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好莱坞的政治正确”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2年前,《Mulan》的上映让刚在1年前GDP反超巴西且与意大利差距越来越小的中国因好莱坞推出的这样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的动画长片自豪而又不爽。自豪的是这部中国元素的动画长片在全球票房超过了3亿美元,不爽的是Mulan除了有中国元素加持几乎完全跟中国传统电影美学不沾边,尤其是花木兰大饼脸、小眼睛、厚嘴唇的造型是典型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外貌,跟后来的吕燕成为中国模特在西方的icon异曲同工,脸谱化的造型是好莱坞巧妙的艺术种族歧视。

但好在《Mulan》只是一部动画片,中国观众彼时(哪怕现在)对动画片在剧情、念白、造型以及对历史还原程度等都有相当的容忍,因此尽管《Mulan》对中国传统电影美学有诸多挑战和颠覆,但口碑始终保持在了一个高位。
21年后,迪士尼将手中的IP拍成真人版,没有人不怀疑这部电影又将是典型的“好莱坞政治正确”的电影产业工业品,但是真当预告片出来的时候还是大大超出了不少人的可承受范围,除了神仙姐姐的死忠粉外,嘲声四起。原本计划在2020年3月份上档的影片因为新冠疫情影响而撤档,最终在8月定档,出乎意料的是,北美直接通过Disney+流媒体平台放映,而中国内地则在9月11日登陆各大院线。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投资高达3亿美元,因此片方即使在流媒体平台放映但点播价也高达29.99美元,但不晓得片方是不晓得国外上映=国内资源满天飞,再加上是流媒体播放,高清资源几乎同步就出现在中国内地各大电影资源网站上,意料之中的是豆瓣口碑3天内跌至5分以下,但对迪士尼和国内发行方来说还是有一个好消息,虽然口碑评分崩了,但短短3天内光豆瓣就有5万多人评价、10万人想看,倒也说明《花木兰》的热度和关注度还在。
对《花木兰》真人版的争议几乎复制了22年前《Mulan》人物造型的争议,尤其是郑佩佩近乎黑山老妖的造型让只看到预告片和剧照的影迷难以接受。虽然有人放出了南北朝时期女子人物画像来佐证《花木兰》造型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造型在众多好莱坞大片中对于中国人脸谱化塑造皆如此,女子如郑佩佩这样浓眉、红颊、朱唇、眉间痣,男子如傅满洲这样的瘦长马脸、胡子,与其说是根深蒂固的印象不如说是好莱坞关于中国形象的典型政治正确。当然,郑佩佩和花木兰这样夸张的造型并非贯穿全片,这样的妆容只在盛大和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场合才会出现,以此妆容照片来代指全片造型也不合适。

另一争议则是北方人花木兰为何住在福建的土楼里,从雪山到草原、从西北丹霞地貌再到东南沿海深山,加上特效类似爱丽丝的仙境,地理形态的差异在短时间内的穿插让中国观众有巨大的地理落差感和满满的违和感。
可能是片中人的长相和布景容易一开始让中国观众有熟悉的代入感,只是就算是小木兰一张口地道的美式英语口音不让你出戏,但把“气”这样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概念作为花木兰能力的内核来凸显也会瞬间把你打回好莱坞吧,或许好莱坞编剧听过了中国的气功,所以认为中国人的能力内核其实就是“气”。
编剧把“忠诚、英勇、真诚”作为中原王朝军队的精神在中国观众看来也有些搞笑,其中“忠诚”和“英勇”的使用太口水了,显然不如“忠毅”或“精忠报国”刚烈,至于“真实”就是典型的英语汉翻了,把“真实”作为军队的精神口号,力量上就显然输了一大截。

《花木兰》对于 “家族荣誉感”的刻画也是典型的好莱坞式。
“天地君亲师”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乃至现在维持中国社会结构的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支撑观念,但是中国社会的这种家族荣誉感更多是靠整个家族换而言之是需要全族人、宗亲会和祠堂来共同维系,因此在中国的文学或电影中单户的家庭结构一般都只是作为组织的一部分或被钳制的对象而出现,是弱小和卑微的,缺少对族长或宗亲的刻画难以成为花木兰自我禁锢能力、花父病体硬撑欲上前线、花木兰替父从军死守身份秘密内在的精神动力。
与其说《花木兰》是好莱坞英雄主义主旋律电影倒不如说它是好莱坞女权电影。
柔然和中原王朝一正一邪的设定只是外壳,花木兰女性意识的觉醒才是核心。巩俐饰演的女巫看似绝对邪恶,但被塑造成了唤醒花木兰女性意识的人生导师。女巫和花木兰一开始的命运都是相似的,拥有超出普通人的超能力,只是因为是女性的身份这样的超能力是不配群体认可和接受的,女巫被驱逐后投靠了邪恶,依靠邪恶来证明自己的超能力,或者说是复仇。花木兰在人生导师的摆渡下,认清“忠诚、英勇、真实”的精神中最重要的是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找回她自己和被她自我禁锢的超能力——“气”,因此决心回复女性身份,尽管拯救了军队但却被将军依据根植于传统社会伦理的法制而逐出军营,一度走到与女巫相似的被主流社会放逐的路上。不同于女巫的破罐子破摔和逆反心理,在“天地君亲师”纲常伦理熏陶下的花木兰,小时候就接受了社会角色的期待而禁锢能力,又在“忠诚、英勇”的精神感召之下,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因此选择继续守护中原王朝、不让家族蒙羞而与柔然邪恶力量战斗,完成任务后又婉拒皇帝的好意而选择放弃荣誉孤身回归家庭,好在将军来到花木兰家乡带来皇帝赠送的礼物,以“天子”为花木兰背书,帮助花木兰取得家庭和族人的认同和尊敬,实现超能力女性最终被社会接受的政治正确的圆满结局。

整体看,《花木兰》实际上只是一部改编自中国故事的好莱坞电影,不论是服装造型,还是它所选择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地形地貌、皇宫大院、色彩美学都是西方人或者好莱坞眼中的中国元素,而非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元素。
而在“中国人形象”、“女性意识”等方面诸多的“好莱坞政治正确”的堆叠之下,编剧懂不懂中国(有关“气”和“家族荣誉感”、“英勇、忠诚、真实”精神口号等)已经不再重要、剧情合理还是不合理(不可一世的女巫被一支箭就射死、身手敏捷的皇帝轻松被绑架、花木兰设计引发雪崩杀敌一千自损九百九等)也无需计较,这样一部充满“好莱坞正确”的影片还能期待多少呢?
退一步说,中国观众可以不要过分计较,忘记那些所谓的中国元素,把所有的人都想象成西方人业务就不那么难受了,比如最后花木兰姐妹相逢聊妹妹相亲遇到帅哥如果能加中文配音的话不是很好莱坞吗?
其实日本人前几年看《艺妓回忆录》跟中国人现在看《花木兰》差不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