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要冒的險是「認識自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記得以前哪位老師的課上曾放過這部電影的某個片段來講解「精神分析」。昨晚偶然把它找出來看了看。 看完後一時沒反應過來,因為故事好像在一個沒有完結的結局戛然而止。男主角Jung剛剛和Freud絕交,然後在海邊終於對女主角Spielrein說出「我對你的愛是我一生重要的事,因為它使我認識自己」。然後電影就在女主角流著淚乘坐馬車離開的鏡頭裡結束了。 so?這是一個什麼故事?imdb評分很低,David Cronenberg是很有趣也很怪異的導演,雖然電影獲得金獅獎提名,但我剛看完也覺得有點摸不到頭腦。乍一看裡面是一個自大狂(Freud),一個渣男/廢男(Jung)和一個神經女(Spielrein),歷史上的名人,精神分析學說的發展史,然後呢? 晚上站在尖沙咀天橋下抽菸時又想起女主角離去時坐在馬車裡流淚的鏡頭,忽然間好像明白了這部電影。也許David Cronenberg想講的,就是男主角最後一句台詞所說的,一個「認識自己」的故事。 「精神分析學說」什麼的,不過是架構,就像「Inception」除掉所有盜夢和打鬥/愛情,核心是一個關於人心的故事。 故事裡的人都在「精神分析」,認識病人,帶病人認識自己,討論著由此來「給人自由」。而大師Freud在故事裡最難的就是不肯放下自己的權威,不願承認自己的窮酸比不上他的後進之輩Jung。而Jung最難的就是不肯承認自己對Spielrein的愛,對傳統家庭的束縛感,對妻子財富的不可放棄。女主Spielrein比他們能力弱小很多,卻是最先也最容易認清自己的,她最大的困惑就是故事一開始時對自己年少時性興奮的羞恥感。 一群幫人做精神分析的人,研究的學術改變了整個世界,卻依然也只是平凡之軀,無法解決自身的困擾。 第四位主角是一身痞味的Vincent Cassel飾演的Otto醫生,這位也信奉著精神分析理論,卻用著另一套道德觀念不認可的方式去治癒著病人,和病人們上床。被送到Jung的精神治療所之後,他的理論卻深深動搖了Jung。他是整部片裡最認識自己的人嗎?因為他最直接的承認了自己的慾望,弱小。最後他獲得的是毀滅。 而榮格與弗洛伊德並沒有毀滅,因他們仍有壓抑,去遷就社會,榮格的倒數第二句台詞「有時你必須做一些可恥的事,只是為了活下去」。 可恥也許不是最可怕的。 只要你敢向自己承認。 什麼是自由? 什麼是壓抑? 我是誰? 問完所有人,還是要問自己。
如此看來,「危險」的確實是方法,而不是「關係」。即使是「關係」,也是「與自己的關係」。醫生,親密關係,都不過是幫助認識與自己關係的人。
最終要冒的險,是「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