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他消失了,才会被更清晰地记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以为会是又一段传奇的故事,却是一段哀歌。
可能创作者回避那种宏伟叙事,故事中许多部分是在对白里一笔带过,甚至都没有镜头——录音的作品何时制作?又是怎样广为传播成为人们口中的神之乐章?成长过程中小提琴的训练几乎没怎么交代好像就是靠自己在琢磨,回到波兰的几个月也是浓缩在女友的几段回忆中,消失的那晚他去了马丁女友那里,只能带着片尾的答案在片头通过女友惊慌的神色找到一点痕迹。这样的布局会不会是对天才隐匿的内心世界的一种效仿,一种致敬。
全片都布满了对精英的尊重对天才的赞颂,连充满失望和悲愤的情绪也是在为这位天才的独特进行雕琢。这里有一个很大地冲突,就是如何对待天才?片中人们的理解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天才应该有着美好的前程,他们理应被更多的人所知被奉为更高级的存在,但是故事的主旨却强调另外一边——天才需要回到人群中去,为那些无名之辈发声,我觉得这已经是英雄特征了,甘愿脱下华丽的外衣走入平凡命运的磨难中,历经颠沛并坚持下来,将自己独有的才华作用在群体的精神重建,名字之歌是记录是历史,也是启示是未来。
他是天才,但主人公马丁和他的成长让我们看到天才同时也有凡人的一面,生活和烦恼多是世俗的,战争中与亲人相隔给他的成长中带来了虚无放纵,小偷小摸里能看到这种无所谓无所畏,成年礼前讨论着粗俗的性别观,争强好胜自以为是,能够解释他与众不同除了出众的音乐演绎也许就是自负的姿态从表情言语变成了行为,变成了突然消失和永远消失。对宗教的疑惑我理解是一种无助,真正能走入他内心的只有马丁,面对天才马丁只有一种态度,就是尊重,特别在意他,接受他身上的许多的好的不好的东西,一方面是音乐世家的熏陶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天赐才华的怜惜,这也是整个“寻找”过程的动机,找到dol之后的马丁所想的依然是音乐会,依然是面对父亲的自责,依然是“他到底来不来?”,直到片尾留下的信中才给出了所有的解释,解释这位天才的忧愁苦闷。
是不是面对天才的时候就能化解一些分歧?片尾的提琴表演由对挚友、对同行、对同胞、对观众几个片段组合成,天才并没有将自己打开传播出去,而是反过来将人群的名字和命运带到自己身上来,全片都没有看到dol被广为流传,只看到他消失了他又消失了,只有他消失了,才会被更清晰地记住,背后的记忆与之相关的精神雕塑才足够深刻地矗立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