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近,这么远-十七岁不哭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24岁时候重看十七岁不哭时留下的记录,此刻看看,依旧喜欢那个安静自律的少年。万水千山走遍后,依旧坚信:成功与优秀需要太多的孤独,太多的冷静。这可真好啊可真好。
题记: 在无限光明的世界里渐渐迷失的自己。忘记了如何快乐与悲伤,如何疼痛与成长,突然记起简宁的名字,依旧是17岁青涩安静的自律少年,他说:哪怕是兵荒马乱,我们也要从容。
还有多少人记得简宁和宇凌,记得17岁时所谓的坚强就是面对期末考不用惊慌失措兵荒马乱? 还有多少人记得青春和苦涩,记得17岁时惦念的成功只是挤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白色象牙塔? 在日渐干涸的记忆里,十七岁的青春慢慢地褶皱成心底看不到的纹路。 2009年12月9日,我用一整天的时间,认真看完了几乎没人记得的剧集,有高中校园里干净的纯纯初恋,有曾经倒背如流的句子: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着坚强?真正的忍,是你在浑身燥热的时候主动走到火炉旁?有 曾无限喜欢的眉清目秀的少年,青涩的欢喜与淡淡的哀伤。 挤过了独木桥后,记得再不能张牙舞爪的生活,记得规是圆的矩是方的。
此刻已经是17岁里不断惦念的“明天”;已经成长为已经足够优秀足够成熟足够好的自己的”明天“...... 却在昔日的“明天”的明天里,温习昨天的昨天里铭记的感动与从容。 在17岁定义的“明天”里,有些自以为是地坚持着一边孤傲一边谦虚。 卡夫卡,昆德拉,杜拉斯,村上春树,简.奥斯汀,渡边淳一,三岛由纪夫,海明威,亦舒金庸张爱玲,安妮三毛黄碧云,黑格尔康德老庄,王家卫张婉婷许鞍华,这些或被传颂神化或被抹黑鄙视的名字,是那些日子里的美好......
阅读,影像,色彩,音乐.... 这些仅仅是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亦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情趣的流露? 唯一不曾变化的是:安静平和理性的简宁,仍旧是潜意识里最最惦念不忘的角色,是我喜欢的眉清目秀穿着白衬衫的少年. 24岁的自己对着十年前阅读的书籍无限感慨 ,不是不唏嘘。
此刻看,爱情终究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情。 无论是青涩懵懂的17岁,还是已经渐渐成熟老去的24岁,都是无法承担的奢侈。因为成功与优秀需要太多的孤独,太多的冷静......
这是最后写好的结局,是已经启程的泪水,却忽然让人忘记该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这个沉静地不再回来的深夜,所有思绪只是合影掠过。
那么近,这么远的17岁,那么近,这么远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