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伊达政宗的文韬武略

虽然在后世因为捧得太高,而又摔得很惨,但伊达政宗毫无疑问是战国后期日本东北地区最有能力的大名之一,在他17岁继任家督之后的短短五六年间,在各方面都让伊达氏成长为陆奥和出羽地区的霸主。

伊达政宗之所以总被人说吹嘘大于实际,无非来源于那句著名的“早生二十年将有机会一争天下”。就因为山冈庄八的这句话和横山光辉的描绘,成了后世黑他的根源,其实作为继位五六年就把领国扩大几倍的家督,直至德川家光时代都极受重视的宠臣等来看,政宗早年其实还是有些能力的。
继任家督

天正十二年(1584)十月,伊达辉宗将当主之位让与了嫡子政宗,此时辉宗四十一岁,政宗十八岁。
一般的通说认为辉宗壮年退位意在避免出现前几代发生过的父子不和之事,还有说法认为因想将次子送至芦名氏为养子计划失败而趁机引咎退隐等等。但实际上这种让位在当时来说也并非什么稀罕之事,新老当主在当主交接前后共同执掌内政、外交事务也很是普遍。伊达政宗在继位前几年就已经参与了与芦名氏、田村氏等大名家的交涉。在田村氏和二阶堂氏之间产生摩擦后,尚未继承当主之位的伊达政宗也作为中间人进行了调解。而伊达辉宗之所以被畠山义继绑架并死亡,也因为其在退隐后继续参与与畠山氏外交所致。
敌对芦名和战略优势的确立

在伊达政宗继位后,伊达氏在外交政策上产生了巨大转变,首先就是与会津的芦名氏解除同盟关系。而且之前申请成为伊达氏从属的大内定纲的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与伊达氏划清界限。伊达政宗认为这都是因为芦名氏在背后支援所致,因此在天正十三年(1585)四月由米泽城出兵南下,攻击芦名领的桧原地区。此次出兵标志着伊达、芦名两家近二十年的同盟正式终止并转为敌对关系,这也是芦名氏与佐竹氏达成和睦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伊达政宗在巩固了桧原一线后,又率军入侵大内氏的塩松领。九月在成功占领了塩松领后,又把矛头对准了支援大内氏的二本松畠山氏。畠山义继自忖不敌伊达军的兵锋,便主动上门乞和。但在交涉过程中的十月八日,畠山义继突然绑架伊达辉宗向本领撤退。前来追击的伊达政宗命铁炮队向畠山方射击,畠山义继在死前杀死辉宗,与其同归于尽。
事后,伊达政宗立即出兵畠山领,攻击二本松城,而芦名、佐竹等奥州诸家的联军作为援军前来支援。两军于十一月十七日在安达郡的人取桥激战,伊达军在兵力极度劣势的情况下拼死维持着战线,一直从白天打到晚上,老臣鬼庭左月斋战死。夜间,联军突然撤退,伊达军幸运地摆脱了困境。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在塩松小浜城度过新年的伊达政宗再次出兵攻击二本松城。天正十四年(1586)七月十六日,在相马盛胤的斡旋下,二本松城终于开城,二本松领被伊达氏所兼并。

江户时代之后,进入暮年的伊达政宗向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讲述军事故事。有一日,家光同时召见政宗和佐竹义宣,提问他们参与过的折上原之战的战事实况,胜方政宗对此话题表现雀跃,滔滔不绝。相反,败方的义宣全程无言以对,只能激动得咬紧牙关。
突破强敌包围
天正十五年(1587),伊达政宗出面调解出羽的最上氏和大宝寺氏之间的冲突,又向已经成为天下人的丰臣秀吉进献了良马,在军事方面则未有什么明显的动作。但到了年底,因大崎氏爆发内乱,大崎氏重臣氏家吉继与主君大崎义隆对立,并向伊达政宗请求援军,政宗同意。天正十六年(1588)正月,伊达政宗召集领国北部宫城郡、名取郡、柴田郡、伊具郡的诸家臣,以留守政景和泉田重光为大将入侵大崎领。但伊达军在此战中败北,泉田重光被俘。再加上大崎氏的同盟最上氏也对伊达领虎视眈眈,所以政宗只得采取守势,命令加强留守领、松山领一带的防卫,并拉拢大崎氏家臣。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相马氏也蠢蠢欲动,向田村领和塩松领渗透。而芦名·佐竹联军也再次行动,于天正十六年(1588)六月包围了伊达方的安积郡郡山城。需在各处部署防御的伊达政宗只能向郡山城派出小规模的援军并亲自出阵,经过苦战后终在七月十八日通过岩城氏的调解而暂时和睦;数天后,在政宗母亲义姬的斡旋下,与关系吃紧的最上氏也达成了和睦。就在此时,政宗的岳父田村清显亡,为了确保田村领不被相马氏所吞并,当年八月,政宗入田村氏的本城三春城,并流放了亲相马氏的田村家臣。
摺上原之战和芦名氏灭亡

天正十七年(1589),多次作为中间人调解伊达氏与芦名、佐竹两家关系的岩城常隆,站在了反伊达的一方。但在伊达氏领国北方传来好消息,伊达政宗拉拢大崎氏家臣的策略奏效,同年二月,大崎氏的有力一族黑川氏前来投靠;四月十六日,大崎氏的当主大崎义隆也向政宗递交了起请文,表示臣从。而与大崎领邻接的葛西氏从伊达辉宗时期开始就与伊达氏是同盟关系。所以对于伊达政宗来说,领国北侧没有了后顾之忧。
但在领国南侧,相马、岩城、佐竹、芦名诸家一直在寻找可乘之机。五月下旬,伊达政宗在攻落相马领北部宇多郡的新地城和驹岭城后,于六月率伊达军主力转进会津。芦名氏时任当主·佐竹义重之子芦名义广急忙迎击,两军在猪苗代湖畔的摺上原激战,芦名军大败。政宗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芦名氏的本城黑川城,奥州的名门芦名氏灭亡。七月,白川氏成为伊达氏的从属;十月,伊达军占领岩濑郡的须贺川城,二阶堂氏灭亡;十一月,石川氏前来投靠。伊达氏的领国在南奥呈爆发式增长。
伊达氏命运的拐点

此前,已成为天下人的丰臣秀吉向关东和奥羽诸大名下达了“总无事”之命,而伊达政宗吞并芦名领乃是明显违令的行为。所以丰臣秀吉立即派遣使者前来问罪,并要求伊达政宗尽快上洛。而政宗并未贸然行动,一边继续强化从父辈开始建立的与小田原北条氏的关系,一边多次向中央派遣使者,与丰臣政权进行交涉。

在此过程中,丰臣秀吉出兵征讨一直未能臣服的小田原北条氏,并要求伊达政宗一同参阵。进行了一番深思熟虑的政宗终于决定臣从于丰臣政权,并于天正十八年(1590)五月经由越后前往小田原,六月到达。虽然政宗的参阵行为获得了丰臣秀吉的认可,但已经成为伊达领的会津地区、石川郡、岩濑郡、安积郡及安达郡的一部分被没收;政宗麾下的从属势力大崎氏和白川氏的领地也被没收,伊达氏多年来打下的地盘又被迫吐了出来。
次年,政宗又被没收了本领长井、信夫和伊达诸郡,改封至了旧葛西氏和大崎氏的所领,以玉造郡的岩出山城为本城。
政宗真有志于【天下】吗

在伊达政宗年轻之时,就已经称霸了奥州,并开始向关东方面渗透。天正十三年(1585)闰八月攻落塩松领的小手森城后,政宗在给其舅舅最上义光的信中表达了将会染指关东之意,这也成为后世判定政宗将会继续南下关东的证据。
但实际确实向后世所想的那样么?天正十四年(1586)中期在吞并了二本松领之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伊达政宗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军事动作;天正十六年(1588)至次年前期在南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也是以应对南奥诸家反伊达氏的行动为目的的;而天正十六年初进攻大崎领,与南下的方向相反。所以从上述种种来看,不管政宗是否真有南下关东的心思,但将出兵关东作为既定目标还尚嫌长远。
伊达政宗的家臣团和内政

关于伊达政宗在天正年间领国支配政策的史料极少,只能通过其他史料来推测,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其家臣团统治的政策。
首先要说的就是提拔片仓景纲。神官家出身的片仓景纲在幼年被伊达辉宗指名为政宗的侧近,政宗继位后,对于景纲更是大加重用。但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片仓氏实际在伊达稙宗期以前就已经成为伊达氏的谱代家臣(《片仓景纲关系文书》)。从推定为天正十年(1582)芦名盛隆给片仓景纲的文书中也可得知政宗继位后,将会委任景纲担任伊达氏的外交事务负责人,景纲在此时的地位和作用大致可以类比伊达辉宗时期远藤基信。
但在天正十四年(1586)九月,片仓景纲获赐信夫郡南部的领地,并就任信夫郡的要冲大森城城主,相当于由政宗的侧近转变为拥有一定军力的伊达氏重臣,而且还继续兼带负责伊达氏的外交事务。
实际上后来作为伊达政宗侧近的并非片仓景纲,而是鲇贝日倾斋、片仓意休斋、桑折点了斋、小梁川泥蟠斋、伊达铁斋、增田我即斋、守屋守柏斋等人,这些人基本都是伊达氏一族及谱代重臣家的前任当主,退位后成为政宗的侧近,为其出谋划策。除了上述侧近外,政宗的重臣还有伊达成实、白石宗实、留守政景、亘理重宗等人,这些重臣能够动员和指挥千人规模的部队,但基本不参与内政方面的事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伊达成实和白石宗实二人,在伊达政宗吞并二本松领和塩松领时,就分别将两地赐予二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次赐地并非单纯的增加知行,而是将二人的本领收公。而伊达氏在天文之乱后大规模分配知行后,还未进行过大范围的再分配,因此这次替地封赏也被认为是伊达政宗想要确立对家臣绝对统御权的具体表现。
其次值得注意的就是大量伊达政宗的相关文书,特别是天正年间的印判状。前文已有提及,伊达氏的印判状在辉宗时期开始广泛使用,到了政宗时期数量更多,应用于知行安堵和宛行、运输过程中的运输品保障、裁决结果的传达等各个方面,而且朱印状和黑印状均有。在知行安堵和宛行状中,有使用花押的,也有使用印判状的,所以无法准确地掌握其使用规律。但对于重臣级的知行宛行一般使用朱印状,这也是对家臣团统治强化的一个特点。另外在政宗下发的印判状中,有多份是有其亲自署名的,相比一般情况下印判状不必署名的通例,更让人直接感觉到了政宗的个性。直到天正十八年(1590),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从本年三份段钱请取状来看(《汤目文书》、《引证记所收文书》),虽然加盖了黑印,但政宗不再署名,取而代之的是担任段钱征收工作负责人的四名家臣的署名。这也反映出随着领国的扩大及伊达政宗领国支配体制的日趋成熟,其官僚体系也在逐渐完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712715/answer/9256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