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
伪纪录片的形式意义
刚进入影片时,较长的黑屏间幕和大量景物的描白营造了纪录片形式感,摄影机也始终和被拍摄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得它形成不介入的观察视角。然而实际上,它有一部分内容是虚构的,在中间一些部分由演员参与演出,他们与主人公完全地融合在同一种生活中。与观众的离间距离使得人不易察觉这样的设计:本片习惯性地将景物置于前,而人物置于后,使用大量的中远景镜头,如这对夫妇的劳作场景、家中的对话情景等。这样的设计使得观者尽可能地减少了主观的思辨,即“此刻镜头正意欲说明什么?”。而起初这种松散的进入,或是甚至看起来无法真正进入的观感恰使得观者的神思与影像传达的内容有着“互文之美”。
随着时长推进,不断沉入这些看似毫无指向的片段使人完全摒弃预设。而进入后半程,农妇的生活开始逐渐面对变化,她开始被动地面对衰老、孤独、死亡的挑战。在前半程里,日常琐屑的铺垫已足够多,时间的意义得到了延伸与发酵,它最终使得主角的人生变化看起来有一种真实的钝痛和某些抽象事物可感的消逝。因为此时,作为观者同样感受到了“时间性”的存在。这恰是本片的高明,在起初看似不曾触碰时间,却在这种漫不经心的推进中,主人公和观者进入同频的共振里,也同样的实现了他“伪纪录片”的形式意义。
大象无形的“道”与“侘寂”日式美学
“大象无形”意为兼容万物百态之意,即主张化有意为无意,不刻意,不过度主张。在我看来,《工作与时日》的表达非常接近这种道家的哲思。在本片中,大量村庄的景色描白已经不能简单地被称之为闲笔,它几乎占据了影片三分之一的的体量,广至一种村庄的结构全貌,微至一方静止的半枯的草。它看似如一片散文诗在寻找一个写意的终点,但它最终又回到了一种无序与寻常中。容纳万物百态又无所明指的空景镜头配合实现了本片超验主义主张的最终效果:观者的直觉性与敏感性超越了影像传达的内容。而这种兼容百态的表达,与日式美学相通,尤其是“侘寂”。“侘寂”中对“寂”的判断,主张不能将其与整体的审美氛围切断,而将单纯的感觉属性本身视为“寂”之美。尚自然主义、季节性又在表达上微露不显的恰是《工作与时日》的侘寂式的表达,它将我们带入一个村庄与这个村中小屋的人的生活中,在纯生活形态的渐奏中创造“黯淡之美”。
此外,本片在刻画人物主体时,也尽可能地在呈现上去刻意与去主张。它展现农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生活、与家人用餐、聊天、静坐发呆、照顾家人……如此往复,春来秋去,再加之人生的偶发事件、亲人离世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等。平静的推进让人更能抓住片段中的感性传达:恐惧衰老的流露、对生命价值的反复摸索(在杀戮活动、村庄生活式微的细节中)、迎接死亡的痛苦。当一切就这样走到了落幕,农妇又回到了她劳作的生活。留给观者的余味在于我们看似来到了感情的巅峰,而实际上又如主人公一样,又回到一种寻常的反复中,这种平凡使我们接近生命的真相:无数次的情感峰值与更漫长的劳作与反复。这种起伏又回旋的状态,使我们拥抱时间,拥抱一切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