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无悔》(1946):黑泽明的战争反思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剧情 京都大学学生野毛,参与学生运动抗议政府对自己的老师、法学教授八木原的免职迫害,为学术自由抗争,被捕入狱。其后又因从事反战工作而被宣传为“叛国间谍”惨遭杀害。 八木原教授的掌上明珠幸枝,爱上同学野毛。她义无反顾的追随爱人。在野毛牺牲后,她回到野毛家乡照顾年迈的公公与婆婆。从前的千金小姐,甘愿成为农妇。面对公公婆婆对儿子的误解,村民对“间谍家庭”、“卖国贼”的侮辱,她始终坚信野毛的真知灼见。日本战败,人民觉醒。野毛从前追求的事业被国人重新认识,幸枝为开化国民,继承野毛遗志,毅然投身农村文化运动。 二、观感 1945年,日本战败。1946年,36岁的黑泽明执导《我的青春无悔》,以泷川事件为背景,辅以一段坚毅的爱情故事,反思军国主义对学术自由的扼杀、对人民大众的愚弄、对国家民族的伤害。 观看影片,有种“粤语长片”的感觉:画面转接略微跳跃,情感演绎不求细腻,侧重文艺抒情。——个人猜测,60、70年代的港产片很有可能是受到黑泽明电影风格的影响。 影片让我难忘的,除幸枝坚毅的信念,还有日本战前民众对政府宣传打压的“反战间谍”、“卖国贼”的鄙视与憎恨,这与《芙蓉镇》中观看审判的民众同情罪犯截然相反,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人民的“愚昧”:他们被蒙骗与愚弄了。——人民创造历史,只是,历史有时是伟大的,有时是阴暗、甚至是龌蹉的。 三、日本泷川事件 1933年(昭和八年),首相斋藤发布命令,对京都大学法学部教授泷川幸辰作出停职处分,这违背了大学自治惯例。京都大学法学部全体教师联名辞职以示抗争,学生也展开了有组织的抗议运动。这一运动也波及到了东京大学及其他学校,但运动最终败北。泷川事件标志着在满洲事变之后日本法西斯化的发展,同时也是知识分子有组织地对此进行抵抗的最后事例。——摘录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