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短时间拍摄疫情相关纪录片,不容易产生佳片
大家都认为疫情期间去武汉拍纪录片是个好机会,但其实“风险”挺大的,不容易产生佳片:
1/首先是疫情本身对拍摄者生理和心理的风险和影响,这不用多说了
2/像这种题材,武汉有的地方根本不让个人去拍摄;如果拍摄者跟机构合作,一些拍到的东西估计不能放到成片里,因为机构大概会要求片子总体上要呈现“正能量”
3/如果去武汉拍摄,拍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或者更短,而且选题和拍摄角度中规中矩的话,那么成片不会太出彩。要想拍出佳片,除非另辟蹊径或者坚持在那跟随拍摄对象拍个一年半载。
范俭导演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和《吾土》很不错的,推荐大家看看。
这里也顺便说说一个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好久不见,武汉》
竹内亮拍摄的这个纪录片口碑很好,用时也不长,我想有以下原因:
1/拍摄对象选得很好,竹内亮和其团队也跟拍摄对象交流得很融洽,让对方敞开心扉接受拍摄。这是导演和其团队的一种本事,当然,他们运气也不错。
2/构思和拍摄角度也很不错,从在华南海鲜市场进货的日料店老板,到护士,到火神山(还是雷神山?记不清了)建筑工人……再到最后用作收尾的老年人渡江游泳,思路很清晰。
3/“左右逢源”:既拍出了这次疫情对老百姓的真实影响和心理创伤,不一味“正能量”;也以一个外国导演的眼光肯定了武汉抗疫和疫情恢复。所以这片总体上还是“正能量”的,官方机构也给予了推广。哈哈,也许有点“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因素,如果国内导演自己带团队去拍,未必能拍到那样有代表性的拍摄对象,且拍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放到成片里。中国现在太需要外国人民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武汉抗疫和疫情的恢复了,所以即使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成片里有些地方有点负能量(如果全片都要求正能量,一方面估计外国人不信,另一方面竹内亮也不愿意这样拍),但恰恰那些“负能量”为全片增加了真实可信度,因此只要成片总体上是“正能量”的,官方就配合拍摄并大力向中国和世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