战场。
但从过去《奇袭白虎团》、《上甘岭》等宣传影片到现在的《金刚川》,电影艺术对客观世界关照的视角上无疑是进步的。
因为我们的电影开始关注主流英雄以外的牺牲,开始关注更多其他英雄,甚至无名英雄,甚至是像小胡这样连英雄都不算的普通一兵。
这也引出通过《金刚川》可以窥见的第二个意义:我军在朝鲜战场和美军较量后发现,现代战争不单单是靠人海战术,步兵人海就能取得胜利的,而是多兵种联合作战,每个环节的牺牲都是英雄。
02 诸多兵种配合——每个人的牺牲
上文提到,志愿军在发起这场抗美援朝最后一场战役前做了充分准备。
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所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记载,志愿军尤其在在保证部队机动性上非常重视:
抢修道路、配发渡河器材。为保障战役中的交通运输和部队运动特别是炮兵的运动,第20兵团于6月28日下达了工程保障指示,共抽调步兵13个团、各军建制工兵和配属的工兵50多个连加修道路452公里、急造军路61公里、架桥72座(长1320米),为防雨季到来河川涨水,志愿军总部为第20兵团配发了各式门桥47副、苏式浮桥2套、中型橡皮舟和折叠舟36只、橡皮浮桥200米、苏式浮水衣1240余件。
朝鲜半岛多山,地形地貌崎岖不平,且河流多为南北走向。
一旦部队做东西方向的运动,除了要翻山还要不断地过河。
从这段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金城战役发起前,志愿军工兵就“架桥72座”。
电影《金刚川》中这座桥,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千千万万座桥中的一个缩影。

真正的军事作战,远不如电影中表现得那么浪漫。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上前线作战,也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
比如电影中张译和吴京饰演的高射炮手,就受制于炮弹运不过来,弹药严重缺乏,从而影响武器装备的发挥。
而且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当时面对的美军已经是拥有航母、核武器,以及各种飞机、大炮、舰艇的现代军队。
两军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对手。

尤其是美国远东部队的空军,从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到金城战役最后一战,一直掌握着制空权,始终是志愿军头上的梦魇。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逐渐意识到,现代战争是海上、陆地、空中,前线、后方,运动战、阵地战,防空、防海岸线,作战与后勤并重的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再比如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谁会想到,伟大的军医这个兵种会成为奋战的一线的力量。
对诸兵种配合作战的表现,是《金刚川》的一个进步。
不单单聚焦于前线步兵的拼杀,工兵、高射炮兵、通讯兵、医疗兵……每个兵种的牺牲都很重要。
高连长说“修桥也是打仗”,是一句分量很重的话。这个态度转弯在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中显得尤为可贵。

电影对多兵种战术配合的表现,有两个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的桥段。
一个是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远程解决了敌人的榴弹炮阵地,一个就是张译饰演的高射炮排长与美军飞行员一对一决斗。
榴弹炮是一种野战炮,电影中出现了用它来轰击桥体的场面。但是美军榴弹炮第一次打远了,没有击中桥附近,却打进8连隐蔽的树林里。
本来榴弹炮就适合攻击地面的隐蔽目标,所以榴弹炮其实对桥体的伤害有限,反而给步兵大部队造成不少伤亡。

不过,作为抗美援朝最后一场战役的金城战役,志愿军的炮火力量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超过敌人。
志愿军不仅同样拥有榴弹炮和其他各种大炮,还有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司令部就给第20兵团配了一个火箭炮团。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喀秋莎火箭掠过志愿军步兵、工兵、高射炮兵,甚至是美军飞行员头顶的那个镜头,烘托一种虽远必诛的气概。
不过《金刚川》并没有着重表现炮兵。
关于炮兵的战术,可以参考邓超曾经主演的《集结号》。他在集结号里饰演的就是一位参加抗美援朝的炮兵军官。

在大炮轰击目标之前,需要有炮兵侦察员先接近目标确定坐标。
所以在《集结号》里,当邓超的角色误踩地雷后,谷子地说炮兵不能没有“眼睛”。
他按住地雷,让邓超饰演炮兵军官脱了险,继续前去侦察。这也和《金刚川》中的牺牲异曲同工——不惜牺牲自己让战友去完成更有价值的事。

《金刚川》里另外一个表现最为充分的战术对决,就是志愿军高射炮VS美军飞机。
电影中美军F4U海盗式战斗机,机身上写着MARINES,即隶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

这型飞机的对手就是苏联设计制造的“名炮”M-1939 37毫米高射炮,五发弹夹供弹。
这也是为什么张译在数炮弹和发射曳光弹时,都是以5发为单位。

在张译饰演的高射炮排长与美军海盗飞机的对决中,主要有3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炮弹供应不上。
这是一直笼罩在志愿军头上的阴云。抗美援朝战争是出国作战,不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样有根据地,还有大量群众支援前线。
所有物资都需要从大后方运到前线,但朝鲜的道路崎岖难走,美军飞机还不断破坏志愿军的运输线。
在麦克阿瑟还是朝鲜战争美军指挥时,他曾经发表过一个关于切断志愿军补给线的令人极为震惊的观点:“我要在敌人的后勤供应线上,用原子能工业的副产品来设置一道放射性废料区域,把朝鲜和满洲隔开。”
由此可见,后勤补给对志愿军前线作战有多重要。
第二,张译的拼命。
目前《金刚川》的评分已出,不算高。但不可否认是,全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张译“缺氧式”的演技。

很多新闻已经对张译在《金刚川》片场的拼命做了报道,尤其是在最后向美军飞机大喊“来吧”的时候,一度喊到缺氧。

另外在提前观影活动现场,吴京也多次表达对张译敬业演出的钦佩。还叫他“张再来”。
因为在片场张译经常在导演已经觉得可以过的时候,还要求换一种演法再来。3条过的戏,他一定要演17条之多。
第三,高射炮班自我牺牲。
上文提到,《金刚川》与以往战争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表现了各兵种的配合和各自的牺牲。
每个环节的牺牲都有价值。
尤其是电影中高炮班自己点起火来主动吸引敌人飞机注意力,不让飞机去炸桥。

这种精神就像抗美援朝中涌现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无数烈士,还有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那句“向我开炮”一样。
在电影中,还有一个战术细节值得品味,就是电影最后B29投下了燃烧弹,瞬间把金刚川化作一片火海。
这一点令人联想到朝鲜战争中出现的一个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
詹姆斯·范·弗里特(James Van Fleet)是美军将领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任司令后,来到朝鲜战场任第8集团军司令的。

他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位将军吸取了之前美军在对付志愿军时吃的亏,特别舍得消耗弹药。
他在作战前会以五倍于常规炮击量的火力进行炮击,以及高强度空袭,甚至把美军通往志愿军交战的沿途全部烧光,让志愿军无处隐蔽。
代表就是上甘岭战役。
后来美国国内政客认为范弗里特如此消耗弹药还得不到什么便宜,是在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钱,专门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名词。
朝鲜战争中,美军集中过分火力去轰炸一个极小目标的案例比比皆是。
总结电影《金刚川》表现的多兵种配合,可以形成一个互相掩护的闭环。
步兵过桥,工兵修桥,步兵又可以留下来帮助修桥,高射炮兵守卫步兵过桥和工兵修桥,反过来步兵和工兵又可以帮助高射炮兵警戒敌机……

如同电影中小胡那句旁白所说:战场上就是这样,你也不知道对面的战友是谁,但他就在那里为你牺牲。
03 多角度叙事结构——牺牲的表现形式
看完《金刚川》后,很多人都提到电影的表现形式和诺兰的《敦刻尔克》很像。
的确如此,《金刚川》这种非线性叙事和《敦刻尔克》一样,都是通过不同的剧中人共同说明一件事。

诺兰导演的很多部电影,包括第一部长片处女作《追随》到前段时间让人看不懂的《信条》,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但是,《金刚川》采用这种手法却遭到不少诟病。
原因是电影在使用了多角度叙事后,又生硬地分割成4个单元加以总结,是怕观众看不懂?
另外电影分割为一、士兵;二、对手;三、高炮班;四、桥这4个单元后,还在里面加了很多解释说明的字幕,比如“B26轰炸机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反而显得更乱。
让人有一种既想变魔术又同时魔术解密的感觉。

另外,这4个单元按总分关系来说,应该是平行对等的,但实际上第二个表现美军飞行员的单元与第一、第三单元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而第四单元叫做“桥”,但内容又不是主要表现魏晨饰演的工兵连长修桥,而是一个全片的结尾和升华。
由此可以推测《金刚川》使用这种结构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制作时间有限。
在《金刚川》上映前,早就有铺天盖地的关于电影仅有2个月制作时间的消息。
而且全片由三位导演共同执导,明显就是每个导演负责一条线,最少3个大摄制组同步赶工。

这部电影需要赶在抗美援朝70周年上映的紧迫感完全可以理解,但电影的第4个部分还单列为一个单元,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从逻辑上来说,如果电影整体以“桥”为核心。
邓超、李九霄的“士兵”单元的核心是过桥。
他们的逻辑应该是前进的,并同时看到修桥、守桥和炸桥:

美军飞行员的“对手”单元的核心是炸桥。
他们的逻辑应该是向下的,并同时看到过桥、守桥和修桥:

张译、吴京的“高炮班”单元的核心是守桥。
他们的逻辑应该是向上的,并同时看到过桥、炸桥和修桥:

而作为第4个单元“桥”来说,它的主角应该是魏晨饰演的工兵连长,他也应该有一个角度,分别去关照其他三个角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然而实际上《金刚川》可能真是因为制作时间不足,完全把修桥这个单元并入守桥,使魏晨这个角色有些尴尬,既不是工具人,又没有单独挑起一个单元。
魏晨这条线完全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元,以工兵的视角再去看向另外3个方向。
而且“对手”单元仅表现了美军飞行员与高射炮班的“私仇”这一个矛盾,导致这个单元的叙事垮掉,与另外两个单元比较完整饱满的叙事格格不入。

如果把《金刚川》的时空线捋直了,它的顺序大致如下:
步兵8连行军至距离桥不远的密林;
美军2架B26轰炸桥体;
美军2架海盗飞机前来侦察;
其中一架年轻飞行员的海盗被吴京的炮打中;
美军榴弹炮轰炸桥体但炸偏炸到密林里的8连;
美军榴弹炮在主角飞行员Hill的校准下炸到桥;
飞行员Hill为年轻飞行员报仇摧毁了关班长的炮位;
张飞又为关班长报仇打伤了Hill和他的飞机;
志愿军远处的喀秋莎火箭炮反击美军榴弹炮;
飞行员Hill私自换了一架新飞机来找张飞决斗;
水里的延时炸弹爆炸炸死了高连长和女通讯员;
飞行员Hill只能呼叫大家伙B29来轰炸同时自己被张飞击中;

这个故事如果变成一个线性叙事,的确不好表现,因为线性叙事只能有一个主要角度和一个(复合)主人公,而《金刚川》想表现得人物很多。
但电影的这个多角度叙事结构并不完整,最终让很多观众看得非常失望。
在对逝去老兵致敬的词语中,经常会引用到“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离开”(各种翻译版本不同)。
但实际上,这句话出自抗美援朝战争前期志愿军的最大敌人麦克阿瑟之口。
这是他在西点军校发表的最后一场演讲,在这里就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了
最后还是记住一个数字197653,是目前官方最新公布确认的抗美援朝牺牲烈士。

用电视剧《三八线》的主题曲结尾比较好: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硝烟散尽是曙光。
以上涉及历史军事相关内容如有错误疏漏还望指正
-END-
更多干货影评:
1.《八佰》:八百的来龙去脉(根据电影扩展更新)
2.《决战中途岛》:《决战中途岛》万字历史彩蛋全解析~艾默里奇挖的坑,都为你填上(更新完成)
3.《1917》:不聊一镜到底,《1917》行军路线、所属部队、战役历史全解析
4.《解放·终局营救》:为什么解放天津被称为“一战功成”,以及这场混乱的营救
5.《灰猎犬号》:一文读懂《灰猎犬号》背后的大西洋海战史(附电影中U-boat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