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成为“普通人”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看《普通人》这个剧。
讲述了两个相爱的高中生,分分合合直到大学毕业。是一个非常美的电视剧。我很难将它看作是一个爱情剧,它讲了很多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钝痛。 女生来自于一个富有的、却异常冷漠的家庭。哥哥巴不得她去死,而母亲不但并不保护她,还反复让她理解哥哥的不易。没有人爱她,她认为自己丑、没有价值。 她喜欢上了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男孩子。这个男生尽管是焦点,但和其他热闹的男孩子不同,他爱读书;他感到孤独,却又害怕失去所属的群体。他几乎将自己最爱的部分隐藏——包括他热爱的女孩子。因为他喜爱的和他的环境格格不入。 他做他认为其他人认为他应该做的“对的”事情。他邀请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子去参加毕业舞会。他在学校里并不和她打交道,他们俩秘密交往——而她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 两个孤独又脆弱的孩子相爱,他们彼此珍惜,却不懂得如何珍惜。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对于自我的犹疑和不确定。于是它们都如豌豆公主的睡床,彼此折磨。 我看的时候无数次心中尖叫,人生难遇知己,为何要这样反复试探,彼此误解啊。后来我想,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康奈尔:不能融入的孤独感,回不去的故乡
男孩子大学将要毕业前,他去见心理治疗师。他大意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孤独,我以为我考到大城市,来到最好的学校,遇到更有趣的人,会解决这个孤独感;但是来了之后只是发现一切变得更糟糕了。我不喜欢这里。然而我回望故乡,再也回不去。
康奈尔的孤独感始终都在。他有他热爱的东西,读文学和写作;却不能在高中这个小集体中表达。所以他说“我脑袋空空”。他害怕失去朋友,失去他们对于他的期待,他不能允许自我表露出来。
他果然是不一样的。他走出了小城镇,但一切都变得艰难起来。他时常不能面对自己内在的灰暗,所以要找“正确”的女孩子恋爱,让他自己感到“正常”,像一个应该有的”正常人“。 他奋力渴望成为一个“正常人”,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伤害深爱的女孩子。
我最早对于这种“渴望正常”而不得,又无归处的感受有所体验是陶喆有一首《小镇姑娘》,开头说,小镇姑娘来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你觉得孤独,来到更好的环境,更多人的群体,始觉得自己弱小。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渴望融入又有所抵触。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渴望和他人相同。这个过程痛苦,于是常想要回到熟悉的旧位置,看向故乡又发现自己的故乡再也回不去。只能勇敢向前,但要经历剧烈的丧失感和孤独感。
我家里我这一代人全都从小城市去往了更大的城市,远方的国家。漂泊之中,常遇见相似的人:还没能适应新的文化和环境,精神上却又再无法归乡。我有个朋友把这一类群体形容为“文化中间族”。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人生中特别普遍的状态,当你搬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环境;而常常是你以为自己跨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的工作、新的职级、新的晋升机会等等。你以为你取到的是真经,推开门却是更漫长的荒芜和修行。 孤独感是其中最长久的陪伴和功课。
玛丽安:我就躺在这里,你可以对我做任何事情

对于她,疼痛即是被爱。 她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她以为自己从爱中获得都都应是惩罚。
有一个享受性虐的女生曾经这样描述,说我只有在被惩戒、疼痛感中才能找到全然地、被爱的感受。 所以她无法使自己进入一段被尊重、被爱的关系之中。除了康奈尔以外,她几乎是随意地、不加选择地进入恋爱。 她对于疼痛感到熟悉,对于惩戒带来的亲密感熟悉。
她在康奈尔那里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康奈尔尊重、而且照顾她的感受。这些她并不熟悉。她常会提出:我会为你做任何事。 人们在成年之后寻找自己的亲密关系,如若成长中的创伤仍在,就不免陷入重复的关系模式中——我曾经在那样(被惩戒)的关系中存活了下来,那里有我熟悉的气味,有对于我象征着爱的东西。就如同”回家“。
寻找自我路途中必经的痛苦感
两人彼此在对方艰难的时刻,都给予了长久的温存和陪伴。 女生鼓励了康奈尔追寻自己内心的渴望,她认可康奈尔内心的”黑暗“,并使得他去面对自我。在结尾康奈尔鼓足勇气决定独自去纽约——更大的城市追寻理想,做他渴望做的事情。 而康奈尔反复对女生说:我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事。我想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你值得过得更好。而这使得结尾女生终于有能力对他说,你去纽约,而我会留下来。And we are going to be OK. 他们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彼此照看,使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钝痛仍在,成长所带来的痛苦将如常存在。想必康奈尔仍要常常面对内在对于自我的不确信,在新环境下的孤独感;女生常要觉察和理解伤害自己的冲动。
这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的样貌。
我们时常陷入自己的黑暗;遇见渴望的事情、新的机会,好事之中并不能全然享受,不得不把内在的自己拿出来在新环境中重新捏塑。痛苦感又小又密集,我们却是在这重新捏塑中,从荒芜的孤独感中,知再无退路,鼓足勇气向前走。 慢慢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更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