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饭真人化,导演没有对原作的喜爱和认同

尽管粉丝们一直强调是小成本,拍成这样可以了,但不妨碍它仍旧是一部为了真人化而真人化的漫改。因为我们在剧里看不到导演对原作感情的深刻理解、认同和共鸣。《傅雷家书》里曾经提到傅雷有个学生,画了很多佛像画,始终达不到很高的水准,于是问他是不是有宗教信仰。回答果然并没有,只是喜欢佛像画可以使用各种颜色。傅雷告诉他一定要有信仰才能画好佛像,否则没有真诚的画只是空洞的表达。
我为什么说导演没有对原作的喜爱和认同?
默认看剧的人都是看过漫画的,在讲故事情这件事上偷工减料,很多前后文都粗暴省略。
比如,片头那带有宿命感鸡汤台词后,开篇两位主人公走白线而相遇。我第一反应就是,在这么个上下学的路上,这两人习惯都走白线,17年了才第一次相遇么?后面才了解原来漫画里提到是一个踩白线的游戏。那么就有可能是他们17岁那一年流行的一个游戏,这样两个中二少年玩了同一个游戏后相识也算是有缘了。
演员刻画上本末倒置。
在同性恋作品里,导演几乎都偏爱着小受。不管是《蓝宇》中对爱情忠贞勇敢的蓝宇,《暹罗之恋》里的栋,还是《春光乍泄》作天作地的何宝荣,都让人又爱又心疼。他们的美好和他们的爱情一样脆弱,才让我们更加难以忘怀。
然而那个让伊东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小西,只会二愣子一样的笑;不爱学习;才华方面擅长讲故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一个做编剧的人,居然对男朋友的变心丝毫没有觉察;被告知分手时候木然的惊讶,十几年的感情说分就分,完全没有不解不甘;失恋后的痛苦就是哭,重逢后立马要求伊东再也不离开他。完全没有个性,没有才华,没有闪光点,全靠漫画滤镜,让人知道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西像是纸片人,所有的特点和感情都浮于表面。反倒是渣渣攻的表演,像是个迷茫的社会人,博得了我的一些小同情。
渣渣攻伊东的描绘成了片子中的主角,但是描写篇幅越多,伊东的爱就越可疑。
比如遇到女主说女主可能成为他的上司,说明他当时工作发展一般。分手前他根本没有受到多大的社会压力,而是想通过结婚生孩子来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合格的社会人;分手后根本没有因为失去爱情而痛苦,而是因为普通的生活而感到心安。后面事业越来越好了,这时候连老婆的一句提醒,都能想起从前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恋人多么好。
他爱过小西吗?阻碍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从来就不是社会现实的压力,而是伊东对自我的迷茫。一个20几岁的男人,在社会中随波逐流,事业没起色,对生活的没有掌控感,他需要找一个强大的贤内助。但是等他30几岁,事业有成,人生方向更明确后,开始怀念当初那个单纯好摆布的初恋男友。
剧的最后,发现自己还是爱着小西的小东终于寻回了失去的爱人,两人也得到了亲人的理解,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走马观花,以及最后定格的他们40岁牵手而眠的画面。两人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神态气质上,都和他们大学时期没有区别。如此的没有诚意,我甚至怀疑这是导演在对原作进行嘲讽。吐槽结局只是原作者幼稚的幻想,就好像是一个高中生,想象和自己当下喜欢的人结婚生子、幸福生活一样。幻想里,两个人永远是18岁的模样,因为他根本想象不到多年后他们的改变。少年的幻想只有空中楼阁的憧憬,没有点滴生活的细节。
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也曾讲过一个关于爱情的勇敢与懦弱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歌颂爱的勇敢,也要理解爱的懦弱,毕竟,每个人的成长背景都如此不同。
既然原作是一个美好祝福,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纯粹的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