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打胜的仗就该打吗?

片子虽说跨越了1936年二二六事变到1945年原子弹爆炸近十年时间,但重点其实开始于1941年日美开战的讨论。
当时日本陷入中国战争泥潭已经四年了,还没有看到结束战争的可能。虽然趁着德国侵略法国之际而占领了法属中南半岛,可是在扩大殖民地的同时却促使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封锁。日本不得不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要么与美国外交谈判,答应从中国或者法属中南半岛撤军的请求,以换取战略资源的进口许可,要么以武力战争的方式打破“掐住日本喉咙”的枷锁,趁着美国注意力尚未集中于太平洋时布武天下?
陆军的观点当然是以武力解决战斗,借东南亚丰富的战略资源以打破中国战场僵局;海军自知实力弱于美国因此希望外交优先,不得已时才动用武力;政客们本来就希望压制军人权力,因此更偏向于外交谈判。但真到了1941年9月5日御前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美冲突时,没有人敢直接表态,大多是模棱两可,“当然希望谈判成功,但也应该提前准备对美作战”。决策时推来推去,所谓“全由首相决定是否战争”,就是战争大获全胜的话,我乃有功之臣;战争失败的话,我只是参与者,执行命令罢了。
天皇对日美战争的态度也是举棋不定,内心当然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扩大日本利益,但如果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迫使强大的美国承认日本通过战争获得更多利益的既定事实,那也是极好的。只是对美开战毕竟是高风险,虽然日本以赌国运的方式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但事不过三哪。因此,天皇表示走“爱好和平”的道路。
此种局势下,首相近卫文麿当然不是傻子,主动请辞。10月18日东条英机组阁,10月23日再次组织国策会议,最终决定11月30日晚12点为外交谈判的截止时间。接下来就是偷袭珍珠港,占领东南亚。
1942年2月15日攻占新加坡后,有些人认为已经达到了战争目标,应该与美国谈判,以手中所占有的英美荷殖民地来交换英美承认日本在华统治的事实,断绝对中国的援助。美国是否答应谈判条件是一回事,但如果开始谈判,那么日本的谈判底气会更足一些,有时间消化在华的占领区。只可惜日本已经陷入狂热之中,幻想着第三次赌国运换来的大东亚共荣圈美梦,希望获得更大战果。
太平洋战争局势随着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本惨败而开始扭转,日军接连败退,直至1944年6月美军登陆日本领土塞班岛。【片子试图还原美军纪录片里那段塞班岛妇人跳崖自杀的始末】东条英机内阁下台,在已经明知战争失败的时候,重新组阁又成了“孔融让梨”,谁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直至原子弹的爆炸,梦醒。
本片重点不在于还原战争场面和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而是以政治上层人物决策为主线,辅以记者报道战争的支线。一方面是揭露政治上层决策时相互推诿,怯于担当;另一方面也是反思新闻媒体在权力面前是否保留了价值底线。
片尾一个神风特攻队队员对随军记者的那段话,令人发醒。
鼓吹圣战,促使日本好战的是新闻界,倡导停战的也是你们。打胜仗就该打吗?打了败仗,就把责任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
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应该停下来,那么,如果能打胜的仗就该打吗?能打胜的仗就该打,这种想法把日本···把我们的日本弄得支离破碎。
对日本而言,战争就是鸦片。在近代与周边国家的历次战争中日本都大获全胜,民族自信心爆棚,渐渐染上了战争瘾,认为武力能解决一切国内外问题,只是战争最终榨干了日本原本就虚弱的身子,在二战走向了疯狂的毁灭。
这是目前已知最好的日本反思战争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