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太天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目测我可能小短评吐槽不完,所以……该槽还是要槽。
出于对当初小戏骨的那部而记忆犹新的惊艳感,不可避免,我是抱着高期待值来看待的。点开全剧才发现是差不多75分钟左右的电影,心想这难度可太大了。显然,如此的话选段和剪辑更太重要了。
因为是孩子来演,撇去那些情爱纠葛的东西完全没问题,这也是当初小戏骨刘姥姥篇里做得比较好的,剧情节奏到位,灵气十足。可这般对比之一,这部电影完全就是顶着名头的宅斗,这可以说是红楼梦其中的一点,但从来不是重中之重需要被放大且直白演绎的。
对原著完全跑偏的魔改,让孩子们来演就合适了吗?
而且,要把香菱和晴雯点出来做主角完全没问题,甚至我觉得芦雪庵烤肉的情节略做改动也不是不可以,问题则来了,片名说着诗社,可香菱学诗以及讲诗社的部分可是连剧情三分之一的时长都没有啊。我觉得我的心情就像是批阅了一篇完全跑题的作文。
没想到,天真派的侧重完全在于几个丫鬟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上了。
剧情和剪辑都是破碎的,小戏骨们的演技依然到位,但其实本身小朋友演戏可能拿捏不住人物,只能浅显地表演出神态,本来都是会有些别扭的,那台词就一定要爽利些,可这一步明显愈加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句地往外蹦, 害得我牙根痒到差点想2倍速,做作感立马就上了几个等级。
再说回不堪入目的剧情,从袭人哭着到王夫人那我就觉得不适了。不是,原作里虽说明眼人都知很多事都是袭人的挑拨,可人家都是时机分寸都拿捏地恰到好处,甚或她本身也不是为针对晴雯。但这部演出来的不是,虽然没指名道姓,但总而言之就是不对味。
更别说,最后竟然是坠儿跑到王夫人那里告了晴雯一状?!!不想拍那么多是是非非,也不可能不合逻辑,乱把台词给了不该给的人啊!啊不对,这种剧情就不该出现在片名为“桃花诗社”听起来那么风花雪月的影片里。
再不管怎么说,原作中王夫人的心机和欲念从来都是放在暗处的,需要细细品,才能醒几分。可这部直接到让人觉得……导演:我就是要告诉你们王夫人是坏人是坏人!
靠。忍不住了!其实红楼梦,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明的,都是立体多面的,也都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再看晴雯,她是心比天高,也难免有骄纵蛮横感,但这只是表面的,她的出挑,除了颜值,也完全出于她的心直口快,没那么多心机,又眼里揉不得沙子。可在这片子里可完全没体现出来,甚至让人有了不干活还爱挑事的感觉,分明就又蠢又凶的样子,那不是晴雯。
以这影片来解读晴雯,那可不要被人不熟红楼的人说活该吗?还“晴为黛影”??可别了吧,林妹妹受不起这样的映射。 还有,晴雯补裘那么经典那么重要的竟然没拍?老太太都拿出来了,只是为了晒衣服吗?
总结就是,该拍不拍,香菱学诗和晴雯补裘明明是有很多内容可以发掘,既然让小朋友来演,岁月静好点不好吗?非要搞这样那样的是非,何来天真??