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卫,田文镜和孙嘉诚

仅从电视剧的角度出发
·李卫
李卫应该是出身最低的,叫花子出场,因为被雍正看中就去了潜邸做奴才,之后一路飞升到两江总督,在这三个人里面,李卫是实打实从底层摸爬滚打过来的,所以他和其他两人甚至是剧里其他所有官员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卫的特殊出身也造就了他为官和形事方式的特别,他圆融,油滑,市侩,没有读书人的死脑筋,更不会谈所谓的大义和气节,推行新政遇到阻碍?那就曲线救国,调虎离山,用另一个案子扳倒阻挠的官员;老百姓看不懂告示怎么办?那就自己亲自上,亲自叫人来一边读一边写,就不信没人看得懂,还顺便搞了一波舆论战
但李卫的出身和经历是直到很后面也依然被很多人瞧不起,看不上的,这点李卫可能自己也知道,但他并不怕,因为他明白只要效忠于雍正就可以了
这是李卫和本片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之处,他是绝对效忠于雍正的,从不识字的叫花子到后来的两江总督,他哪里懂什么朱熹孔子,人民国家和朝廷,他只要知道,主子叫他去干,他就去干,干得好,主子高兴,就ok了。他忠诚的是雍正这个人,所以他会在和雍正吃饭的时候哭诉雍正吃得少,会在打开圣旨之前对着圣旨拜一拜,会在最后没人敢对曾静一案出来说话时跑去打曾静一顿替雍正出口恶气,他是站在雍正的角度去办事和为官的,是雍正养的一条好狗,“狗儿”这个昵称起得是十分贴切的;值得一提的是,同期和他一起进府的“坎儿”高福,最终却因为自己的一时之误死了,“坎儿”这个名字,也暗示了他终究迈不过人生那道大坎
然而自古从底层上来的人,也最受不得富贵美人的诱惑,所以李卫在任江苏巡抚时,也理所当然地跑去找歌妓,幸运的是雍正来的及时,加之翠儿性子烈,及时止损,没有惹出大祸
最后让李卫去送年羹尧是雍正的仁慈,也是编剧的仁慈,狗儿这里的情义也刻画得很好
·田文镜
田文镜的出身比李卫高一点,他读过书,中过秀才,但特殊的是他并非科甲进士出身,他也是雍正一手提拔上来的
田文镜让人诟病和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他的为人个性,他有读书人的死脑筋,但并没有李卫的圆融,他很耿直,一根筋,不畏权贵也不趋炎附势,其实他和雍正是有一点点像的,都是受到的压力越大,反弹越大,而且做出的举动也更强烈,加之他的性格有些急躁,注定了他的一些为官举动并不会那么完美,甚至会惹来非议
田文镜不单单是忠于雍正,他出发点更多是为了人民,这点他在担任河南巡抚时体现得比较明显,而且因为他的特殊出身(是读书人但并非进士),他更讨厌那批只会说空话不会干实事还天天对他挑三拣四的士绅,所以实行新政和惩处的力度也最大,遭到的反噬也最大,但幸运的是,田文镜忠于的出发点和雍正是一样的,他们都是要替人民干事,所以他会冒雨亲自跑去黄河那里检修河堤,会说即使是死我也要把一体当差搞下去,弘历在巡视的时候也看出了田文镜实行的情况很好,但同时不忘加上一句:“他只是办事有些操切了。”
田文镜是雍正的一把好刀,因为只要利于人民,忠于法度,他都会去做,甚至干得尽心尽力,或许方法会有问题,但初衷和结果是好的就行,可这种人也是一把双刃剑,能捅到坏了的地方见成效,但自己也会受到伤害;田文镜这样的人,碰到驾驭得了的皇帝,就能发挥用处,碰到驾驭不了或者根本不喜欢的皇帝,结局和经历就会大不一样了
其实田文镜也给自己下了一个准确的评价:他是一个“孤”臣,他知道自己注定会得罪很多人,性子可能也会惹来不好的结局,但只要能干出好事,实事,不违背法度,那么没有朋友又如何,大概这也是雍正竭力拥护和支持他的原因吧
·孙嘉诚
孙嘉诚的起点应该是这三个人里面最高的:康熙60年进士,因为坑爹原因没得到重用。他的出场也很轰轰烈烈,用现在的一个词形容他就是“愤青”,他和田文镜有点像,都是不畏权贵那一挂的,雍正给过他一个非常精确的评价,他是一个诤臣
他不同于李卫和田文镜,他忠于朝廷,忠于人民,他也有自己的同僚和小群体,他并不是孤臣,他有一片赤诚之心,想建立一个利于百姓,利于天下苍生的清廷,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是这三个人里面相对而言最传统的忠臣形象,也是整部剧里最鲜明和最简单的忠臣
他很简单,很真诚,因为他并不贪名,也不贪利:他的家境清贫,比起其他整日说着朝廷命官的官员来说他是真的在为朝廷想事办事,不然也不会为了年羹尧的事跪在太阳底下求雨;他和后来科甲朋党案的清流并不同,清流嘴上说着为了国家天下,但潜意识里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面子,而孙嘉诚觉得最重要的是天下百姓,他大闹朝堂和雍正嘴炮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而是因为新制铜钱不利民间流通,觉得皇上只是为了粉饰太平,而自己就要揭开这层太平
自古以来这种忠臣并不少见:他们也许有个共同的偶像叫做魏征,也都希望遇到能把自己称作镜子的唐太宗。幸运的是,在本剧中,孙嘉诚算是遇到了,然而他最终却死在唐太宗的将军手里,落得如此结局,又不得不让人唏嘘
其实剧里还有一个编剧花了笔墨描写的雍正朝臣子,那就是刘墨林,这个从科举开考之前就在着重描写和铺垫的才子在后来因为雍正的加恩也确实得到了重用,然而因为他和苏舜卿的故事实在太抢镜,导致他的形象相比以上三位又不够鲜明,就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