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2个人离婚了,这样的选择有点让人看不懂

追求自我就得孤独前行吗?一部影片在讲述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时,所体现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当马林从突然交代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最终回归自己的本职工作,回归家庭后,按时间上算1986年切尔诺贝尔事故发生,1995年马林与妻子离婚。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让这2个曾经相爱的人分开了。马林在剧中说想回到曾经的样子。妻子却说怎么也回不去了,至少会和以前不同。这个不同,代表着要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无法继续生活在一起?工作与家庭之间要做到这种绝对的割离?还是说因为都太过于热爱自己的工作,而无法将精力投入或者分给任何一个人。那么在医院陪护病人的那一段时间,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而尝试的努力吗?以至于为了这个,连妻子和孩子都可以不闻不问。也许你是可以做到某一个方面的沟通和融合,拉进了和小患者之间的情感距离,而这些对于弱势群体的的“爱”,与对于家庭的“责任”来说,不能兼得,或者做到某种平衡吗?影片中认真陪儿子阅读那一段可谓是对之前生活的反思吧。搞艺术的妻子和搞文学的丈夫就无法和谐相处了?
在古巴发生“经济危机”时,石油,食物短缺,一个作为政府部门直属教育机构的马林,人生视乎是被安排的,他没有选择的做了一份非本职的“临时工作”,这个工作令他厌烦和反感,可他也没有改变的办法,只能通过开创性的发挥去获得成就感和灵魂的安宁。片中当他的临时工作结束时,与护士和一位小患者见面的一幕,他表示会再回去看那些患者,实际上后来他再也没有去过。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在逃避或者抵御内心痛苦的折磨。对于看到苦难,看到死亡的深深的无助感。当他回到教室后,学生问他在医院里发生了什么?他说这一切都结束了。
当你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时,或者你无法与生活很好的相处,无法在当下的时光中与情景中的人好好相处,那么你就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为什么他会做得比要求的事情更多?作为一个翻译,他仅仅只需要做配合转述就好了。当妻子说自己收藏的画作有一副可以卖1千美元时,对于使用美元这件事情有如“叛国”一般无法理解。然而当柏林墙的倒塌变成现实,苏联解体,人们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当然这里不是在讨论国家政体和意识形态的优劣。所谓理性的看待生活,当自己儿子没人照顾独自在家,差一点跑丢,甚至儿子出去时门也没关,家里可能招受失窃的可能,马林却说他受伤了吗?他死了吗?这样的言论多少有点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于做一个“伟大的事业”,去牺牲小我,牺牲家庭。所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马林真实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当一个患者女孩问马林你是上帝吗?这样的问句非常值得我们普通人去思考一下,人性,从哪些地方去体现,他对待患者和对待家庭的态度是大爱和小爱之间的博弈吗?用巴西的钱和用美元有着何种不同?在极左极右这样的思想下,人的选择还真不好说。只是觉得这部电影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人类在发展中造下的苦果,只能是人类慢慢的消化。
不管怎么说古巴都是个“神奇”的国度,在反对以美国为主“精英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政府措施真的让人民获得了美好的生活了吗?不好意思,这一段和剧情无关,可对于全面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这件事情来说,也是非常特别的,除了这些无法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他们接收25000名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的患儿免费治疗,而且时间跨度30年。这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我想这个肯定也是代表着这个国家大多数人的意志的表现。
人人都渴望公平,只是每个人对公平公正的定义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