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下大尺度的生活本来面目
一谈到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看过的人可能会给它贴上血腥暴力的标签,但其实整部电影中只死了4个角色,对于动作片来说真不算多。到《第一滴血4》的时候,满屏幕喷血浆飞残肢,当时又有人跳出来说这电影太过于血腥了,史泰龙回应说:
这部电影虽然血腥,但是和探索频道播出的战争纪录片比起来,简直不算什么。
是啊,真实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的多,那些被删减或是被掩盖的大尺度的镜头,其实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前几天看了一篇讲国产刑侦剧的文章,里面介绍了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出的刑侦剧,很多都是通过真实案件改编,由真实警察出演的,勾起了我很大兴趣,所以在网上追看了其中的两部——《12·1枪杀大案》和《西安大追捕》。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的看国产剧了。因为总是感觉节奏缓慢情节拖沓,不管什么剧情最后都演变成了男女主角的爱情剧,乏味的很。男女主角惺惺作态,不管是演员还是剧组,不管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反倒是打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旗号,塑造的人物故意装酷或者装傻,展示的情节只剩狗血。
当年的刑侦剧可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硬塞进去的男女主角恋爱情节,甚至连女主角都没有,就是单纯的“杀人”——“破案”,绝对没有旁逸斜出的多余剧情。电视剧剧情主干很清晰,就是警察找凶手抓凶手,但这样的剧情绝对不缺乏跌宕起伏,相比于现在动辄四五十集的长度,十到二十集就足够让观众见识了在那个年代破一起大案有多难。对于一点可能的线索都要全力追查,通宵监视、千里追凶、与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展开心理斗争,可能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结果发现走错了路,并不是侦破本案的方向,一切又要推倒从头再来。
剧中的警察绝大多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警察,属于本色出演,根本不需要什么表演技巧,真实感就是最好的效果。警察抓犯罪分子的时候一拥而上的气势,扭胳膊薅头发的动作,让观众一看就感到“没错,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亡命之徒!”因为太过真实了,剧中饰演警察的真警察甚至把演犯罪分子的演员都弄伤了,演魏震海的演员回忆,拍抓捕的那场戏时,他以为自己的胳膊折了。
如果说警察是本色出演,只要把工作中的状态拿出来就好,那饰演犯罪分子的演员真的是演技爆棚了。王双宝,饰演悍匪董雷。他不用故作瞪眼皱眉之态,因为有的人看上去就像坏人。王双包原来是秦腔演员,后来演的影视剧也多是反面角色,更确切的说是恶人。虽然看上去也算是浓眉大眼的长相,但你就觉得其中透露中凶狠和冷血。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了一阵纪实刑侦电视剧的狂潮,无论是元祖级别的《中国西部刑侦大案纪实》,还是轰动一时的《九一八纪实大案》,还是影响最深远的《便衣警察》,再到很多人童年启蒙之作的《重案六组》,一方面是当年男女之风比较保守,屏幕上不可能大张旗鼓的谈情说爱,另一方面自然也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悍匪横行是有原因的。
我在看《12·1枪杀大案》的时候,对剧中展现的社会环境特别有感触。虽然我没去过当年的西安,但是九十年代的社会相差不大,我脑海中也还残存着一些儿时对周围的记忆。对于北方的主要城市来说,大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穷。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市场实行双轨制,一大批当年抱着铁饭碗的国企职工被扔到了社会上,对于绝大多数曾经的双职工家庭,生活水平忽然就下降了一个档次。丢了原来铁饭碗的,和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都变成了社会的“闲人”,而众多在农村待不下去的农民涌入城市,又多了个年代感很强的称呼——盲流。
当年哪会有现在这么多的工作岗位,不像现在你只要不懒就有饭吃,当年是你只有胆子大才有饭吃。所以才会像剧中展现的,吸毒贩毒的人一抓一大片,街上动不动就发生持械斗殴,警察总是能抓到私藏枪支——要么是私造枪支,要是买卖枪支——的犯罪分子,而街上小吃摊上的一个看似普通的路人,很有可能是其他省份通缉的身负人命的罪犯。整个社会都是灰腾腾雾蒙蒙,人们肉体与精神都饥渴难耐,有的人觉得自己被国家抛弃了,变得浮躁易怒,而有的人看着别人大把大把的赚钱,满脑子都想着有什么方法能把他的钱变成我的。
看完这部剧我很有感慨,也是因为这部剧真实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百态,无论是城市里的职工家庭,街上的商贩摊主,还是城乡结合部或农村的农民,都是客观镜头下的真实表现。当年真实的记录,现在却成了大尺度的镜头,而这样的镜头语言也已经不可能在如今的剧集中出现了。现在电视剧,都忙着记录各行各业的人怎么谈恋爱,没工夫记录现实。
开始是有人不想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后来就会演变成有人已经不知道生活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